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首辅从科举开始 > 第三章 角黍蘸墨

第三章 角黍蘸墨

    如今虽然说得上天庇护方才得了一个过目不忘的本事,可是他不会无知自大的认为科举就不过如此了!

    记忆力好也不过是在背书上有些优势,可是作文却是需要良师教导方可,学习举业和拜经师,学习老师习举的方法和门径。

    而如今他所读的乡里社学,夫子不过是一个童生,负责教学童识字启蒙。

    这些年里王素虽然这千字文,百家姓都背不全,可以说蒙学都未肄业。

    不过如今的他有了过目不忘的能力,倒也不用继续在村里的社学蹉跎光阴了。

    大明的府县院试都是三年两次,开考的时间都是二月,如今已然是六月中旬即将到了立秋时节了。

    自己需得在来年开春积攒足够的功底赴考,尚在蒙学的王素并没有人教导考场的答题技巧,这些都是没有办法无师自通的。

    死去的先父也好歹是一个秀才,所以家中也是有着一些藏书的,不过因为当初的王素还处在千字文都认不全的阶段。

    家中大伯也是理所应当的借了不少存书走,杨英也不好说些什么,毕竟名义上也只是借而已。

    不过还是留下了一些旧本,如《论语》,《礼记》和《周易》这四书五经之中的三本留了下来。

    王素后世本就是历史系的学子,对于古代的四书五经自然是有所了解的,其中除去已经亡佚的《乐经》之外,还有指《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他发现这已故的先父,留下来的竟然是不可多得的宝藏,翻开《论语》书页上面赫然写着明嘉靖二十年蜀藩朱让栩刻本。

    后世如藩刻本传世乃是少之又少,而即使放如今同样是十分珍贵,这藩府刻本专指明朝各藩王王府所刻印的书籍,又简称为藩府本。

    这明嘉靖二十年也就是1541年,而如今是万历五年1577年这本书已经过了有三十六年。

    虽然听起来时间很短,但是在如今这个时代对于书籍未有十分妥当的保护,其中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如老化、鼠啮、虫蛀,霉变等等都是需要面对的。

    如今看着如今只是封面处有几处霉黑,翻开的书页有些泛黄已经十分难得了,至少书页中的内容清晰可见。

    其中有加圈断句,让他读起来实在是轻松了不少,这论语本就是后世同样老生常谈的儒家经典了。

    可惜此世实在知识储备贫乏,所以他只能凭借着后世记忆一边翻阅一边去理解。

    过程之中虽然吃力但是却一下子沉浸其中,虽有不解之处略微沉思下也能够迎刃而解,明白其释义。

    一本论语放在后世谁也能够背诵上几句能够说出它的释义,可却少有人能够将整本论语完整背诵下来,且能够做到丝毫不吃力。

    他也不禁欣然一笑自己貌似也算是一个神童了,不过如今自己这个年岁还是不要与当下的那些真正神童相比了,虽然有自得之意可现实的差距还是分得清的。

    不过是过目不忘的本事而已是万万不能沾沾自喜的,他在心里给自己予以警示,读书需要做到戒骄戒躁才能够有所成就。

    杨英刚刚从外面归家,就见到自家孩子正在读书欣慰之余还在心里感叹可惜了老天对其何其薄也!

    他实在没有读书的才能,只是身为母亲的她不想去打搅了读书的兴致。

    今日特意买了一些角黍,若是按习俗理应是在端午节食俗吃角黍。

    这角黍也就是后世的粽子,做法也并不难以菰叶裹黏米,以粟枣灰汁煮即可,不过如今在乡里并不好寻菰叶和黏米。

    制作的时间和成本不如直接去城里买来现成的方便。

    “先不急着读书,这是你最爱吃的角黍还有白糖,莫要时间久了凉了可就不好吃了!”

    对于这个木讷呆板的儿子她总是存有许多的包容。

    白糖从砂糖提纯的过程就是在大明所完全的,穿越者想要在明朝靠着这项技艺赚钱心思只能落空了。

    王素读书很快,如此短的时间能够将三本书读完以至于读懂。

    靠的不仅仅是天赋还有方法,能够很快的抓住重点去繁就简,明明自己一知半解的时候同样能够保持独立思考。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用心至诚,就是读书时心无杂念学之精致,这些都是后天所得无法先天得到的。

    所以说除去上天给予的天赋之外,一个人的成功与后天的努力也是无法分割开的。

    好在当初在研究明朝兴衰的时候,也留意了其科举制度,脑海之中抓住了一个尤为重要的关键点。

    你文章作得好之外字还得好,这就是“批卷”老师的印象分,而且这项印象分的权重还很大。

    后世的王素练的是就是小楷,算得上是小有水平了。

    可是当他如此换了身体再动笔之时,总是有种晦涩感,这手根本不配合没有养成肢体记忆。

    所以一幅字写的自然是歪歪扭扭不成样子,甚至还比不上之上所书写的字。

    看起来就像是孩童拿着木棍在地上随便扒拉几下,和这幅字能够与之堪比。

    对于送来的粽子,他的心底还是不习惯称之为角黍,应了一声后一边吃着粽子一边蘸着白糖。

    因为如今一手拿着粽子无法写字的缘故,他又拿起了手边的孟子看了起来,这民间刊刻的版本与藩刻本差别还是很大的。

    虽然说他能够达到读完读懂却是无法做到读透,所以只有重复研读思索着是否能够有所收获。

    杨英正准备过来瞧瞧这角黍吃了没有,所以来到了厢房内却是见到王素的嘴角却是沾染着墨渍。

    一手持手竟然恍若未觉,她不禁心中泛起苦楚又觉得好笑。

    “小素,这角黍觉得甜吗?”

    王素听到有人说话,方才从那种沉浸的状态中脱离。

    目光澄明的看着母亲,应答道:“娘,角黍是甜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