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论课堂

    程思政理念下的学科融合,就像“盐溶于水”一样,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在语文课堂中,老师要多去发散语文课堂的知识面,引领学生用不同的视角看到世界,要让学生萌发想要了解的欲望。当学生内心想要知道更多、了解更多的时候,学生才会向外探究。

    记得有一回作文课,有一只大蜜蜂闯进了教室,整个课堂一下子变得难以控制。在林惜尘的帮助下,蜜蜂成功飞走,但是同学们讨论的热潮却是一波一波的。林惜尘没有生气,反而抓住机会跟孩子们说道:“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谢谢蜜蜂,它一定是看我们写作文没有灵感,太辛苦,所以才来教室指导一下我们。那老师想问问,刚刚蜜蜂教了我们哪几招呢?”学生们的讨论重点一下子回到了课堂上。与此同时,林惜尘还跟学生们科普了“蜜蜂蛰人后就会死”的知识,还倡导学生平时要爱护像蜜蜂这样的“益虫”,同时引导孩子们在面临突发情况的时候,一定不要慌乱,要冷静下来,寻找解决办法。因此,这样一个小插曲,林惜尘向学生渗透了科学知识、德育知识、安全知识,让整堂课都变得生动起来了。

    让林惜尘没有想到的是,时隔两年,还会有学生跟她提起这堂课,并向林惜尘描述当时她眼中的她。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一堂真正精彩的课具有的长尾效应,就像点带动线,线带动面那样,不可估量。

    2020年发布的《中国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高考命题将“情境”作为考查的载体。这里所说的情境包括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由于生活体验、生活经历的局限性,理解知识只能靠想象。如果老师能在开学初就设置好一个大的情境,搭好故事王国的框架,然后每上一堂课,就往里面填充故事材料,让学生成为情境中的一员,一步步启发学生去参与故事,一步步鼓励学生去体验故事,像叶老说的那样“把知识化为自己的血肉”,“把知识化为自己的实践”,那学生怎么可能会不爱上语文课呢?

    只有在学习中嵌入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奇妙,才能生发出“说出来”、“想出来”、“写出来”的智慧果实。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就像树一样,只要它在那里,无论是向下扎根,还是向上生长,都能让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启发式的语言是枝桠,帮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当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时候,教师幽默的语言是叶脉,能为学生传输电光石火般的灵感;当学生产生倦怠思想的时候,教师鼓励的语言是花朵,能给学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可以这样说,教师的语言其实比投影仪、电脑等硬件更重要,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语文情境,在情境中感悟和习得知识。

    那老师在课堂上要如何幽默起来呢?首先要具备积极的心态,在生活中应尽量保持积极的心态,尽量让自己保持微笑,保持放松。其实课堂上不可能每个孩子都那么配合的,肯定会有孩子想方设法制造出点幺蛾子,来吸引你的注意,那这个时候,你要跟孩子硬碰硬吗?还是说直接漠视呢?这两者都不可取。硬碰硬只会带来两败俱伤,直接漠视只适用于那种有破坏性行为的学生,其他时候,林惜尘们要学会根据当时的情景,自嘲也好,装傻充愣也好,趁机点拨学生也好,尽量采取幽默的方式。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