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母亲的礼物 > 选 择 陪 伴

选 择 陪 伴

    在辽东一个小县城的郊区,有个地方叫城郊林场。我们家是1973年因父亲工作调动,才从大山里迁出落户到了这个地方。

    刚来的时候,住的是大草房,据说是解放前地主家的。地主家住的时候,我不知道是怎样的辉煌。我们家住的时候,四壁糊着各种褪了色的纸,晚上点着25度的灯泡,七口人睡一个屋里的两铺土炕。夏天,屋里的地下和炕上经常摆几个盆呀桶呀罐呀什么的,还能听到由棚上坠落的滴答滴答的水响;冬天,横七竖八的纸条趴在窗户的玻璃缝处站岗,那是用来防寒的一道屏障。三九天的早上,母亲起来生火做饭的时候,我还能听到她用菜刀咔咔地砸着水缸……

    父亲把我们从大山里带出来,或许是完成了使命。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唐山发生7.8级地震那年,大草房变成了危房。过了三年,林场又给我们家分了由库房改成住宅的瓦房。当然,还是在城郊林场。

    从破旧的草房搬入四壁白色的瓦房,这本是最普通的事儿,可在当时,我仿佛住进了天堂。不仅夏天不漏雨冬天不透风,而且环境还好,有自己的院子和菜园子。从夏到秋,园中的各种蔬菜都绿油油的,想吃什么下地就摘。母亲时常能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还有熟悉的邻居,闲暇时也可以和他们唠唠嗑。

    我也算是孩子头,身边总围拢着几个淘气的伙伴,整日地抓鱼掏鸟、斗鸡疯架,直到母亲喊:“吃饭啦——”,才泥古千球地回家。到了晚上,还浑身是劲儿地跑出去和“野孩子”捉迷藏……

    后来,大草房塌了。我突发奇想:地主家住过的大草房,那下面能否埋着值钱的银两?当我贪婪地要去挖的时候,是母亲阻止了我那幼稚的鲁莽。

    门前不远处是满族人的母亲河——苏子河。它映着蓝天挑着日月,春季滋润着稻田,夏季流淌着碧波,秋天宁静而清澈,到了冬天,它又成了孩子们溜冰的乐园。岸边有条无名的路,蛇行一样的延伸,隐头藏尾,我说不清它是由东向西还是由西向东,只记住了大大小小的坑洼和纠缠行人的泥巴。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路面上长出了漆黑漆黑的硬盖儿,大人就给这条路起了个名——柏油路。柏油路真好,溜平的,不汪水,还没有粘脚的稀泥。路面老宽了,干活的拖拉机都能“突突突”地在上面跑……半大的孩子跟这条路叫“大道”。

    这就是我成长并永远装在心里地方。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姐弟五人都长大、工作、成家,家中就剩下了病弱的母亲。我们经常买些东西回家看望母亲,帮她干些家务,和她唠唠家常……当时觉得日子很平淡,可现在回想,才知道那是幸福美好的时光。

    2004年8月1日,四十六岁的二哥突发疾病离逝。母亲承受不了,哭了三年。有时,她是当着我的面嚎啕大哭;有时,她是背着我偷偷地抽泣。经历了丧子之痛,母亲就像是庄稼经历了一场秋风秋雨。她不仅血压高了,还经常出现心衰现象。几年的时间,眼睛花得厉害,耳朵背得严重,反应迟钝,步履蹒跚——母亲迅速衰老了。那时,我认为母亲的余生不会很长,又害怕出现意外,就经常陪伴在她的身边。

    平房需烧火取暖。我为了方便,冬天就把母亲接到楼上生活。母亲每年11月初上楼,到来年3月就强烈要求回平房。我问原因,母亲说住楼房像是在空中悬着,不踏实、不舒服。那时我并不理解,甚至还和母亲发生过争执。因母亲态度坚决,争执的结果只能是我赌气地妥协。每年的三月底或4月初,母亲就像挣脱出牢笼一样回到居住已久的平房。

    母亲在楼上生活了9个冬天。这期间,我发现一个现象:上楼生活后,母亲的身体渐渐地变弱,每年冬天都得住两三次院,而且经常莫名地发脾气;可回到平房,母亲身体状况就好转,心情也舒畅。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缺少动?她在楼上也走动;恋平房?她想回去时也陪她回去呀;在楼里憋得慌?十天半月也开车拉她出去散心……住楼舒适,条件也好,那为什么母亲身体却越来越弱?我琢磨了很长的时间,还是没弄明白原因。

    经与哥姐合计,我做出了一个尝试性决定:将母亲住的平房按楼房标准装修,冬天不再接母亲上楼了,我克服困难回平房陪她。这么做了之后,奇迹果然出现了:母亲竟连续三年都没用住院!因长时间不到医院看病,有的医生误认为我母亲已经不在了。

    为什么母亲回到平房生活身体就能好些呢?经过思考,我懂了: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而子女的家,那不是父母的家。母亲对养育我们的家有着难舍的情感。有情感的地方,那才是母亲的天堂!

    人的衰老本是正常现象,但在衰老过程中也容易发生意外的情况。2015年上秋的一天,母亲右手拄着棍,左手提溜着薄薄的毛巾被要到外面去晾。当母亲走到阳光房里的时候,发现了正从外边回来的我,这时我也看到了她。我以前多次和母亲说:“为了安全,千万不能干那些琐碎的活。”母亲可能是怕我说她,就急忙转身把毛巾被扔在了墙边的沙发上。母亲走都走不稳,更扛不住急忙的转身,就一屁股坐在了沙发上。当我紧走几步到母亲身边的时候,她还咬牙装做很正常,但已站不起来了。到医院拍了片,没有骨折,按医生的建议按摩了半个月也没有疗效。此后母亲就不能行走、连搀着走都不行,甚至不能站立——母亲卧床了。

    再也看不到母亲拄棍蹒跚走路的身影了。母亲只能卧在床上,这不仅给她带来了生活上的不便,也使她的精神遭受了沉重打击。母亲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她无奈的叹息、失望的眼神、烦躁的情绪已经告诉了我——她孤独寂寞并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从此,母亲身边需要二十四小时有人陪伴了。

    我们姐弟四人,有的在外地,有的在本地,都有自己的工作。针对母亲的情况,我们本想雇个保姆,但征求母亲意见,她不接受。那时母亲也不知该怎么办,她眼巴巴地看着我,又像自言自语地说:“我是累赘了,怎么办呢?谁管我呀?”说这话的时候,母亲的眼里充满了无奈、茫然、恐惧和悲凉。

    回想当初,母亲48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当时姐和大哥是知青,二哥三哥还有我都在上学。有人好心的劝母亲改嫁,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母亲叹息着说:“唉,那这些孩子怎么办?”她不忍。母亲就带着我们靠微薄的遗属费苦苦地生活。家里没了顶梁柱,外面就到处是瞧不起的目光,当时我不是很懂,但也体味到了。在记忆中,我和那些一起玩的有父亲的小朋友境遇都不同,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林场。不知不觉中,刚读小学二年级的我就开始逃学了。逃学是不能让母亲知道的,早上装模作样地背书包走了,下午又和其他学生一样回家。那时老师也不怎么家访,我逃学的事儿母亲很长时间都不知道。直到期末考试后,因我拿不出成绩单,逃学的事儿才露馅了。母亲很吃惊很失望,愤怒着狠狠地打了我,之后就到河道边大哭……我知道是自己犯了错,但想改也没改了。母亲把我逼到教室,我根本听不懂老师讲的课,时间一长,又开始逃学。母亲多次跟我讲:“你不好好学习,长大还是被人瞧不起,我活着还有啥意思?”当时我心想,我被人瞧不起,你为啥就不能活?逃学仍在继续。母亲逼得紧了,我就到了学校进了教室,但她不能总在学校看着,一有机会我又跑了,这种状况持续了三年多的时光。这期间,母亲看着我,哄着我,逼着我,打着我,为了让我学习,她用了能想到的所有办法,但我就是不愿学习。无奈的母亲就经常到野外大哭,哭声没能让我醒悟,那时还挺恨母亲。

    逃学都干什么呢?开始的时候,是和几个同样逃学的同学在街上闲逛,哪地方人多就往哪地方去,像百货、市场、客运站等都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稍大一点儿,我下河抓鱼、上房掏鸟、抱大公鸡斗架……再大一点儿,就经常打架,自己被人打了,回家不敢说,把别人打了,人家的家长就来找我母亲,母亲因此也受了一些辱。但母亲对我没有放弃,而是一如既往地看着我、哄着我、逼着我、打着我,还是打完我之后就到野外或河套边大哭。“不蒸馒头争口气”的道理,不知母亲讲了多少遍,可那时我是听不进去的。直到初二时,我还真争了一口气,突然就想学习了,并且期末全班考了第一!在这一年中,我看到了母亲的笑容。但好景不长,刚上初三,我突然就得病了——整宿睡不着觉。我睡不着觉,母亲就陪着,看着我在最好的年华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学习,母亲的内心是怎样的煎熬呢?我苦,她比我更苦,我苦在身上,她苦在心里,这是后来我有了孩子之后才体会到的。母亲领我这看那看,她连一个鸡蛋都不舍得吃,把省下的钱都给我抓药用了,但病还是治不好,这么的又折腾了三年多的时间。这期间,我休过学,留过级。那些家境较好、和我年龄相仿、初中毕业未考上高中的人都纷纷干活挣钱了。但母亲不让我干活,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她仍然坚持着让我学习。

    现在想来,好像是上天的有意安排,让我在那时遭了本不该是那个年龄阶段遭的罪。正是那些年的艰难岁月,让我不知不觉地在内心播下了将来一定善待母亲的种子。

    母亲有一个目标,就是让我将来“不被人瞧不起,能自食其力,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母亲操心、费力、希望、失望、期盼了十多年的时间。不到60岁,她冠心病就很严重了,还多次出现过休克现象。我们姐弟都工作之后,母亲身体状况渐渐好转了。在这之后,母亲度过了十多年相对幸福的时光。

    母亲不能自理之时,我早已有了自己的家,工作和生活压力都挺大。我就想:当初,是母亲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灵魂,并引领我走上了人生之路,让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今,母亲老了,眼花、耳背、不能自理,甚至大小便失禁,她就像黑夜里孤独无助的孩子,正怀着恐惧和渴望的心情期待着我的陪伴。

    我很矛盾:不陪伴,看着满头白发病弱不堪孤独寂寞躺在床上的母亲,当时于心不忍,我也知道将来会灵魂不安;陪伴,正值壮年的我,在这一过程中势必不能扬起事业的风帆。拷问心灵,应该陪伴;征求肉体,选择清闲。经过思前想后,经过左右为难,在与妻子沟通并征得了她的支持后,我无奈地也是心甘情愿地、艰难地现在想来也是很幸运地选择了陪伴——让生我养我的母亲微笑着把最后的人生之路走完!

    那时,我还不知道,善待母亲之心带我走进的地方,竟然是马拉松式的再造我精神世界并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大学堂。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