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父亲的土地母亲的河 > 第四十九章英雄归来

第四十九章英雄归来

    第二天上午,柳晓楠陪着大舅和大舅妈去逛农村集市。

    大舅妈已经退休,大舅退居二线,并且他所从事的工作已经解密,这才有时间有机会回到故乡。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心灵的回归。逛逛农村集市,体验故乡的风土人情,更能拉近与故乡间疏离了几十年的情感与距离。

    柳晓楠则希望能够见到程义老师,告知他的学生已经迈开追逐梦想的脚步。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九,年前最后一个集市。天气晴暖,人流涌动拥挤,农家产品也格外丰富,叫卖声此起彼伏。

    大舅和大舅妈想买春联,印刷品的春联缺少年味,最好是亲手书写的。柳晓楠想说自己会写,可手头没带笔墨,找到程义老师或许能有办法借到。

    在一个临时搭起的草棚子里,柳晓楠见到久违的程义老师。一张木桌摆在草棚前,铺着大红纸张,摆放着笔墨,草棚里挂着几副权当样品的春联福字。

    程义老师穿着半旧的军大衣,大大咧咧地坐在桌子后面,神态自若从容,静等顾客求字。赶集的人们,或许是都先去购买过年的食品物品,买春联的人稀稀落落。

    柳晓楠走上前,伸出手说:“程老师好,还记得我吗?”

    程老师站起身,只看了一眼便握住柳晓楠的手说:“当然记得,八零届的,想当作家的柳晓楠。”

    柳晓楠拿出那本处女作专号,翻开扉页,拿起桌子上的毛笔,端端正正地写下程义老师当年送给他们那届毕业生的那句话:学无止境,坚守梦想。下面另写上一行小字:谨遵教诲,终身为师!柳晓楠敬献程义老师留念。

    书写完,柳晓楠双手把刊物递给程义老师,激动地说:“程老师,您的学生处女作发表了,其中也有您的形象。”

    程义老师接过刊物,喜不自胜地说:“好啊,学生为老师立传,我当一睹为快。”

    说完,坐到一边埋头看起小说。有人来买春联,程义老师头都没抬:“没空。”

    那人十分不悦:“你是怎么做生意的,看得起你才买你写的春联,还拿起把子来了。”

    程义老师没有理会。柳晓楠表示愿为代写,那人不信任地直摇头。

    柳晓楠对那人说:“我先写上一副,你看得上眼就买,看不上请便。”

    柳晓楠借用程义老师的笔墨纸张,书写了一副春联。那人看了后略感惊奇,追加了一副春联两个福字,自作聪明地以为柳晓楠是程义老师的儿子。

    程义老师自豪地说:“他是我的学生。春联一副一块,福字一个五毛。”

    柳晓楠在大舅和大舅妈欣赏的目光注视下,替程义老师书写卖起了春联。没有主顾的时候,大舅让他书写二十副春联二十个福字。

    柳晓楠疑惑地看向大舅妈,姥姥家和另外两个舅舅家也用不上这么多的春联。大舅妈只是对他轻轻点点头,意思很明确,这些春联福字都能用得上。

    大舅和大舅妈带着春联先行回姥姥家。柳晓楠还想跟程义老师说说话,想了解老师最近的生活。老师沦落到卖字为生的地步,其中必有难言的辛酸。

    程义老师读完了小说,合上刊物收好,沉寂了好长时间才对柳晓楠说:“我被中学辞退后,乡里让我到小学继续教书。我一想,教一辈子也始终是个民办的,越教越走下坡路,不如趁早断了这个念想。我耕种十几亩的承包地,做点小买卖,日子过得比当老师轻松自在。年跟前出来卖春联,算是我跟以前的教师生涯最后一点联系。”

    程义老师的话语中充满了自嘲的意味,尽管依旧乐观自信,柳晓楠感受到的却是更多的无奈和对教师生涯的留恋。

    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就这样流落到民间,柳晓楠看到了命运嘲讽人类的丑恶嘴脸,调皮恶劣而无情,他已无话可说了。

    程义老师站起身,面对自己昔日的学生,最后一次提出自己的告诫:“你我师生的缘分已尽,最后送你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你迈出了人生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当你以后遇到艰难困苦,想要放弃自己梦想的时候,希望你能想起我来,想想几顿饱饭和梦想孰重孰轻。你的处女作我会好好收藏,可我更希望看到你的长篇小说。”

    集市渐渐散去,柳晓楠帮程义老师收拾好摊子才分手告别。

    回到姥姥家,大舅和大舅妈想留柳晓楠在姥姥家过年。柳晓楠也想跟大舅妈深入地交谈,可他答应过关得玉三叔,任何时候都要想着回家给村里人书写春联,在姥姥家吃过午饭便告辞回家了。

    整个过年期间,除了走亲访友招待亲朋,柳晓楠一直沉浸在大舅妈所讲述的故事当中。大舅和大舅妈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以及和平后的心路历程,让他看到了战争的另一个侧面,常常陷入沉思当中......

    送走入伍的新兵后,大舅妈一直处于喜悦和兴奋当中,亲自带着人挨家挨户在门楣上挂上“光荣军属”的红木牌。

    她想象着接二连三地收到部队转发下来的立功喜报,村里人奔走相告、欢欣鼓舞的喜庆场面,她该有多么的自豪。当然,她更希望看到大舅的立功证书,那个脸上有麻点的坏小子走了后,她的心变得难以安宁了。

    他是救过她一命,她是心怀感激,可那不是爱。他懂得什么是革命的爱情吗?入伍前的那个约定,既不严肃又不认真,像小孩子过家家,之所以答应他,不过是为了鼓励他。

    可是,当他当真立功受奖成为战斗英雄,有一天忽然站到自己的面前,自己该怎么办?

    随着辽沈战役的全面展开,村里接二连三地收到了阵亡通知书,三天两头地响起痛失儿子的哭喊声。

    大舅妈忽然之间变得脆弱不堪,她再也无法坦然地面对村里人的目光。每当摘下一次“光荣军属”的红木牌,换上“光荣烈属”的红木牌,她就觉得又欠下了村里的一份情一份债,她该拿什么去还?

    好在这时先后接到大舅和二舅的立功喜报,多少抵消了一点不断累积的精神压力,她才没有走上情感崩溃的边缘。

    东北解放了,四野入关作战;大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解放广州......大舅妈只能根据大舅的立功喜报去判断,大舅所在的部队打到哪里了。

    共和国宣告成立了,大舅却很长时间没有任何消息。受伤了?失踪了?部队秘密行动?大舅妈不断地猜测着,心中没来由地担心忧虑。

    这期间,上级调大舅妈到别的地方工作,她婉言拒绝了。当年经她一手动员参军的十几个青壮年,只剩下大舅和二舅还活着,她觉得欠下这个小村子很多很多,怎么能一走了之呢?

    大舅妈焦急地期望着盼望着。

    半年后,大舅妈突然收到一封信,是从广州寄来的,信封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打开信封,一张照片首先滑落出来,是大舅的一张全副武装的全身黑白照。

    照片上的大舅经过战火的洗礼,早已脱胎换骨。一身新军装,腰扎武装带,挎着一把短枪,神态威武庄严,眼神从容镇定,找不出一点当年那个农村坏小子的印记。

    大舅妈激动不已地抽出信纸,果然是大舅写来的。大舅在信中说,他被部队抽调出来,专门学习文化知识,识了半年字以后,才写下这封信。字写得不好看,将就着看吧。

    信很短,只写了半张信纸,介绍了他的学习情况,让她转告他对家里亲人的问候。

    不简单,会写信了。大舅妈给大舅写回信,鼓励他继续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并告知家里一切都好。

    信寄出后,大舅妈开始漫长的等待,等了大半年也没等到大舅的来信。神出鬼没的,难道部队又调动了?

    这天,大舅妈正在村里办公,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挡在她的面前。她抬头一看,竟然是大舅从天而降,依然是照片上的那个装束,只是没带武器,眼睛定定地看着她。

    大舅妈一时慌乱起来,语无伦次不知如何是好。不知为什么,她猛地想起大舅参军前他们之间的那个约定。

    大舅很平静,把一张学习文化获得的三等功的证书放在大舅妈的面前,凌厉的目光直视着大舅妈,步步紧逼地说:“你看,我现在也是有文化的人,咱俩平等了。革命军人说话算数,你比我参加革命早觉悟高,自然也不会反悔。”

    大舅妈差点没笑出声来,在部队里学习了一年,就敢声称自己有文化,真够可以的。笑过之后又陷入难言的窘迫当中,她推脱说自己年纪还小,还有那么多的工作要做,从没想过结婚,容许她先想一想。

    大舅说他只有半个月的假期,工作将会有重大变动,等不了太久。一点不留回旋的余地,这架势是要逼婚呀。

    大舅探亲的首要大事,是要大舅妈陪着他走访村里那些牺牲战友的家属,每到一家,大舅都会庄重地给那家父母敬一个军礼。不这样,他觉得对不住同村的那些兄弟兼战友。他们倒下了,他还幸运地活着,活着心里便背上永远还不完的债。

    大舅妈深受触动,心想嫁了吧,不嫁给他恐怕自己一生也难以心安。嫁给他,等于嫁给这个小村子,生生死死都是这个小村子的人。

    大舅和大舅妈的婚礼简单朴素。新婚之夜,大舅妈逼问大舅,怎么会想到拿那张学习文化的三等功证书来求婚,谁给出的点子。

    大舅得意之时忘记了保守秘密,说是部队的首长告诉他,追女人跟打攻坚战是一样的,要发扬穷追猛打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大舅妈听罢差点没气晕,可在第二天,她亲手把那张学习文化的三等功证书装在相框里,挂在姥姥家的墙上。

    婚后不久,大舅带着大舅妈离开小村子。大舅将去一个秘密基地从事保卫工作,家属必须带在身边,一走便是几十年......

    柳晓楠从大舅妈的讲述中渐渐理解了大舅。此次告老回乡探亲,他们依旧去拜访了昔日牺牲战友的家属。有些人家老人已经不在世了,有些人家的门楣上依旧挂着“光荣烈属”的木牌,只是严重褪色字迹模糊不清。

    他们陪着那些失去儿子的老人们唠嗑,无限感伤不胜唏嘘,可什么也做不了,只能买了春联福字,送去新春的祝福。

    此地此情此景,大舅如何能轻松自如地讲述那些战斗经历中的生与死?

    柳晓楠把自己想象成大舅,置身于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让自己的心灵也经历一次枪林弹雨的考验与洗礼。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