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玉兰花开杜鹃后 > (283)段承䚱通过司法考试

(283)段承䚱通过司法考试

    (283)

    章天看完了一本卷宗,捏了捏鼻梁,想起刚才李铁来过,说过一件似乎很重要的事。

    “什么事来着?”

    章天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他来到大办公室,看见李铁陪着一个农民在火盆旁烤衣服,这才想起是龙潭派出法庭的事,走了过去。

    “李推事,他就是那人?”

    “是的,他叫段承䚱。”

    章天看着眼前这个同一般农民差不了多少的人,感到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心想:如果像段承䚱这样的人都能懂得法律,那么法律就可以发扬光大,不愁得不到独立地位了。

    章天对李铁说道:“不等了。你们的衣服烤干了吗?”

    “差不多了。”

    “那好,不等了。后面还有许多事要办,我们现在就开始考察。”

    考察在章天的办公室进行。坐在旁边的李铁问完了段承䚱的基本情况后,请章天提问。章天展开纸,上面有他昨夜特意准备的问题。章天设想五个问题能答对三个就给被考察者以见习推事的资质,让他在龙潭司办案。

    章天他饶有兴趣的问道:“第一个问题:有人犯了两项罪,第一项罪应当判两个月有期徒刑,第二项罪应当判一个月拘役。问两项罪名合并应当怎么判?”

    段承䚱认真听着问题,怎奈他听不懂章天带江浙口音的国语,所以他想问一下,是两个月有期徒刑,还是一个月有期徒刑?

    当段承䚱说到“是两个月有期徒刑”时,章天举手打断了他,说道:“很好!那就请你回答第二个问题:犯了错就一定是犯罪吗?”

    段承䚱第一个问题都没搞懂,又来了第二个问题,所以他使劲地摇起头来。

    章天又一次打断了段承䚱,盯着纸上列出的问题,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弱智了,竟然提出这样低级的问题,于是想了想问道:“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子,杀了人,该不该枪毙?”

    段承䚱挺起胸回答道:“不该!”

    “为什么?”

    “还差一岁!”

    章天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这个农民模样的人竟然如此懂法,立马终止了以下的考察,对李铁说:“准备文书,盖章批准。”

    段承䚱是学过法律的,前年学的。那些天,老师讲了很多,其他的都忘了,他只记得民国的法律规定男的十八岁才能结婚。为此他还为自己庆幸,因为他正是十八岁那年和师娘“那个”了的,还真没有亏着自己。那老师好像还说过只有到了结婚年龄才有什么能力。别说枪毙了,没有这能力,连判刑都不可以。所以,段承䚱很自信地回答了章天的第三个问题。由此段承䚱明白了一点,那就是以后要判谁的刑,应当先问清楚他“那个”了没有,如果没有“那个”,那就不能判有罪。想到这,段承䚱有点沾沾自喜,露出了笑容,因为王推事,从来都不问这个问题。

    李铁听了章天这话,想着这也太快了,还想提醒章天,可是章天站起身来,说话了。

    “段承䚱!今天本院将聘你为见习推事。本院规定见习推事可以在本院的派出法庭里坐堂审判。段承䚱你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

    章天继续说道:“今后你要好好工作,认真负责的处理每一宗案子,为维护龙潭司和龙潭司周边的公平和正义,为推进社会法制发展努力工作。你能做到吗?”

    “能!我能做到。我不但能做到这些,我还要做到很多,很多。”

    “怎样才能当好一个推事呢?首先呀,……”

    李铁见章天要发表长篇大论,便出去处理文书去了。

    章天最后问段承䚱:“有人说法院应当讲理,应当为正义服务,如果不能做到这些,法院就只不过是一个打酱油的铺子,叫做‘法院铺子’,你说这话对吗?”

    段承䚱没有听懂前一句话,但后一句话听得真切。他想:法院不是像辰河高腔里的县太爷一样,拿着惊堂木断案的嘛!怎么能卖酱油呢?这上哪里去学酿酱油的手艺呀!

    段承䚱果断地说道:“不行,哦,不对!不能卖酱油。”

    章天开心地笑了,连声说道:“对,不能卖酱油。”

    章天以为段承䚱用酱油来比喻那些不好的、污浊的东西。

    给段承䚱带回去的文书有三个,分别是:《关于成立“溆浦县地方法院龙潭派出法庭”的批文》;《聘用通知》,内容是聘用段承䚱为溆浦县地方法院见习推事;《任命通知》,内容是任命段承䚱为溆浦县地方法院龙潭派出法庭庭长兼首席推事。

    从法院出来,李铁领着段承䚱去另一条巷子雕刻公章。刻章的师傅手艺好,篆刻“溆浦县地方法院龙潭派出法庭”的大小两枚印章刻得既规整又饱满,落落大方堪称艺术佳品。段承䚱看着喜欢,不但多付了钱,而且还买了两个上等的印章盒。刻章师傅也知趣,赠送了段承䚱大小两枚私章。

    还是谢麻婆见识广,出来时带够了钱,以至于刻章后剩下的钱还够请李铁下馆子的。两个人美美地吃了一顿,有鱼、有肉,气派得很。

    回程,谢麻婆破例租了一辆两匹马拉的有车棚的大马车。出发前,马车的主人让他们烤干了衣服,所以他们的回程既快,也很舒适。

    令谢麻婆更为高兴的是:两长工表示年底不提前回家,一直干到年三十。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