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枪械练习

    喜不喜欢玩枪?

    是男人哪有不喜欢玩枪的?

    更何况当天在逃脱汪伪特务追捕时,苏维还不忘捡起丁一修掉落的手枪,后来黄贺凌远离沪上时也没提出收回这把枪,于是苏维就默认这枪归自己了。

    只是有一个问题,苏维他不会用枪。那把枪至今还在苏维的床头柜里锁着吃灰。

    宋世昭这个提议正中苏维下怀,他当即答应下来。

    于是第二天一早,苏维就在宋世昭带领下去往公共租界内一个地下射击馆。这处场馆外门上没有显眼标志,只有一个“44号”门牌,进了门还要穿过一段下沉走廊才来到射击馆正门口,门口墙上挂着“拉.马斯顿射击俱乐部”的招牌。

    这里原本是巡捕房的探员们用来练习射击的场地,后来眼见有利可图,便改做半公开的射击俱乐部,实行会员制,据传与租界上层也有些关系。普通人肯定找不着门路,但是像宋世昭这般有钱有势的公子哥儿,一切都不是问题。

    首先是选枪。

    苏维的目光在一排排枪架上暗暗搜寻良久,终于发现他要找的目标。

    勃朗宁M1903手枪。

    半自动、后膛装填、单动操作、枪管短行程后座作用式手枪,口径0.35英寸(9毫米),弹夹容量13发。

    就是它了。

    苏维拿起手枪走向射击靶。

    宋世昭在旁边也拿了把柯尔特,想了想又问他:“你拿过枪吗?”

    “……现在拿过了。”苏维委婉地说。大不列颠虽然不禁枪,但是只有公民才可以申请合法持枪,苏维一介留学生,想练也找不到门路。

    “……好吧。”宋世昭抬手挥回了一下,叫来一个服务生——苏维很好奇他们的“业务范围”——然后对他说:“这位先生没玩过枪,你现在先教一下。”

    只见那名服务生上前,耐心地从这把枪的枪械结构讲起,包括如何换弹夹、如何瞄准、握枪姿势、如何上保险,这都是有讲究的。苏维这时才知道,使用枪支并不是像电视里那样,什么都不会的新手拿起枪就开始biubiubiu——即使打开了保险,这么做也很可能射不中人,反而让自己受伤。

    比如这把勃朗宁手枪,击锤下压时有可能会“咬”中使用者的虎口位置,初学者必须学习持枪姿势以避免自己受伤。这是该型号手枪自身设计带来的缺点,而宋世昭使用的手枪型号是柯尔特M1911,该手枪使用的击锤小而圆、带毛边,很好地避免了这个问题,只是弹夹容量比勃朗宁少了一半。

    反正也没得选……家里的枪就是这型号。苏维暗想。

    新手苏维在服务生的建议下选择了10米靶,右手斜握手枪,左掌根部扣上弹夹,打开保险,双手握枪,三点一线瞄准,一旁的服务生又纠正了他的拿枪姿势。

    一旁不断传来“呯、呯、呯”的枪声,苏维侧头一看,老手宋世昭已经开始愉快地玩起射击游戏了。

    苏维又瞄了一会儿,自觉比较有把握了,深吸一口气,扣动扳机。

    呯!

    空弹壳从枪管右侧抛出。

    他身体颤动一下,后坐力震得虎口发麻,子弹毫不意外地脱靶了。

    苏维没有气馁,放下手枪按了一会儿虎口,仔细回想了一下刚才的操作经验,又让服务生示范了一枪,这才开始继续练习。

    呯!

    脱靶。

    呯!

    还是脱靶。

    呯!

    擦到一点靶边了。

    ……

    呯!

    弹夹用空了。

    休息了一下,甩了甩震得发麻的手臂,又揉捏了好一会儿虎口,苏维总结经验,重新换上新弹夹继续开始练习。

    呯呯呯!

    在第二个弹夹用光之前,苏维终于开始稳定地上靶了。

    “宋少爷真厉害!”一旁有个妩媚的女声发出赞叹。

    苏维侧头过去,就见两位女士正站在不远处观看宋世昭打靶,其中一位目不转睛地盯着,忍不住发出赞美。

    见苏维看过来,其中一位女士面上不由微微一红,赶紧拉着另一人离开。

    宋世昭面上淡定地继续射击,直到打空了弹夹才放下枪,走到苏维身边,得意地低声说道:“看到没?这,就是男人的魅力!好好练习吧年轻人!”

    ……苏维压了下嘴角,想了想又问到:“这里来的人很多?”场地周围还有好几位女士,有的正在练习,有的跟着对象来的只在一边旁观,这让射击馆里众多男性荷尔蒙爆棚,不由地起了一较高下的心思。

    “当然了。外面越是打仗,这里生意越好。”宋世昭回答。

    国民政府原本当然是有枪械管制的,但是眼下嘛……政府都退到重庆去了,汪伪又管不到租界来。乱世里人人自危,别管男人还是女人,手上有枪心里才不慌,射击馆的生意自然就火爆。这还是看在工部局的份上不对外公开,不然场馆里人只会爆满。

    说的也是,普通人尚且如此,自己还是个“地下党”——谁见过电视上地下党不会用枪的?后世的谍战剧里,百发百中是基本水平,真正的神枪手都是双枪双待的——苏维想到这一层,顿时觉得自己精力充沛,可以继续练习了,赶紧叫来服务生又买了好几个弹夹。

    ……

    于是苏维开始了天天泡在射击俱乐部的日子,不知打空了多少弹夹,一周以后,终于达到了勉强熟练、准头还行的水平——用枪好手眼里不够看,普通人里算是很不错了。

    这天早晨苏维照例下楼吃饭,他二哥苏澜正拿着一份报纸,紧皱眉头在看。

    苏维刚开始没注意,直到他夹起荷包蛋正准备吃,突然一份报纸“啪”地一下甩在餐桌上。

    苏维的荷包蛋也“啪”地一声掉回盘子里。

    “二哥,发生什么事了?”苏维好奇道。

    “你自己看吧。”苏澜一只手肘撑在餐桌上,揉按着太阳穴。

    苏维把报纸拿过来,却不是苏澜平时看的《申报》,而是《新华日报》,一月十八日刊。

    ——“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第二版左中的题词。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第三版右下的四言挽诗。

    俱是周相亲笔。

    两者都占据了大约六分之一个版面大小,很是醒目,报纸里的详细内容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这一天终于来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亲者痛,仇者快。

    苏维默默看完,放下报纸。他起得晚,看来家里众人都已经看过了。

    苏维环视一圈,家人们面上俱是悲愤,沉默着吃完了早餐。

    自己是后世人,知道抗战终究会胜利,无论何时都有必胜的信念。

    可八年抗战只四字,却汇聚了整个民族长达八年的国难史,对于置身其间的五万万同胞,苦难仿佛看不到尽头。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