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武侠仙侠 > 上清道士伏魔记 > 第三章 唐朝国师

第三章 唐朝国师

    周道看着眼前这本《上清消魔真经》,不由得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些修真类小说。这些小说总是说,修真之人总会有“五弊三缺”。所谓五弊即指鳏、寡、孤、独、残;三缺指的财、命、权三项。听上去挺吓人,实际上是封建迷信,周道心里暗想。受到多年唯物主义教育,怎么可能信这个。再说古代修真的道士高人不少,也没见都是“五弊三缺”之人。

    作为一个现代人,周道第一次看到古书。心里有一股莫名的兴奋和期待。回到自己的卧室,周道小心地将《上清消魔真经》打开。书本已经泛黄,还有好多的斑斑点点,岁月留下了明显的印记。纸张经过岁月的摧残,尽管周家人精心保存,依旧脆弱得如同风烛残年的老人。

    周道仔细打量,见书本上写着《上清消魔真经》,大唐帝师司马承祯编撰。字为楷体,竖着排了两排。“哦,原来是唐朝时候的道经。”周道想,传说也靠不住。都说这书为先祖周子良传下来的,周道本以为是南北朝时的古书呢。看来最多是唐朝的古物了。不过纸张保存不易,一千多年以来经过多次誊写也并不奇怪。

    翻开扉页,又是两排比封面题字略小的字,同样是楷体:

    三车牵引,玄机玉清;

    还虚合道,五龙捧圣;

    天师伏魔,救度苍生。

    周道摇了摇头,全部都看不懂。且不说那些玄之又玄的道门术语,字面看上去认识的几个词,“玄机玉清”是什么意思?是指玄机在玉清里面吗?玉清难道是指木盒中的那块玉清玦?这部经书名为“消魔”,又和天师伏魔有什么关系?一时弄不明白。

    自认为有科学素养的周道对这些故弄玄虚的话语嗤之以鼻。他饶有兴趣地翻开这部道经,里面都是道教上清派的一些道法。除了一些内炼法门之外,周道觉得最有意思的要属八道神符:威喜、巨胜、左契、右射、珠胎、七机、华盖、清观。据真经的说法,这八道神符能制百邪,压胜劾鬼。在真经的书页之中,还夹着一张威喜符。

    道教的符箓是符和箓的组合,符是用云纹或雷纹等绘制的神秘符号,而箓则是书写的天上神将仙官之名。符箓取云物星辰之势,有神鬼莫测之用。因此道士出家,必先受符箓。

    周道并不相信这些符箓真能制伏鬼物。他只是当成一种文化来学习研究。奇怪的是只要一读《上清消魔真经》,周道的心境无比平和。因此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便将整本经书背诵得七七八八了。虽然很多都看不懂,但周道隐约感觉,书中很多道术,似乎确实有效。而符箓之类的法术,只不过少了施法的关键钥匙。但这个钥匙到底是什么呢?周道却没有个头绪。

    一千多年以来,周家历代先人,都没有能参透经书的秘密。周道也不指望自己能够破开。他感觉从司马承祯着手或许可以查出一些端倪。于是周道掏出手机,搜索关于司马承祯的信息。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司马承祯果然不是一般的人物,在唐朝时竟然被三个皇帝尊为国师。

    唐朝的时候,道教是国教。皇室李家与太上老君攀上了亲戚关系,自称是老子的后代。因此,儒释道三教中,道教被定为第一,排在儒、释两教之前。司马承祯是西晋皇族后裔,家里世代为官。但他从小便崇尚道法。二十一岁时,司马承祯前往中岳嵩山,拜入茅山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门下,成为上清茅山派第十二代祖师。

    唐睿宗以司马承祯为国师,自称“弟子”。不过司马承祯一心向道,无意为官,一意请求还山。周道第一次知道,成语“终南捷径”也是源自于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有一位好朋友卢藏用,听说他要回天台。赶紧劝他说,“天台山太远了,要不你到终南山修行吧?这座山中好地方也很多!”卢藏用科举没考上,于是便跑到终南山做起了假隐士,以博取名声。后来果然被召到朝迁做官。司马承祯哂然一笑说,“是这座山中有做官的捷径吧?”卢藏用这才明白,这世上真是有无心富贵的人。司马承祯退隐的意志坚定,唐睿宗没法,只得答应了他的请求。听说司马承祯擅长音律,唐睿宗还特意送了一把古琴给他。

    司马承祯的师父为潘师正,潘师正的师父为王远知,王远知的师父便是陶弘景。周道心想,先祖周子良看来是王远知的师兄?不知道为什么家传的经书是司马承祯传授下来的?这里面有很多的未解之谜。

    看完司马承祯的故事,周道觉得此生虽然可能达不到他那种高度,却心生无限的向往。一阵兴奋之后,周道感觉自己的命运已经和《上清消魔真经》关联,他既感到兴奋,又觉得不安。命运的一扇大门,已经慢慢地打开。开门的声音有些刺耳,但单纯的少年周道在兴奋和不安之中,完全没有听到。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