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国殇之炫赫门 > 第六十二章 温情

第六十二章 温情

    “辞儿,伯父病体难愈,日渐垂危,思亲之心甚笃。吾知辞儿处境两难,是伯父对不住你,令你与亲人故土分离多年。可那肖崇并非无辜,你父王本就是被他一箭射伤后,引发感染不治而亡。他杀吾弟,吾便让他养吾侄儿!辞儿,回来吧,吾与整个西蒙都在等你,盼你速归。”

    短短半月,肖琰连续看到两封肖坚的亲笔信……

    “你母亲二十三年来,无一日自由……”

    “你姐姐为你委身于贼,一生断情绝爱,未敢有自己的子嗣……”

    “整个西蒙都在等你长大……”

    “肖崇并非无辜……”

    “他杀吾弟,吾便让他养吾侄儿……”

    虽然能入睡,可梦里也反反复复都是这些字句,每一句都如一把不致命的刀,刀刀痛彻心扉,令他倍感煎熬。

    原来是这样,他以为他只是肖坚棋盘上的一颗黑子,不想竟还有此纠葛。他最敬爱感激的养父,竟是他的杀父仇人……

    那个视他如己出的肖崇,怎么就成了他的杀父仇人了?

    他终其一生想要守护的肖家,他深爱的景琪,转眼都成了他要与之敌对的一方……他每每想到这一点,便仰天恍惚,是否一切都是上天跟他开的一场玩笑,不然,他肖琰何以要面对如此命运?

    他没的选,他怎么选都是错的。

    若不是崔大夫诊出他忧思过度,加重了些许助眠的药材,恐怕他连入睡都会成为难事。

    校场练兵时,即便恍惚走神,尚可凭着肌肉记忆不出差错,可辅导秋生读书时,就可见端倪了。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秋生读到此处,突然停住,问肖琰,“哥,这……环而攻之还能不胜,不合常理吧?”

    秋生见惯了肖琰练兵,加上自己箭术已然非凡,十三岁的少年在校场比箭时,竟是拔得了头筹,胸中逐渐生出一股浩然之气,人也愈发的自信,以至于读到孟子用来论述人和的一个例子,竟觉得圣人举例不当,难以认同。

    可走神的肖琰,起初并未听清他说了什么。直到秋生拿着书本,指出那行字,再次问了一遍,他才回过神来。

    “哥?怎么了?累了吗?”

    “嗯?无事。”

    他正了正神色,方才反问道:“何为常理?你是觉得若是你如此围攻,不可能不胜?”

    秋生:“不,我觉得若是哥,不可能不胜。”

    肖琰闻言轻笑一声,摇了摇头,“儒家讲究以人为本,孟子这么讲,意在强调人心的重要性,即便再小的战争,即便选好天时占尽地利,也可能因失人心,而战败。”

    “正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读书读的并非一字一句,而是思想,是本质。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后,你便无需再细究他说了什么,因为他无论说什么,都是在表达他的思想。明白吗?”

    秋生先点了点头,是因为他觉得他哥说什么都很有道理。可他正准备摇头,表示自己其实并不是很明白的时候,他哥又开了口。

    “而且……一个人的一生可能充满变数。越是信心十足,十分有把握之事,往往越是易生变故。”

    说到此处时,秋生感觉他哥虽然说着令他清醒的话,可自己的神色却有些恍惚,那一双好看的瑞凤眼中似乎藏着他从没见过的……迷茫?可惜,那感觉稍纵即逝,以至于秋生怀疑是自己的感觉出了错。

    “所以,行事当谨慎,切不可过于自信,须知凡事过犹不及;读书亦是不可过于酙字酌句,更不可断章取义,重要的是领会精神。明白吗?”

    秋生毕竟还是个孩子,突然得到了校场众人的一致吹捧,心中自然骄傲。所以,昨日他还拉着两个从前总也比不过的千夫长,非要跟人家比试。不想小尾巴才刚撅起来,都还没来得及翘呢,就被他哥发现了,他顿时一阵慌张,语气温软神情低落道:“哥,我错了……我最近是有些骄傲……”

    肖琰倒不是责备他,小孩子总是需要些提点的,见他可怜,便揉了揉他的后脑勺,轻笑了一声,“你日复一日辛苦练出的成果,当然可以骄傲,但是不可自满,更不可因此而轻视旁人。”

    秋生眼巴巴地看着他,乖巧地连连点头。

    “记住,要对生命中的变数心存敬畏,因为有些事,即便你再深思熟虑,也避无可避。比如说……”

    “命运。”

    秋生:……哥,又听不懂了……

    年节过罢恢复朝事后,景琪有些无暇顾及儿女私情了,因为礼部尚书李伯衍上了一道改制的折子,轰动了朝野。

    炫赫历代尚武,朝廷有蓄兵的校场,民间亦有习武的私人教坊,国政永远是上行下效,朝廷重视什么,百姓便会跟着重视什么。所以,若想改变炫赫文弱武强的局面,必须从思想上重视文举,从制度上推崇文举,从决策上解放文举,如此,方可徐徐图之。

    普通百姓能走的晋升道路之所以很窄,一是因为知识传播面窄,导致门第之见根深蒂固,世袭侯爵成为官员选拔最重要的途径;二是官员选拔的权利,大部分都握在士族公卿手中,士族公卿的子弟通过家族的声望与人脉,更易获得入仕的机会。如此一来,便滋生出了一些承继祖荫与尸位素餐之辈。

    李伯衍本也出身士族,他的父亲还与陈连太傅颇有交情,可他却推辞了陈太傅的举荐,全凭自己中举入仕,所以,这份违背士族利益的改制折子,只有他能写,也只有他写了才让人无可诟病。

    大殿之上,他不仅针砭时弊地指出当今官制的腐弊,更是直言文弱误国,如泣如诉地请求殿下广纳贤才,并当场进谏了三条改制之策:一是选贤任能,不可拘泥于家世门第;二是士族公卿若无功业建树,不可承袭爵位;三是官员选拔的权利需重新分配,士族公卿不可多过半数,尽可能地保证选拔时的公平。

    此三条,每一条都无异于是从士族公卿身上割肉。朝中有半数以上的官职与爵位,都是靠举荐与承袭而来,因此,虽然李伯衍本人让人无从诟病,可他的谏言却遭到了群臣的不满与愤恨。

    就连肖琰听到后,都觉得他去腐生肌之心过于迫切。兔子急了尚且要咬人,对一群有财力又有人脉的士族大臣,如此大刀阔斧,又刀刀要害,恐会引起朝中动乱。

    而且最关键的是,景琪竟然在大殿上公然认同了李伯衍的谏言……导致那群义愤填膺的声音戛然而止,个个都憋了一脸的猪肝色。

    所以,刚下了朝,景琪便被太后与内阁一同请了过去。

    “自古变法改制的,无一能落得好下场!这个李伯衍真是胆大包天,不知死活!”太后声色俱厉,言罢还瞥了景琪一眼。

    陈太傅哎叹了一声,也道:“确实,伯衍还是太年轻了,如此三策,单单一策,执行起来都需数年,若全都颁布出去,恐会有伤国朝根基啊……”

    景琪不解道:“所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李尚书之所以想三策并行,也是为了向百姓传达朝廷的重文之策。三策看似独立,却是相辅相成,若只颁一策试行,恐收效不佳。”

    景琪话音刚落,蒋中书便接道:“殿下切不可再如此幼稚行事。士族公卿若因此失了忠君之心,殿下与国朝会有何后果,殿下可有想过?莫非殿下觉得他们并无兵权,便无需忌惮?那殿下就太单纯了。河北,江南两地的商税几乎可占国朝赋税的五分之一,而此两地的商贾多是朝中士族大臣的旁系宗亲……”

    是啊,无论哪朝哪代,银子都是一切政权与民生的基础。河北近年来新增屯兵,朝廷本来就有加征商税的想法,若得罪了士族宗亲,别说加征了,他们怠交甚至拒交也都是有可能的,那对朝廷的打击可就大了。

    “而且,”他的眼神似与太后如出一辙,怪不得是一母同胞的兄妹,看得景琪心中一阵发怵,“即便是三策并行,从寒门子弟中选贤任能已是不易,尚需时日。又要如何选出能代替士族公卿执行选拔权的人才呢?难以实施,未免落于空谈。”

    发怵归发怵,可景琪仍忍不住直言道:“寒门子弟贤能者众多,盖因势弱才难以出头。只要政令一下,再广开言路,想必他们定会借机一展才能。届时,择优而用,执行选拔权的人才问题,便也迎刃而解了。”

    左侍郎俞唯仲紧接着问,“敢问殿下,预备如何广开言路呢?”

    景琪不疾不徐,对答如流,“可先从在职的官员中选拔,比如,把朝中棘手的事务,拿来当考题,所有官员不分官职大小,均可写出自己的见解与对策,能得内阁半数以上的认同者,或执行下去出了成效者,皆可破格提拔。”

    还要广开言路?又一项新决策啊……这是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意思?蒋中书嗤笑一声,心道,果然,年轻人总是有一股无知无畏的勇气。于是,他便口随心道:“怕是不妥。广开言路亦是弊大于利,定会有一群郁郁不得志者借机胡言乱语,平白浪费殿下与内阁的时间和精力。地方官员多是目光短浅,难以顾全大局者,若他们当真贤能,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棘手的事务送进内阁了……而且明明都是些内阁合议足以解决的问题,故,臣以为不值得为他们如此广开言路。”

    景琪仍然极力争取道:“中书大人所言有理,可广开言路原本就是为了给那些平日没机会开口的官员一个机会,胡言乱语者不管他就是了,或者还可趁机抓几个典型,以示惩戒。”

    蒋循没想到,近年来的小殿下,人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连性子也越来越执拗,总之就是越来越难控制,令他很是心烦,“殿下既执意如此,那便由内阁合议决策吧。同意殿下所言的,请举手表决。”

    在场的九位内阁大臣,在景琪热切的目光下,竟无一人举手同意。唯有陈太傅,念及景琪的开明,也为了给她一份颜面,一边叹着气说“哎,任重而道远啊……”一边举起了手。

    景琪出了含光殿,便忍不住哭了。

    她私下里见过李伯衍,本来就对他的提议深表认同,加之敬佩他的正直无私敢作敢为,便当场承诺,若他上了改制的折子,她一定会全力支持,没想到,自己表面上可以参与议政,实质上还是什么都决定不了。

    而且那个蒋中书,左一句幼稚,右一句单纯的,完全还是把她当作个小孩子看,内阁还是有半数的人都站在蒋中书那边,既如此,她努力习政理政的这三年,有何意义呢?

    委屈,太委屈了。想肖琰。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