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万年文脉莽昆仑 > 第13章 后母戊鼎

第13章 后母戊鼎

    “住手!”林龙冲进吴培文家院子时,大喝一声!

    1939年3月,春寒料峭,林龙的一声喊叫,划破了豫北一个村庄静谧的夜空。

    但是为时已晚,伴随着“当——”的一声,后母戊鼎一个鼎耳砸下来了,掉进了大鼎中央,鼎耳和鼎腹的碰撞声还在鼎腔内回旋,久久没有消弭。

    假如林龙再来迟一步,这个国之重器,后来成为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后母戊鼎可能就要被大卸八块了。

    只见一个大胖子又抡起10公斤重的大锤,被林龙这么一声大喊,大锤被定格在半空中了。

    好险那!林龙松了一口气。

    “你是谁?”一群人围了上来。

    “我是小屯村的林龙。”

    “没听说过!”众人异口同声地说。

    “你们肯定受骗上当了!谁叫你们砸的?!”林龙脱口而说。

    这个时候吴培文上来说话了:“小兄弟,不瞒你说,有个京城古董商出20万大洋,要买这个马槽鼎呢。但是鼎忒大了,他叫俺们把它卸成一块一块地装箱。”

    自从安阳发现商朝王陵墓葬和甲骨文后,国民党政府就派考古专家来这里进行大规模的发掘。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发掘工作被迫停止。

    武官村的老百姓由于生活困顿,饿的没有办法,就结伴在田间地里探宝,有了收获就卖给在这一带转悠的古董商们。

    这个后母戊鼎就是吴培文和村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庄稼地里挖掘回来的。

    吴培文看到林龙护鼎心切,想着是邻里乡亲善意的提醒,就非常坦诚地跟林龙搭话。

    “不信,你可以试试那个古董商,就说鼎已经拆开装箱了,叫他来提走,看看他还来买不买。”林龙说。

    “哎呀,俺怎么没想到这一茬,差点误了大事。”吴培文拍了一下额头说。

    第二天吴培文找到了古董商肖寅卿,跟他说鼎已经拆好,让他来付钱买走,肖寅卿果然以各种理由推脱不买了。

    武官村发现大鼎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陌生的面孔来到吴培文家,都说想看看大鼎。

    不久,日伪宪兵队队长井东三郎带着一帮日本兵,把吴培文的院子翻了个底朝天。日本人知道大鼎肯定是无价之宝,一心想据为己有。

    幸亏经林龙提醒,吴培文把后母戊鼎埋藏在了隔壁邻居的西屋马厩里,才躲过一劫。为了使后母戊鼎不至于落入到日本人手中,吴培文远走他乡,躲躲藏藏,一躲就是10年。每逢日本人来扫荡,村民都说大鼎被吴培文卖掉了,人也不见踪影了。日本人多次搜查无果,才善罢甘休,渐渐地就不再来搜查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少数汉奸为了将功赎罪,到国民党政府去邀功,一口咬定在武官村有个大鼎是无价之宝。再者,附近见过大鼎的人确实太多,最终纸包不住火,大鼎还是经不住国民党士兵地毯式地挖掘,重新闯入人们的视野。

    再后来,后母戊鼎被国民党进驻河南新乡的第31集团军司令王仲濂运到南京,献给蒋介石当作60岁大寿的贺礼。

    蒋介石一看是个国宝,而且是已经在报纸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庞然大物,他不想被人看成是贪赃枉法的人,就命令把后母戊鼎存放在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馆内,还煞有介事地领着宋庆龄、宋子文等人去参观后母戊鼎,摆POSS留念。

    在国民党败退台湾的时候,由于后母戊鼎过于沉重,而且高官们又只顾得上赶紧逃命,就把大鼎遗弃在南京机场了。

    兜兜转转,命运多舛,最终后母戊鼎由南京运往北京,成为了国家博物馆的镇馆宝物,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宝鼎。

    在吴培文逝世的前一年,林龙陪着已经是老态龙钟的吴培文,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后母戊鼎。工作人员特许吴培文绕着大鼎抚摸一圈,老人家激动得老泪纵横,往事浮想翩翩。国家还给吴培文记三等功,以表彰他为保护后母戊鼎做出的宝贵贡献。

    林龙站在后母戊鼎跟前,思绪回到了公元前1190年,那一年商王祖庚刚刚继位2年。祖庚为了纪念他的母亲妇妌,召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来铸造后母戊鼎,并按照武丁的遗诏,把母亲的墓地迁入商王陵园。

    妇妌在武丁时期精于农耕、占卜、祭祀等,有自己的封地,是商王武丁的法定王后,原配夫人,地位崇高。

    林龙作为当时的青铜器学徒,有幸目睹了后母戊鼎的制作全过程。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200多人同时参与建设。首先需要设计鼎的造型、尺寸、纹饰,采用陶土制作鼎的模型;然后翻范,大鼎鼎身用范八块,每足用范三块,鼎底和鼎腹内部各四块,整个铸型由二十八块范、芯组成,外范和内范之间形成空腔,即为最终铸件的形状;接下来是铸型组合,铸型口朝下,四脚朝天,鼎身和鼎脚整体浇筑,为了解决鼎身和鼎脚厚度不同导致冷却速度不一,从而产生温度应力破坏,在鼎身和鼎脚交界处出现裂缝的难题,林龙提出建议,把鼎脚设计为空心的;最后是浇铸铜液,三个鼎脚为浇铸口,另外一个鼎脚为排气口。铜液是一种合金熔液,占比大约是铜含量85%、锡12%、铅3%。在铸模周边有6个直径一米的大型熔炉同时作业,青铜熔化后,将铜汁从3个鼎足口的洗口范上慢慢往铸型里灌注,待鼎身铸好后,冷却、脱范修整。再把鼎翻转过来,在上面安模,浇注鼎耳。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施工工序,一个全世界最大的青铜器祭祀大鼎诞生了!

    后母戊鼎重达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鼎身呈长方形,轮廓方直,庞大浑厚。鼎身四面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饕餮在古时候有祈祷丰衣足食的意思。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间含着人头,这也是后来“双龙戏珠”的原型。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设置蝉纹,匠心独运。其腹部铸有“后母戊”3个字,笔势雄健,此鼎据此得名后母戊鼎。

    自从与后母戊鼎结下不解之缘后,林龙对青铜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收集了许许多多青铜器,不仅有食器、酒器,还有乐器、水器、兵器等等,而且对其中的铭文研究十分入迷,成为了半个青铜器研究专家。

    后母戊鼎的出现,充分说明商代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青铜器的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分工协作严密、科学有序,青铜器铸造水平也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青铜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万年文脉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