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启明1626 > 第四十八章 从浙党入手各打五十大板

第四十八章 从浙党入手各打五十大板

    朱由校微微一怔,朝启明问道,“‘乌程’?乌程不是湖州的古称,在行政区划上隶属浙江吗?而此事发生在苏州,苏州在明朝隶属南直隶,魏忠贤又为何要特意提及乌程呢?”

    启明扬手一挥,在朱由校跟前投影出一幅大明南直隶和浙江布政司的行政区划图,“宿主,你的地理概念受现代的省份区划影响太深了。”

    “‘乌程’虽然是湖州的别称,但是现代的湖州市只是包含了乌程,并不能精确等于乌程,明朝的乌程县大约位于现代湖州市的南浔古镇,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据湖州历代志书载,因其古时当地居住有善酿美酒的乌巾、程林两家而得名。”

    “你之所以会下意识地觉得乌程跟苏州距离很远,是因为湖州跟苏州被人为地归入了两个不同的省份,现代的基础设施,譬如公共交通、电信网络、教育院校又不断地增强这种地理观念。”

    “而实际上在古代,官方的行政区划并不能产生现代这样强大的影响力,在这些明朝土著眼中,浙江布政司和南直隶并不像现代的浙江省和江苏省这样边界分明。”

    “由于大明依旧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在地理概念上,‘吴越’或者‘三吴’比浙江和南直隶更能获得认同感。”

    “而历史上的吴越文化区是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宿主你仔细看一下地图就可以发现,倘或抛开行政区划,单纯将太湖作为焦点,那么湖州便是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在地理上几乎可以说是相邻毗连、环湖而生。”

    “只是在现代的行政区划中,太湖成为了江浙两省的界湖,湖州又被划分给了浙江省,这才给宿主你造成了湖州跟苏州相隔甚远的刻板印象。”

    “如果将‘苏湖’看作一体,那么宿主你的问题就很好回答了,南浔古镇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诗书之乡’,在晚明更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称。”

    “就乌程这么一个小地方,出了朱国桢、沈㴶、温体仁三位内阁辅臣,以及董份、沈演这两名尚书,这些同乡缙绅、地方望族之间,往往会结亲联姻,互通有无。”

    “最有名的一个案例,是当时已经是内阁辅臣的申时行让他的次子申用嘉入赘了董家,当了董份的孙女婿,后来申用嘉还因此被人告发冒籍参加乡试,因为申家原本是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申用嘉入赘后,就可以用浙江湖州府乌程县籍参加考试了……”

    “哦——”

    不待启明科普完毕,朱由校便兀自发出了一声喟叹,“朕想起来了,你说的这个沈演,是不是就是沈㴶的弟弟?”

    魏忠贤一愣,随即应道,“是,是,沈㴶当年,是在内书堂当过教习的,虽然他没教过奴婢,但他与内廷许多人都有‘师生之谊’,因此这沈演的话,奴婢是不能不信的。”

    外臣通过内书堂与宦官结交在明末并不是什么忌讳。

    内书堂的教习原本就由翰林院编修、检讨、修撰等有学问的人担任,其中不乏名士,如陆深、钱溥、倪谦、焦竑等人,都曾当过内廷宦官的老师。

    当然也有不少人因所教育的人员为太监,深以为耻,并不尽心授读,譬如沈鲤就不愿意与其学生交往,以致仕途坎坷,短暂入阁后也被首辅沈一贯排挤而去。

    不料,皇帝一听,却忽然高声发作道,“这家人没完没了了是罢?沈演针对东林党,不就是为着神宗皇帝当年驾崩时,他兄长沈㴶在阴差阳错下痛失良机,没能成为内阁首辅之事吗?”

    “陈芝麻烂谷子的老黄历了,无非就是神宗皇帝临终前,本已选了浙党的人入阁,却不想先帝一登基,又重新起用了东林党人来组阁。”

    “结果两边一较劲,把沈㴶一个好端端的内阁辅臣的位置给折腾没了,是这事儿罢?单这事儿他们沈家得耿耿于怀到什么时候?是不是非得将东林党人全部置于死地才罢休?”

    朱由校攒眉蹙额,不给魏忠贤任何插话辩解的机会,只一气儿地说道,“你方才开口一提沈演,朕就知道李实此事,定然与万历四十七年到泰昌元年的内阁争端有干系。”

    “当年方从哲为浙党,在内阁独相七年,丁巳年京察,又将东林党人全部贬斥,使得齐楚浙三党在朝中鼎足而立。”

    “万历四十七年,方从哲十次上奏求补内阁,神宗皇帝便让吏部组织会推阁员,齐党的亓诗教便顺着方从哲的心意贬斥了东林党的何宗彦与刘一燝,推荐了同为浙党的沈㴶和史继偕。”

    “就这样一桩事,当年前前后后不知饶舌了多少回,方从哲自是说他有难处,萨尔浒大败了,神宗皇帝依旧不理朝政,不接见大臣,对呈上来的奏章也一概不予理睬。”

    “增补阁臣的名单报上去后,神宗皇帝仍然像往常一样,将方从哲的奏疏留中,不予答复,弄得方从哲只得去仁德门跪俟叩首。”

    “待得孝端皇后病逝了,方从哲才找到机会要求到神宗皇帝榻前起居侍奉,后来神宗皇帝终于在弘德殿召见了他,方从哲这才劝动神宗皇帝正式确定将沈㴶和史继偕增补入阁。”

    “乍的一看,方从哲此举,就是放在历朝历代,那也是古今少有的忠心臣子了,但平心而论,神宗皇帝在病榻上同意让沈㴶和史继偕入阁,却未必是出于本心,更难说是自愿。”

    “万历四十七年的会推增补入阁事,是由齐党推荐,浙党操控,这选来选去呢,就是这么几个人,即使神宗皇帝不同意让沈㴶和史继偕入阁,待得下次会推,那选上来的,还不照样是浙党的人吗?”

    “因此神宗皇帝几次将名单打回去,让方从哲重新议选,就是有这么一个缘故在里面,现在有那么一些人,知道了方从哲叩首恳请的旧事,背地里就总议论神宗皇帝古怪,那奴酋都攻克开原、铁岭了,怎么神宗皇帝还与群臣置气呢?”

    “他们是不懂方从哲的这种以退为进的手段,当时的御史张新诏便说得很公道,‘从哲诸所疏揭,委罪君父,诳言欺人,祖宗二百年金瓯坏从哲手’,这才是真正能设身处地为神宗皇帝着想的忠臣!”

    “后来的事么,忠贤你也知道,神宗皇帝虽然从入阁名单中圈点了沈㴶和史继偕,但明旨一直拖着没有下发,直到万历四十八年先帝登基,才正式任命史继偕和沈㴶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随同方从哲入阁办事。”

    “先帝下旨让沈㴶和史继偕入阁,那是当然的,他二人不管怎么说,都是神宗皇帝临终前亲自点选出来的人,先帝总不能刚一登基,就公然违逆父道罢?”

    “尔后呢,先帝就又让东林党重新回朝了,东林党刚一回到朝中,先帝便再次下旨会推阁臣,这一次的会推名单出来后,先帝就点了东林党的何宗彦、刘一燝和韩爌,让他们三人同样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随同方从哲入阁办事。”

    “接着,先帝宣布召还原内阁首辅叶向高,并起用朱国祚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那么这样一来,泰昌朝的内阁成员,便成了方从哲、叶向高、史继偕、沈㴶、何宗彦、刘一燝、韩爌和朱国祚。”

    “其中,方从哲、史继偕、沈㴶与朱国祚为浙党,叶向高、何宗彦、刘一燝和韩爌为东林党,除了重新召还的叶向高,其余诸人皆为东阁大学士。”

    “这四比四,本应是势均力敌,这两党要是能冰释前嫌,重归于好,大家伙一道和衷共济,倒也能安稳着过来了,没想到先帝突然驾崩,‘红丸案’一出,又把方从哲给斗倒台了。”

    “方从哲一倒,内阁势力失衡,刘一燝便联合杨涟,带领群臣闹了一回‘移宫’,非说李老娘娘要当武则天,硬是拼着一口气冲进乾清宫去,把朕给抱着抢出来了。”

    “至于李老娘娘究竟想不想当武则天呢,现在时过境迁,也掰扯不清楚了,不过朕初登基之时,对刘一燝可谓是恩遇有加罢?”

    “我朝大学士名称之前,素来要加殿阁之衔,共‘四殿’、‘两阁’,所谓‘四殿’,是乃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与武英殿大学士,所谓‘两阁’,即文渊阁大学士与东阁大学士。”

    “朕顾念东林党的拥立之功,登基没几个月就给刘一燝、韩爌加了少师兼太子太师衔,当了中级殿大学士,让内阁又成了东林党的地盘,虽则是虚衔罢,但这中级殿大学士,到底是比东阁大学士高了好几级呢。”

    “刘一燝在首辅方从哲致仕之后,在三朝元老叶向高进京入阁之前,当了九个月的代理内阁首辅,刘一燝因此而浮想联翩,对首辅之位有了觊觎之心,那也是人之常情。”

    “何况当年还有王安自比冯保,问刘一燝想不想当第二个张居正的事,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那种境地里,刘一燝若是没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野心,他也走不到入阁的那一步。”

    “说一千道一万,这人事上头,还是朕的责任最大,朕实在不该一登基就把东林党捧得这样高,无端让刘一燝产生了非分之想。”

    “倘或朕能维持泰昌年间的内阁格局,在‘移宫案’后再从朝中擢拔一浙党人士入阁,填补方从哲的空缺,让浙党和东林党的势力再次重归平衡,那后来的局面也不至于就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

    “就因为朕当时刚登基,在政事上尚且不如这些外臣老练,这一时失察,后来嘛,咳,刘一燝为了效仿张居正,肃清内阁中的浙党,便让科道官弹劾沈㴶弄兵,将他将他比作蔡京。”

    “沈㴶也不甘示弱,因熊廷弼是刘一燝、周嘉谟力主起用的人,从而弹劾熊廷弼举荐任用拟族的佟卜年、临阵脱逃的高出、辽人刘国缙有私通奴酋之嫌,想借此扳倒刘一燝。”

    “其实佟卜年这个人,朕也不相信他通奴,他虽出身于辽东佟氏一族,但是他的父亲佟养直,与他的同宗兄弟佟养真、佟养性并非是一路人。”

    “佟养直的兄长佟养真在后金进攻抚顺时,便投降了奴酋,而佟养直这一支呢,自万历四十四年佟卜考中进士之后,就到关内做官来了。”

    “熊廷弼在针对辽东的各种布置中,有相当重要的一条就是安定辽人民心,因此他决定举荐佟卜年,便是要借用佟家在辽东的家族势力。”

    “只是广宁丢了之后,刘一燝力排众议起用熊廷弼,任用具有前科的辽籍官员的旧事都被翻了出来,于是刘一燝就迫于压力辞职了。”

    “倘或此事到此为止,朕也就不追究了,没想到刘一燝这一走,沈㴶就被东林党认定成了整件事的幕后主使。”

    “刑部尚书王纪——就是你们在《东林点将录》里面给他起了个‘天慧星拼命三郎’外号的那个,直接上疏说沈㴶‘颇多丑诋’。”

    “接着沈㴶也跟着参劾王纪,非说他故意袒护熊廷弼、佟卜年、刘一巘等人,一时间阁臣、尚书撕撸了脸面破口大骂,闹得那叫一个不成体统。”

    “最后呢,王纪跟沈㴶被双双革职了,朕呢,也看透了,就把忠贤你给抬上来了,朕想的就是啊,无论如何,忠贤你总是不会像那些外臣一样,用国家大事来跟朕耍赖撒泼的,是不是啊?”

    魏忠贤还没反应过来,启明就先开口赞许道,“宿主,你这颠倒黑白的功夫可有一手啊!”

    “明明先前魏忠贤说的是黄尊素想利用李实打倒他,他才不得已反过来利用李实来反击的,给宿主你这么一饶,怎么就成了魏忠贤为了和‘东林七贤’互斗,故意跟你没事找事呢?”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