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武侠仙侠 > 太极正道 > 一路向西似取经

一路向西似取经

    山西晋中要论直线距离到HD并不远,但苦于没有直达路线,只能从SJZ绕道至太原而后再转车过去,其实对山西的印象多数都是杨珂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就好像走西口或者乔家大院里的那样么,其实有的时候人不能总以某种思维看一件事儿或者一个人,就好像你看到盘子里的食物做的漂亮却不一定好吃,而看起来贫瘠的荒山野岭里不一定没有宝藏,山西最著名的在如今河北人认识当中其实都是跟煤有关的,于是杨珂总觉得山西人黑黑的透着亮儿,总觉得他们饱受太阳的烧烤和来自大地的烈火的考验,反正觉得山西人的三大特点是:有钱、精明且黑吧溜秋的。直到他真正到了那个地方才发现,其实山西之所以一口地道的方言,好像鼻子堵了一样,大致是面食吃多了吧,有点儿像陕西的方言又不太一样,唱起的民歌也有几分相似,但这些民俗文化似乎都与杨珂是无关的。

    等到了太原才发现其实哪里早已是现代化的城市了,其实与现在的河北SJZ或者山东济南没区别,除了说话的人口音不一样,杨珂到了那里转向汽车站,这次他真的是干了一件四六不着调的事儿,没有任何人介绍就盲目奔了过去,像是古代的一个游侠客,只是现在车上不允许你背着刀剑了,连一个削苹果的水果刀也统统没收,所以现在之所以没有人行侠仗义大概是无力为之,一不留神还有可能被派出所带走训话,要是在古代的县衙门恨不得有个武功高强的教头,就好像武松到哪儿都挺吃香的,现在如果你说自己是个武林高手,八成有人觉得你有神经病,或者精神上有些不正常吧!

    山西的形意拳最著名的大概就是他的故事了,孙禄堂在《形意拳学》“自序“中所述:“余尝闻吾师云,形意拳创自达摩祖师,名为内径。至宋岳武穆王发明后,元明两代因无书籍几乎失传。当明末清初之际,有蒲东诸冯人姬公先生讳际可、字隆风,武艺高超,经历有年,适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数编,融会其精微奥妙,后传授曹继武先生。曹先生即康熙癸酉科武试联捷三元,供职陕西靖远总镇者是也。“特别是戴龙邦的传承过来的,有句俗话说:只见他们会打拳,不见他们练拳。这就增加了这一路拳的神秘性,其实古代人都是关起门来练武的,要不怎么来的关门弟子这一说,学拳的像是拜山门一样,而且这路拳确实和练太极有一些相似之处。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现行流传的形意拳还有一支说法源自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如今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李洛能所创建的形意拳,基本内容为三体式桩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体式为形意拳独有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之称。五行拳结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别为劈拳(金)、钻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横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而创编的实战技法,分别为龙形、虎形、熊形、蛇形、骀形、猴形、马形、鸡形、燕形、鼍形、鹞形、鹰形。

    杨珂不知道形意拳到底该如何学起,但凭他现在的基础应该没问题,他只是感兴趣的这山西形意与河北的形意到底有没有关系,在练习方法上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体现在古代人的消息闭塞的原因,也有可能一个师傅在山西教过拳,也在河北教过拳,还有可能在河南或者山东教过拳,而有些人都在当地很厉害却很少出去交流,所以古代的某一派武术说的很厉害,大概是具有局限性吧,实际上并没有经过千锤百炼的,更不像现在要做全球的交流,文化的底蕴、传承、进步至发扬光大就需要像杨珂这种人,你需要想办法挖出来看看才知道,而不是把它埋在某个人的墓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