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天青色等烟云 > 第十四章点茶技艺。

第十四章点茶技艺。

    彭荣先生虽然是帝师,可不是现在的官家老师,而是上一任哲宗皇帝的老师,哲宗年轻病逝,因为无子,太后就立他弟弟赵佶为帝,赵佶就是当今的官家。

    彭荣这个前任帝师也就离开了东京,回归蜀中隐居。

    所以他谈论起当今的官家赵佶倒也没有一丝顾虑。

    “可惜了佣哥儿(哲宗原名赵佣)一身才华,却年纪轻轻就病逝,朝中为立谁当皇帝可是争论不休。

    一部分大臣主张立简王赵似。

    而向太后则主张立端王赵佶。

    宰相章惇一听要立赵佶当皇帝,厉声抗辩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智慧禅师阻止他再说下去:“都是陈年往事了,还提它做甚。”

    彭荣先生叹口气道:“好吧,不提也罢。还是我们在这里好好品茶吧。”

    转头对李曙道:“云初,今日就由你来点茶吧。”

    云初是李曙的字。

    听到彭荣先生点到他的名字,李曙有些诚惶诚恐,

    “啊,先生,这……学生点茶技艺不佳,恐怕要坏先生和大师的雅兴。”

    刚才先生说了,要用新的茶碗来喝茶。自己的微末技艺怎么能够配得上这出初见天日的天青色茶碗呢?

    彭荣先生道:“无妨,你点的茶,为师又不是没喝过。”

    在书院里,李曙也跟同学斗过茶艺,彭荣先生作为评判当然知道他的点茶技艺如何。

    李德山:“叫你做你就做,难不成还要我们动手吗?”

    对啊,在场的都是长辈,只有自己这个晚辈,自己不动手谁动手。

    李玉清道:“曙哥儿你尽管放心做,难得有机会在先生大师和跟前讨教,请他们多多指点你就是了。”

    李曙道:“是。请先生和大师指点。”

    彭荣先生道:“莫啰嗦,快去点来,别耽误了等会吃庙里的素斋。”

    智慧大师:“你呀你,怎的变得如此泼皮无赖?”

    彭荣先生:“谁叫你庙里藏着宁州最好的素斋厨子,还规定初一,十五和观音菩萨诞辰才能接待我等这些想来品尝的。这不成心让我们平时垂涎三尺也吃不到吗?今日不管,定要吃了才罢休。”

    智慧禅师道:“李老爷,你来评评理,初一十五,一月吃两次还不够么?”

    李玉清道:“当然不够,如果不是俗务缠身,我也想天天到庙里来侍奉菩萨,随便吃吃斋饭。”

    “哈哈哈,老和尚,如何,可不是我一个人惦记着你的素席,哈哈哈……”

    彭荣先生大笑着说道。

    智慧禅师“罢了罢了,今日就如了你们的愿吧。慧能,你去安排吧。”

    “是,主持。”

    那个叫慧能的知客僧答应着去了。

    茅草亭子里传来的笑声李曙无暇顾及,他在专心准备点茶。

    在宋代,点茶法成为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所以点茶的工具很多,全套有十二种,有人还给这些工具起了相对应的官职名称。

    烘茶炉(韦鸿胪)茶臼(木待制)茶碾(金法曹)、茶磨(石转运)、水杓(胡员外)、茶罗(罗枢密)、茶帚(宗从事)、盏托(漆雕秘阁)、茶盏(陶宝文)、汤瓶(汤提点)、茶筅(竺副帅)、茶巾(司职方)。

    李曙看了一下小和尚们抬出来的茶几上,除了没有石磨和茶碾,其他都还齐全。

    另外还有一个白瓷的钵碗和一套白瓷的茶碗。

    一旁的烧火的小和尚道:“主持不喜欢用茶碾和茶磨,小郎君就将就用钵碗吧…”

    原来如此,李曙正在想石佛寺怎可能没有全套的点茶工具呢?

    原来是智慧大师不喜。

    真是奇怪啊。

    不过这难不倒李曙。

    有的人不用茶碾和茶磨,用瓷钵碗把茶叶捣碎也可以点茶,只是要多花点功夫

    李曙先用木桶里的水洗了手,用干净的布巾擦干,然后拿出装在盒子里的茶饼,放在烘茶炉上烤,烤好之后放在白瓷大钵碗里用茶臼开始捣碎,一直捣成细末。

    然后再用茶罗筛把最细的茶末筛入那一套茶碗当中的大碗里备用,等炉上的水开之后,冲水入碗,拿起竹子做的茶筅不停地搅拌,一直搅拌到茶末跟水融为一体,成糊状逐渐上浮就可以了。

    这边彭荣先生已经用煮沸的水洗过那两个茶碗了。

    李曙就开始分茶了。用木勺把大碗里的茶盛在两个青色的小茶碗里。

    “请先生和大师品茶。”

    至于祖父和父亲就只能用白瓷茶碗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