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农家有女不一般 > 第8章 生活让人坚强

第8章 生活让人坚强

    “有啥不合适的?你又不是没有媳妇?大嫂也不是一个人,家里一大堆孩子呢。”

    李氏徐徐善诱。

    “不都说长嫂如母吗?咱当长辈敬着,谁敢胡说八道。”

    再说了,这没分家时,咱们都住在这后罩房,隔个屋山头,也没见谁胡说八道。

    村里人不都是这么住着吗?

    “那不是有老人在吗?”

    李本善还是觉得不合适,大嫂毕竟是寡妇,该避嫌还是得避嫌。

    “唉!这家分得真憋屈,现在我看见前面的心里都堵得慌。”

    见自家男人怎么也说不通,知道自己想趁着刚分家这热乎劲黏上大嫂是不可能了。

    李氏忍不住掉眼泪。

    明明亲婆婆留了十多亩地,结果分家时都成了后婆婆的陪嫁了。

    公爹更是偏心偏到胳肢窝,活脱脱就是后娘的应声虫。

    再说自家就一亩薄田,那边可是二十多亩呢!

    大嫂走了,那边有个啥活的,可不得使劲的磋磨她们?

    再想起这一亩地,李氏更加气愤不已。

    不带这么欺负人的。

    谁家大门大户的分家,就给一亩地的?

    还不是赵氏拿陪嫁说事,公爹拿孝道压人?

    怪不得都说有了后娘就有了后爹。

    自家这个公爹,都不如人家那后的亲。

    留二十亩地,想让我们给你白干活,哼!等着吧!

    还有小叔子,也不是个东西。

    说什么小叔子是老李家的希望,将来会光耀门楣。

    呸!

    小叔子眼高于顶,平时正眼都不看她们。学问再好,高中了自家人也沾不了光。

    小姑子就更别提了,那就是个大小姐。啥活不干不说,心眼还歹毒,连亲侄女都敢害。

    李氏越想越气,越气越难过,越难过越委屈。

    从眼圈发红,到泪流不止,最后干脆坐在地上痛哭出声。

    李本善心里也憋闷得很,见媳妇哭这么伤心,他都不知道怎么安慰了。

    “别哭了,实在不行,咱们租个房子搬出去。”

    李氏顿了顿,“算了吧,租房子还得花钱。”

    哭够了,李氏起来打水洗脸,然后又蹲在自家男人面前郑重道:

    “反正分家了,以后那边再叫也不搭理他们,你也不能管。咱就是闲着,也不给他们干。”

    李本善叹口气,还是点头道:“好,不干。”

    他猛地站了起来。

    “我去找人帮忙,咱连夜把院墙拉起来,你去买个锅,我把灶也垒了。”

    李本善说着大步往外走,李氏也嘱咐小稻看好三顺,然后昂头阔步,气势汹汹的去买锅了。

    李本善连夜带人垒院墙,宋氏也带着孩子们连夜挖地窖。

    晚上挖地窖,白天用地窖里挖出来的土,和着麦秸糊房顶,再压上芦草,多糊两层,又挡风又挡雨。

    大柱身体刚好,虽是男孩子,到底还是太小了。

    所以上房修屋顶的活,宋氏一个人干。

    当二叔一家赶过来帮忙时,宋氏已经把房顶修好了。

    西边邻居梨花婶子逢人就夸:“大柱她娘真能干,啥活都能拿得起来。”

    有人跟着感叹:“是吗?真没看出来。”

    也有人道:“家里没个男人,她有啥法子,这女人能干,都是逼出来的。”

    也有人说:“那也得分人,像刘寡妇就干不来。”

    “嗐!刘寡妇细皮嫩肉的,招招手就有人上赶着干活,哪用这么辛苦。”

    嘻嘻哈哈,说闲话的人越聊越远……

    村里人的闲言碎语小棉一家人不知道,她们关起门来忙了半个月,这个家才终于有了点样子。

    大麦十三岁,已经能像模像样的做衣服鞋袜了。

    这天吃过早饭,小棉转了一圈没看到宋氏和哥哥。

    就问正在缝衣服的姐姐:“娘去哪了?”

    “去砍柴了。天气越来越冷了,娘说砍些柴和人换麦秸。”

    小棉不解,“换麦秸干什么?房子不是修好了吗?”

    “天冷了,该装草铺地了。”

    十三岁的大麦小大人似的叹口气,道:“咱爷那边,两大垛麦秸,要说也得有咱的份,可娘要强的很,不愿意用。”

    小棉道:“娘不止是要强,她是在躲着老宅。”

    不管是分家断亲,还是搬到这东头,娘都是在刻意的和老宅划清界限。

    不过这“草铺地”是啥玩意?

    小棉不懂就问。

    结果大麦像看怪物一样打量小棉一眼。

    “草铺地是啥都忘了?咱每年冬天都用麦秸装那么厚,你不天天睡在上面?”

    小棉无语。

    不过从大麦话里话外,她也弄懂了啥是“草铺地”了。

    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装满草的褥子。

    大都是用粗麻布缝成一个被罩的样子,里面填上厚厚一层麦秸秆,铺在床上当褥子用。

    干燥的麦秸隔潮挡风,碾压也不易碎,冬天睡在上面很保暖。

    农村普遍用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便宜不花钱。

    小棉一边赞叹老百姓真是有智慧,一边想着家里装“草铺地”得用多少麦秸。

    哥哥十一岁,已经分床了。

    那么至少装两床,冬天冷,“草铺地”自然越厚越好。

    那麦秸得用很多了。

    “姐,要不我去偷爷家的麦秸去吧,反正也有咱一份不是?”

    小棉想着,自己有空间,到时候神不知鬼不觉,偷了麦秸放空间里……

    大麦猛地放下手中活计,眼一瞪道:“你敢!”

    “爹娘从小就教咱们: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偷来偷去进衙门。你要是敢胡来,娘不打你我也得打你。”

    小棉连忙道:“不是,姐,我就是说着玩的。”

    天哪,大姐一向温温柔柔的,没想到发起火来还挺吓人。

    “那我去帮娘砍柴去了。”

    既然不让偷,那就多砍些柴换麦秸吧。

    小棉出了家门往山上去。

    门口的土路,往东延伸百十米就向南拐了,往南大路一直走,远远的能看到一个村庄,听说是临河村。

    从拐弯处再往东直走,就是进山的小路。

    大青山绵延百里,林深叶茂。

    走了没多远,就看到娘亲和哥哥推着满满一车干柴走过来。

    小棉连忙跑过去帮着推。

    “娘,这是谁家的架子车?”

    “是你梨花婶子家的,趁现在有车,咱多砍些硬木,沉,耐烧。”

    三人连砍带拉来回几趟。把树枝树杈堆在院子一脚,让它自然风干。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