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小人物的三国魂 > 第七十九章 荆州堂内正身名 兜兜转转系宛城

第七十九章 荆州堂内正身名 兜兜转转系宛城

    话说吴晨回到荆州,还没来得及回家,就被刘琦派来的传令官带到了大殿之上,而此间之事都是刘琦事前就已经安排好的。早已蓄势待发的众人便开始针对吴晨之前的所作所为进行盘问,而吴晨因为早有准备,自然应对起来轻松自如,吴晨不仅越说底气越足,更是丝毫没有给那些懦弱的荆襄官员留面子。

    蒯氏兄弟先后发难,吴晨轻松应对,还借用之前关羽、黄忠兵败曹营的事,狠狠地讽刺了一下当初劝刘琦投降曹操的人。其实在曹操出兵许昌,准备进攻汝南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荆襄境内的官员就分成了三派,一派自然是主战的,而他们的对立面则是主和,甚至有不少人主张向曹操投降,剩余的一小部分人则处于中立,并没有清晰的立场。尽管刘备已经将汉献帝从曹操的手中解救出来,但是曹操依然是当世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尽管最大的叛贼蔡瑁已经反叛了出去,而跟蔡氏有关联的士族也被清理了不少,但蔡瑁并不是唯一一个与曹操有联系的人,荆襄境内还是有不少人跟曹操打过交道,毕竟为了自己的仕途,为了自己的长远考虑,他们不得不殚精竭虑、审时度势,因此曹操出兵之后,很多人便抛出投降的言论,即便是如今的局面之下,依然有一些“亲曹”势力存在。之前的事情其实吴晨都知道,对于这些人吴晨也没有什么好态度,但是在这大殿之上,吴晨自然不能指名道姓的指责别人,毕竟今天自己才是被“讨伐”的一方,现在他需要做的是化解,而非树敌。

    蒯氏兄弟的责问结束之后,风波并未就此平息,而就在大殿众人刚刚安静下来之后,又有一个声音响起,“你身为荆州官员,却曾以荆襄之兵,助刘备偷袭许昌营救天子,而事成之后,却目送天子远入汝南之地,视荆襄如无物,此等吃里扒外之事,怎可不纠?”一个声音问道。

    “终于等到你了。”吴晨心想到。这个问题其他他早就想好了,只是没想到如今才出现在大殿之上。而吴晨寻着声音看去,认出说话之人正是韩崇。吴晨听完开心的笑了起来,而这笑声在韩崇看来则是如此嚣张。韩崇心里自然是十分恼火的,不过有刘琦在场,他也不敢放肆。

    “敢问德高先生,安得出此不忠不义之言!昔日曹贼困天子于许昌,世人皆知曹贼之心,我主世受君恩,我等皆为汉臣,当誓与之不死不休,此乃为臣之道。刘皇叔乃中山靖王之后,一心匡扶汉室,虽入荆州不忘初心,我等本该寻找相助之法。而后刘皇叔救天子于水火,扶汉室之将倾,我等荆襄之士当思报效祖国。曹贼乃天下共贼,天下乃天下共主,何来吃里扒外之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汝南亦大汉疆土,入汝南与入荆州有何区别可言?莫非入我荆襄才为正道不成?此等卑劣之言,莫要再提!”吴晨斩钉截铁地说道。

    众人听完,无不感慨,甚至让不少在场之人感到惭愧,尽管众人觉得吴晨的言辞有些牵强,但现在依然是汉朝的天下,即便汉献帝势微,但依然是当今天子不假,而曹操也的确是人神共愤的奸贼,按照吴晨所说,他的帮助刘备策划营救汉献帝的事情,不仅不应该被责怪,更应该被众人仰视才对。

    “先生长沙擒太史子金,后纵其归吴;金鸡岭雁翎关斩蔡瑁而纵叛军万余人,留此祸患,他日叛军再起,我荆州危矣!”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责问道。

    “先生一言,真是振聋发聩!”吴晨讥讽道,“我荆州历来与东吴孙氏不睦,何由?”吴晨在众人脸上环视一番。他并没有着急继续说,他想看看有没有敢于回答这个问题,不过让吴晨有些失望的是,并没有人敢于接下这个话。

    “我初入长沙,设计擒下吴将太史慈,后送其回营,则长沙之危再无。此乃民之大幸。久战之地,焉有民生可言,民不聊生则霍乱丛生,由此而论,太史慈可送。金鸡岭上,蔡瑁已死,则金鸡岭上数万兵马已成无首乱军,安能忍心杀之。若我军以此为由大肆屠戮,则世人皆知我等残暴心性,则民心必失。若此,则荆州数十年基业毁于一旦,两相比较之下,散众胜于屠众万倍!”吴晨丝毫不肯退让,盯着对方说道。而面对吴晨咄咄逼人的眼神,对方甚至不敢正视吴晨的眼睛。

    吴晨说完又先后有人站出来提出疑问,而吴晨不卑不吭,一个一个地将问题回答解释了一番,没回答一个问题,这些人的气势便弱了一分,而吴晨则是更加自信一分,此消彼长吴晨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上风。尽管如此,这些人依旧有一些不服气的,还想要继续理论,不过坐在高位的刘琦已经不想再听下去了,因为事情到现在为止,已经超过了刘琦的想象,他没想到吴晨居然有如此能力,看来自己在识人用人方面还是有待提高的。

    当然刘琦的心中除了对吴晨的认可之外,还有另外的一种情绪,那就是警惕,最为荆州之主,刘琦需要考虑的事情自然是很多的,当然他也无法保证每一个官员都是优秀的,但吴晨能够在来到荆州短短的几年时间,就拥有如今的地位,绝非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更何况在此之前还有很多的事情是隐藏在暗中的,若不是这一次从宛城传出的流言,刘琦甚至不知道吴晨之前参与了刘备营救天子的计划,更不知道吴晨和诸葛亮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己之前实在太小看吴晨了,甚至可以说在此之前吴晨并未进入刘琦的视野,但是今天之后,一切都将发生改变,当然发生改变的并不仅仅是刘琦,此时暂且不细说。

    说回这大殿之上的争论,堂上众人经过此番争论后,很多人心中对于吴晨自然有了更多的了解。尽管庞季和吴晨的关系很近,而胡氏在荆襄之地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是作为胡氏家族最小的一个,荆襄很多官员并不了解吴晨,一来吴晨的年纪比较小,官位也并不高,因此结交的人也就有限;第二,吴晨在经过最初的努力之后,便将逐步成型的工作交给了貂蝉、胡驳、胡陆等人,而他露面的机会自然也就不多,如此一来知道吴晨的人也就没有那么多了;第三,是因为吴晨所在的事情更多都是在暗中执行,“代购”的业务虽然无法隐藏起来,但是表面上与吴晨也并无半点关系,因此胡氏在荆襄之地的崛起很多人都不是很理解。

    殿内虽然还有一些人想要责问吴晨,但是之前一直坐在高位的刘琦此时站起身来,结束了这场争论的同时,也给宛城之事定了性。尽管依然有些人不服气,但是刘琦这一开口众人也就没有脾气,而刘琦不仅没有惩罚吴晨,反倒是给了不少的赏赐。不过今日之事并未到此结束,因为刘琦的心中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他关心的宛城利益分配的事情。荆襄、东吴、西川的军队此时都还逗留在宛城附近,而三方至今并未商议出满意的答案。刘琦真好借此机会询问一下吴晨,毕竟进攻宛城的计划可是吴晨安排的。

    “先生方才所言令人折服,我等皆为汉臣,世受君恩,必应赴汤蹈火,报效国家,此乃君臣之道也。昔日张绣驻守宛城时,与我父刘表早有协议,后被曹操攻伐而降于曹氏,如今宛城曹军已败去,该是收回宛城之时,但东吴、西川在此战之中皆有贡献,如今此时又该如何妥当安排呢?”刘琦面带苦色的问道。

    吴晨听完刘琦的话,才算明白了刘琦的真正目的,原来刘琦命自己到这大殿之上接受盘问是假,想要解决宛城之危是真。刘琦虽然接手荆州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内心依然将宛城视为荆州之地,因此才会有如此言论。而吴晨既然已经知道刘琦的意图,而自己又身为荆州的官员,自然还是要为刘琦出谋划策。只是这宛城之事牵扯的范围实在很大,截至到现在为止吴晨并未想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式,而荆襄、东吴之间本就存在着矛盾,此时又有西川的加入,这件事情处理不好的话,只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

    当然吴晨并不是完全没有想法,只不过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够得到刘琦的认可呢?同时吴晨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吴晨很清楚东吴、西川两方的军队一直停留在宛城外的目的是什么,也正是因为知道所有人的意图,才会让整件事情处理起来有些左右为难,而刘琦如此关注宛城之事,也是情理之中的,只不过吴晨想要顺利解决此事,必然要有所取舍,而刘琦会不会接受自己的建议呢。

    其实吴晨并没有打算将自己的想法公布出来,但是今天这样的情况,可以说刘琦已经把自己架在了危楼之上,之前刘琦安排的“盘问”环节,很有可能就是为了这个问题而做的准备。吴晨猜测刘琦这么做也有自己的安排,自己若是不能平安度过“盘问”环节,那么刘琦自然有收拾自己的办法,而自己如果顺利解决了“盘问”,那宛城之事自然成为刘琦最后的“杀手锏”,毕竟这宛城之战正是自己极力促成的。如此看来自己之前还是低估了刘琦,仅仅是从这件事情上,吴晨就不得不对刘琦刮目相看。既然形势已经如此,吴晨再想躲避已经是不可能了,因此他只能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至于是否符合刘琦的想法,吴晨就不得而知了。

    欲知吴晨将以何种方式解决宛城之危,且看下文分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