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玉兰花开杜鹃后 > (396)大黄沙光复,不能再死人

(396)大黄沙光复,不能再死人

    下午晴

    (396)

    盘踞在大黄沙日军终于得到撤退指令,因为被告知有部队接应,还将空投补给,他们的战斗热情重新被点燃,开始收拢部队。

    后撤行动是从进攻开始的。午后,隐藏在古城殿至景兴桥大路两侧山头的鬼子同时向大路上的国军发起攻击。国军士兵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见鬼子的进攻异常凶猛,摸不清意图,抵抗了一阵后,开始全线撤退,回到了两天前的老战线。

    五十一师指挥部得到鬼子进攻的报告,很快判断出鬼子即将全线撤退的意图,立即通知各部队准备出击,追击鬼子,并命令炮兵向古城殿至大黄沙的大路开炮。

    不久,日军大部撤到木敖洞一带,由于遭到突如其来的炮火打击,有些日军乱了阵脚,没有往木敖洞来,而是回到了原来的驻地。撤到木敖洞的鬼子立即分散防御,等待后面的人赶上来。

    紧跟着先头部队到达大黄沙的谌长静,来不及为大黄沙的满目疮痍感叹,便对跟着自己的吴德明、吴仁景等人说道:“找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先到可能躲人的山上找,记住!找到人千万不能喂东西吃。”

    谌长静看见张魁孟一瘸一拐过来,问道:“还没好呀!”

    “又踢了一脚。”

    “慢点走唦,鬼催命似的,能不磕着碰着嘛!”

    “有什么吩咐?”

    “灶台赶紧搬过来,第一件事,什么也不要做,熬稀饭,最稀最稀的稀饭,比米汤浓就行。”

    “干什么?”

    “你不管。”

    “那这些人就不吃饭了?”

    “先熬稀饭。”

    张魁孟听到这奇怪而又明确的指示,硬着头皮支起锅,熬起稀饭来,大家都不知道这是在干什么。

    很快,各种响器的敲击声四起,四处都有人在大声喊叫。没过多久,吴仁景背着一个枯瘦如柴、奄奄一息的女人下来。问谌长静怎么办,谌长静说张保长在熬稀饭,先给她吃一碗,不能多吃。

    吴仁邦过来问石灰怎么还没到。

    吴仁邦告诉谌长静:“好多死尸都生蛆了,不用石灰根本动不了。”

    “那就先找活人,能找到一个算一个。”

    再过一段时间,先前在龙潭司布置的,各保甲捐献棉被衣服的事情也有效果了,金屏首先送来了一马车棉被。谌长静马上安排吴德坤登记入库。

    正忙着呢,一个八口之家从山上下来,拉着谌长静要磕头。谌长静慌忙把老人、小孩拉起来,叫来几个人扶着他们到张魁孟的灶旁坐下。见这家人虽然身上很脏,但还有精神就仔细询问了他家的情况。老人欲哭无泪,喘着粗气,断断续续讲述了他们一家人这些天所遭受的苦难。

    讲完后,老人叹息道:“不能再死人了。”

    最后,老人也没有忘记客气一番,说道:“多亏你们把他们打跑了,多亏你们呀!”

    谌长静含着泪说道:“是军队打的,等你们恢复了再去感谢他们吧!”

    谌长静安排吴德坤等他们喝完稀粥,就派人把他们送回家,看家里缺什么,再回来领。要一家一家安置好,不能再死人了。

    刚才这家姓吴,住在保办处不远的北胜村,老人叫吴乾业,今年快七十了,和大儿子住在一块,四世同堂,大大小小十二口人,靠租种他人的四十几担谷田过活。光谷子还不够吃,好在屋后有一块不小的旱地,种上红薯才勉强没有饿肚子。

    日本人来的那一天,他们把剩下的谷子、米,还有苕,两只老母鸡,一篮子鸡蛋,小女儿年后送来的两块腊肉带上了山,搭了一个棚子一家人挤在一起睡觉。

    开始两天还生火,把米、鸡肉、腊肉煮熟了吃,基本上还过得去,只有一样,就是没有盐,忘带了,也不敢回去拿。再过两天,见对面山的一户人家生火的时候,被日本人发现捉了去,也就没再生火了,好在有苕吃。

    最麻烦的是刮风下雨,那风好像比腊月的还要刺骨。棚子漏雨,茅草还没有长高,找不到可以盖在上面的东西。过了好几天才在别人家找到一些稻草,棚子才勉强不漏雨能住人了。可这时该病的都病了,不该病的也病了。吴乾业最先病,也最先好,可有几个后来病的一直都没好熨帖。

    小孙子榆娃仔的婆娘正在来月经的时候病了,伤了气血,一直不见好。后来吃的东西少了,就连附近能挖的山药也吃光了,只能吃野菜、树叶,榆娃仔婆娘的病也就越来越重了。本来有两个鸡蛋是留给她吃的,她不肯吃,也不给小孩吃,她要给榆娃仔吃,她说:“你活下来了,出去还能养活自己;我们出去,也要靠其他人养活;要死只能是我们先死,你得活着。”以前,她老说榆娃仔笨,是个愚娃仔。她倒是聪明,结果把自己聪明没了。

    细妹子是饿死的,她不肯吃树叶。她说吃了榆树叶身上痒,吃了椿树叶脑袋晕。她不肯吃,所有的树叶她都不肯吃,她饿死了。大孙子也饿,他的胃不好,大孙子婆娘说:“反正细妹子死了,也不知道痛了,你吃她一块肉吧。她要是知道自己的肉救了自己的爷,她也会高兴的。”大孙子说:“人为什么要活着,我们这么难,还要活着,不就是要活得像人吗?要是像畜生那样活着,还不如死了。”大孙子真的死了,死之前一直是人,没有变回畜生去。

    还有一个没有跟着回来的是吴乾业的老儿子,他是背稻草回来的时候,摔下了山崖,摔死的。看着老儿子山下的尸体,吴乾业没说什么。这几个人死的时候,吴乾业都没有说什么,他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那些天,大黄沙死的人不少,能好好说道吗?不能,没人能好好说道,就算是再能说会道,也说不好,说不到位。只有生存,只有生存才能好好说道。只有从死亡线上坚强地爬回来,活下去的人才能好好说道。

    听了吴乾业的讲述,好多人都哭了。

    谌长静也哭了,看着这些瘦得皮包骨的人,他哭了。这些人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才能撑得下来呀,能说他们不是英雄吗?他想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来。是呀!多少坎坷、多少磨难,我们这个民族经受过多少次打击,有的打击甚至使整个民族几近灭亡,人种几近灭绝。我们不也生存下来了嘛!我们的传统不也保存下来了嘛!就像吴乾业一家人,他们忍受着无法忍受的痛苦,生存下来,这生存下来的意义不仅在他们的家庭那里,家族那里,还在整个民族当中。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伟大的民族。

    就在所有人奔忙的时候,响枪了。

    谌玉银跑过来说道:“静爷!那个竹林里还有鬼子。”

    “哪里?”

    “就在杨树湾。”

    “你们的人呢?都在忙,喊不拢人来。”

    “喊不来也要喊呀!快去!”

    “要不……”

    “什么要不,人家军人各有各的任务。快去!”

    吴仁景很快跑了过来,他和谌长静照了一下面就开始指挥现有的人手作战。他把人分成两个大组个若干小组,大组安排在大路东西侧,防止鬼子冲出来,其他小组监视鬼子,发现鬼子逃窜,立即鸣枪报警。

    吴仁景刚布置完毕,几个鬼子冲出竹林,被吴仁景带人打了回去。没过多大一会,十几个鬼子从另一侧冲了出来,吴仁景转移到房子的另一头,猛烈开火。鬼子留下几具尸体后,再次缩回去了。正在这时周师长来到了现场。

    周师长问了一下情况,说道:“这群鬼子离村子太近,必须马上解决。”

    周师长问吴仁景:“怎么打?”

    “从西往东打,赶出竹林就好办了。”

    周师长问:“为什么从西往东打?”

    “南往北、北往南都容易造成飞弹伤人。”

    “那从东往西打也有可能呀!”

    “西边地势高,况且他们的大部队是往东、往南跑的。”

    “哦!那好就按你说的打。”

    不久炮响了,几个方向射来的高低不一、弹道不同的迫击炮炮弹在竹林中间爆炸。不等炮声停下来,西边杀声震天,火焰喷射器射出长长的火焰。鬼子很快向林子东侧移动,最终跑出林子,冲向大路。

    而当鬼子在蜿蜒的田垄上行进时,路边屋子黑洞洞的窗口里射出了复仇的子弹。很快鬼子被围在没有遮蔽的田野中,他们仅靠田垄的掩护作战,根本无法坚持。只要看见有人在动,炮弹就打了过去,一露头,狙击步枪打出的子弹就飞了过去。很快除几人投降,几人受伤外,其他鬼子悉数击毙,战斗结束。

    这之后,大黄沙人再次忙碌起来,军用、民用的物资一车一车运来,络绎不绝。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