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明志

    墨汁的苦涩口感掺杂着粽子的微甜,让他的味蕾突然从沉寂中恢复了一样,方才皱着眉头苦笑着也没说什么!

    杨英走上前,心疼的抚摸着王素的头道:“我可怜的小阿素啊,上天何其不公,你读书这般用心刻苦却收获不足旁人之万一!”

    自家孩子用心刻苦无一日懈怠过却是连蒙学读物都背不全,而那大伯家的孩子心思散漫却如今已然是童生了,这难道不是上天的区别对待吗?

    王素笑着昂首说道:“娘,我现在能够背下来了,不仅仅是千字文还有论语,礼记和周易,素儿都能够背给您听!”

    杨英只当是自己的儿子宽慰自己的话,勉强的笑道:“案上的角黍尽早吃了,若是凉了味道可就变了!”

    说完就要转身离开紧接着又像是想起了什么,出声道:“角黍记得蘸糖,这白糖是甜的,墨汁是苦的!”

    而王素又说了声:“娘,素儿真的会背了!”

    说着不等杨英反应的时间,千字文开篇就缓缓道出,她虽然只是粗浅的识些文字,但是并不妨碍能够听懂,毕竟这篇千字文王素不知背了多少遍。

    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也是十分熟悉,当王素完整的背下了整篇千字文后,她也相信了自家孩子说的都是真的。

    看着她瞳孔中的震惊和欣喜,王素也只能将此归功于那场被砸脑袋的那场经历了。

    “娘,自从我醒来后,便发现只要翻阅书本就能够做到一目十行而过目不忘!”

    见到如此杨英激动的拉着王素来到了一处屋里的角落,只见在上面供奉着牌位正是他的先父。

    她双手合十激动的落泪说道:“王郞,素儿身子不仅仅好了而且脑袋还变得聪明了,一定是你在庇佑还有老天看到素儿读书用心刻苦方才给他启智!”

    “我们家里的日子也一定能够慢慢好起来的,素儿也一定能够考上秀才,光耀门楣!”

    说着便看着身边的王素说道:“你也来拜一拜!”

    王素对于这个先父的印象已经十分模糊朦胧了,倒不是时间相隔太久而是先前的大脑太过模糊。

    就像是储存量很低的仪器一样,浑浑噩噩的过日子。

    他听从娘亲的话也是双手合十拜了拜后方才作罢。

    不过也因此对于娘亲更为敬重了,这些年里靠着心灵手巧的双手织布和女红补贴家用,每日到了深夜都点着灯芯做着刺绣。

    这些做好的成品等到清晨微光的时候就赶去城里售卖,这些年里也积攒了不少钱财。

    而那大娘也正是眼瞅着这个弟媳积攒了家底,方才会借着杨秉病倒之际,上门打起了这个主意。

    杨英是一个极有主见和心思聪颖的妇人,除了在儿子读书一事上固执之外,因为这是她答应亡夫的让孩子读书。

    “素儿如今你既然已经有了如此水平,便不要再去乡里的社学浪费光阴了,那夫子也不过是一个童生没有什么可以教授你的!”

    “我们去省城那上好的社学读书,将来你也定然比那王文博读书更好!”

    说起不过是一个童生之时显然是对那个侄子存着酸意的。

    这他们所在的村乃是歙县属下,而徽州府便是治在歙县,统辖一府六县。

    他也没有多说什么就只是应了一声,这个时候说上一些帮持家里的话实在有些过于矫情了,只有读书考取功名方才是最大的回报。

    若是想要改变命运就必须要当官,如今已经是万历五年,距离大明国祚将尽不到百年了,若是只是一介升斗小民就只能被官吏剥削。

    然后逐渐变得麻木,彻底的淹没在这场历史的洪流之中,只有当了官方才有了登上大舞台的入场劵。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并不是他所想要看到的,他的时间是紧迫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有家人,在这个世上活的更好就只能读书。

    ……

    第二天清晨,王素收拾着自己的书箱拾好自己的书本还有笔墨这等文房四宝。

    杨英在村头相送,叮嘱着:“天授其才,莫要荒废了,到了社学以后一定要认真读书万万不可松懈下来!”

    离开了乡里也就意味着自己的孩子会离开自己,去了省城后就无法每日回家了。

    看出了母亲眼里的忧色,他出声安慰道:“娘,您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让九泉之下的父亲也安心!”

    “弟媳,我说你这不是平白的将钱丢进了水里去了吗?小素就不是读书的材料,你让他去省城的社学读书不是让那些同窗耻笑他吗?”

    说话的人正是从远处赶来的王素大伯,见到王素身上背着书箱还走上跟前说着:“你瞧自己这幅板正壮实的身子,和我一起下田干活才是你的出路,莫要听你母亲的话随我回去!”

    说着不由分说的就要拉拽着王素回去,王素平静的甩开了大伯拖拽的手。

    这幅身子可真是出奇的力大,竟然只是轻轻用力就挣脱了束缚,且大伯还差点一个踉跄摔倒在地。

    而原本躲在暗处的大娘也是适时的走了出来。

    插着腰嚷嚷道:“你这孩子如今竟然目无尊长,敢和长辈动起手来,送你去读书也教不会礼义廉耻,要我说你这辈子也没法子和我家文博相比!”

    显然这个大伯就是大娘撺掇着过来的,就是不甘心眼睁睁的看着钱从眼前溜走,显然这个侄子若是去了省城社学读书,那么也是要束脩钱的。

    而若是这个痴傻侄子留在村里就不同了,既能帮忙家中耕种田地,还能资助自家孩子读书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吗?

    王素早就不是当初那般怯弱的模样,可是他却不能当面来顶撞长辈。

    “先父告诉我让我务要以读书为重,若是此番遂了您的心愿,这岂不是让我陷入不孝的境地!”

    “还有大娘,我家中的事情自有我母亲做主,您就莫要插手过多了,若是让村里人知道还以为你是在欺负我们一家孤儿寡母!”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