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之臣 > 第四十三章 夏都

第四十三章 夏都

    胡轩领了刘观泉的命令出了永安城大都督府,刚准备上马返回永和城,就听见身后传来了喊他且住的声音。

    胡轩回头看去,却是新任的太和巡略使杜延东,跑着步从大都督府中追了出来。

    看见来人,胡轩只得停下,转过身来等待杜延东。

    “末将胡轩,拜见杜使君。”等杜延东到身边时,胡轩伸手行礼。

    “无须多礼了,我找你有些事情,随我来。”

    杜延东面无表情的回了一礼,随后脚步不停的走向大都督府旁边的府邸,胡轩不明所以,也只得快步跟上去,孙二虎和林旭对望一眼,也带着人跟了上去。

    大都督府旁边的府邸正是太和巡略使驻永安的府邸,杜延东带着胡轩进入后,门口的卫士把孙二虎等人拦了下来。

    “杜使君,有什么事情就在这里说吧,不必进去了。”说实话,胡轩还真怕这宅子里埋伏了五十刀斧手。

    “你把你的舅母和表妹送到康赵寨去了,你和他们很熟吗?”杜延东冷声说到。

    “末将和康赵寨熟不熟和杜使君好像没什么关系吧?再者说,末将部下的亲卫中,有好几个是康赵寨的人,尤其是都伯孙二虎,被令郎戕害的莫家父女,可是他最亲近的人。”

    “你的意思是,就因为你的亲卫有出生于康赵寨的,你就这么放心的把人送过去了?很好,看来礼儿的死和你脱不了干系。”杜延东愤怒的吼道。

    “杜使君,整个永州和太玄,想要令郎命的人恐怕不止康赵寨一家。杜守礼是什么人,你知,我知,天下皆知!一年以来被杜守礼害死的女子只怕不少于十个了,作恶多了,是要被天谴的,宿城驿离玉仙山可没有多远。”

    “你……”

    杜延东的话还没说完就被胡轩打断了。

    “杜使君,没什么事情的话末将就告退了,大都督的任务末将还需要放在心上。”

    话一说完,胡轩转身出了院门,汇合孙二虎等人,上马出城返回永和去了。

    当天晚上,胡轩回到永和城后直接找到了杜聪。杜聪一整天都在提心吊胆,就担心永安城传来什么不好的消息。现在见到胡轩安全回来,杜聪提着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

    “回来了,没事吧!”杜聪关心的问到。

    “没事,刘大都督给我布置了各任务。”胡轩轻松的说。

    “什么任务?”杜聪好奇道。

    “送贺礼。”

    “送贺礼?什么贺礼?”

    “魏帅家的千金和平安王世子大婚在即,大都督准备的贺礼要我送过去。”

    “魏帅的千金和平安王世子的大婚,也对,我还准备了一些东西呢,到时候你一起给送去,还有咱们武襄军的心意。诶?不对啊,刘大都督的贺礼怎么要你送?这其中没什么阴谋吧?”杜聪想说着说着忽然想到了一些可能。

    “就算是有我也要去的,去夏都本来就是我接下来的目的。”

    “也对,以你和小将军的关系,自然会邀请你过去。那这次去夏都,要带多少人?多久回来?”杜聪随口问到。

    “三百人吧!我的亲卫队百人,我再从樊启胜那里调来两百人就够了。回来的话,末将也不确定。”

    樊启胜手下的是胡轩武略营最精锐的一校,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从宿城驿之前就追随自己,原属于徐华年骁果营的五百人中还活着的。

    “太少了,这样吧,我让陆凯带一百人跟你一起去,陆凯是陆峥将军的侄子,绝对信得过。”

    “那末将多谢将军了。”胡轩也不推辞,欣然接受了杜聪的提议。

    “嗯!什么时候出发?”

    “三天后,先去永安城,然后从永安前往夏都。”

    “先休息吧,明天我把陆凯调到你那里去,先熟悉一下。”

    “是!末将告退。”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孙二虎来报说武略营外有人等待。

    “应该是杜将军派来的陆凯都尉,请他们进来吧。”胡轩一边吃着早饭,一边吩咐孙二虎。

    不多时,孙二虎带着一个年轻将领走了进来。

    “陆凯拜见胡将军。”来人果然就是陆凯。

    “陆都尉无须多礼,先坐吧。二虎,去把几位校尉和所有都尉都叫过来,我有事情交代一下。”

    陆凯依言坐下,孙二虎则出去叫人。很快,武略营三个校尉樊启胜、肖明泉和邵武健带着众都尉们来到大帐。

    “诸位,三天后我要去一趟夏都,老樊你从麾下调拨两百人随我同去。”

    “是!属下这就去办。”樊启胜答应一声,就要起身出帐去挑选。

    “老樊,先别着急,我这里还有事要说。”胡轩急忙拦住要出帐的樊启胜。

    樊启胜讪笑着回头坐下,其他人也是一片笑声。

    “好了好了,明泉武健,还有老樊,我离开永和后你们把全军开到永和城北的墨云山下驻扎,接下来一段时间你们就在山中训练。”

    “诺!”樊邵肖三人一起答应。

    “这位是陆凯都尉,是陆宁襄的侄子,原本在杜将军麾下,这次将和我一起前往夏都,老樊,你和陆都尉一起去挑人。二虎你让林旭也一起过去,你等下过来,我有事情交待,其他人就先散了吧。”

    “诺!”众人一起起身,行礼退出了大帐。

    不多时,安排好了林旭的孙二虎回到大帐。

    “二虎,你现在就回一趟寨子,去找康老和孙璟,让康老在寨子中挑选一些人,负责保护张小姐她们。这封信你交给叶钦仇,他会知道怎么做的。办完事情就前往宿平县等着。”

    胡轩取出一封信交给孙二虎。

    “诺!属下这就去办。”

    三天后,十二月初三,胡轩带着人马一早抵达永安城,在北门接到了刘观泉和杜延东的贺礼,以及刘观泉准备的通行证后,转而向西行去。

    永州永安城距离夏都太安州安平郡紫阳县足有一千五百余里。从永安出发,经太玄州玄录、玄名、玄天三郡进入太丘州,穿过太丘州丘陵郡后就抵达了太安州最东边的一个郡--安宁郡,安宁公主的封地。

    经过安宁郡后,就进入了经过几次整合出来的夏都所属--安平郡。紫阳县位于安平郡中央,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县城。两百年前,夏景宗夏元吉结束了百余年的皇位纷乱后,看着一片破败的故都(也就是永安城),不得已之下选择迁都。而他选择的新都城,正是名不见经传的安平郡紫阳县。

    经过太玄州玄名郡时,胡轩见到了已经在玄名担任郡尉的袁亮,一个多月不见,袁亮身形没什么变化,气质上却是更加沉稳。

    在玄名郡待了一天后,胡轩和袁亮一起出发了。袁亮是受其父亲袁术的嘱托,前往夏都给魏家道喜,毕竟两家还是亲戚关系。

    队伍中加入了袁亮之后,有经过几天的行军,队伍进入了安平郡。安平郡四面环山,四个方向各有一条官道从紫荆城通向帝国的各个州郡。

    紫荆城的东城墙共有三座城门,最北边的一个为元吉门,是夏景宗迁都后,至和九年扩建紫荆城时所建,直到宁宗真皇七年才完工。

    十二月十九日一早,,胡轩袁亮一行人抵达紫荆城外。城门还没打开,胡轩一行人只能在门外等着城门开启。

    “袁兄,你是玄名郡郡尉,你离开了玄名郡的军务谁来负责啊?”等着城门开启的功夫,胡轩和袁亮在一旁闲聊。

    “我堂兄袁襄,他是玄名郡乾安县的都尉,我离开后暂时把他调到了郡城。你呢?你现在可是中郎将,又驻扎在永和城这么重要的地方,离开这么久,没问题吗?”

    “老樊现在成长了很多,有肖明泉和邵武健帮忙,掌控一个营的兵力也能勉强做到,真遇到战事时,杜聪将军会帮忙的。”

    两人正在谈着,从东方的官道上又过来一行人,约有三十多人,为首的是一人头戴墨玉冠,身着白色骑士装,一身骑装偏给他穿出几分文雅之气,头戴皮貉帽,帽檐上一道明黄锦缎压边,上绣百种倒福字花纹并在额前缀着一块品质极佳的翡翠。

    一行人行到城门边,一个黑脸骑士上前叫嚷道:“信王殿下回城,城上守卒速开城门。”

    “信王殿下,还没到城门开启的时间,还请您在城下稍待。”城头上伸出一个脑袋向下看了一眼,确认了来人正是信王夏俊英后,却是没有立即开城,反而是让信王殿下在城外稍等。

    “混账东西,殿下有急事要进城,耽误了殿下的事情,你有几个脑袋够砍的?”城下的信王亲卫依旧叫嚣着。

    “城门开启时间是铁律,不到时间开城门一律处死。殿下,还请稍等片刻吧,还有不到半刻钟的时间就是开城门的时间了。”城上又走过来一人。

    “张许义,你好大的胆子,本王要进城你也敢拦。”一直不说话的信王周俊英终于是忍不住了。

    “原来是许义,难怪敢不给信王面子。”离此不远的胡轩和袁亮把城上城下的对话听了个清清楚楚。

    城楼上刚刚过来的人,正是城门校尉张许义,也就是张骥的第二子,张许妍的二哥。

    信王和自己的四个哥哥曾经一起跟着张骥学习,自然认识张许义。

    “张许义是谁?你认识的人?”

    袁亮不解的问到。

    “张许义是我老师之子,现在是夏都的四个城门校尉之一。”胡轩笑着回答。

    “原来是张令君的儿子,这下可是有好戏看了。”袁亮一副看戏的表情。

    “没啥看的,这两人还不至于为了这点小事吵起来。”

    果不其然,信王和张许义二人说了几句话后,信王就带着自己的手下下马走到了城门边,正好是在胡轩的对面。

    不多时,元吉门的两扇厚重大门轰隆隆的打开,城门校尉张许义最先从城门中冲出,来到了信王一行人的面前。

    “殿下,刚才得罪了,不过这是规定,还望殿下见谅。”

    “无妨,你也是按照规定办事,不说了,本王先进去了,四哥在金安关的围已经被三哥率军解了,本王得快些告诉皇兄和母后。”信王和张许义打了个招呼,带着人快速的进入了元吉门。

    “许义,这边。”张许义目送信王入城,正要调转马头回城,忽然听见一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转身循着声音望去,只见不远处一队人大车小车的排列在城门边,为首两人中左边那人看着还有些眼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