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因为游牧生活的困苦,这些生在草原,长在草原,也死在草原上的牧民们内心极度渴望向外扩张,蛰伏三年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有了铁木尔的牵头,草原上大大小小三十几个部落的人们全部集结在一起,整装待发,想要像他们的先辈们一样,从南人的朝廷手中再咬下一大块肥肉,甚至如果有可能的话,将南朝整个吞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战争,一触即发。

    虽然赵泽亲自向他胞兄——太子殿下做了保证,他们已然有了万全的准备。但身为大梁朝的太子,一国的储君,面对这样紧张的局面,心中还是忐忑难安。更何况就算老三在武器、人员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打仗,便是打的后勤保障。

    大梁朝堂上乌烟瘴气,即便那几个小的已然被父皇摁住了,再不能翻身瞎蹦哒,但几名年长的兄弟们却也一直虎视眈眈。

    这一次他们没有出头,却撺掇了那几个小兄弟们入场,若非这几人的旁敲侧击,那几个小的哪里来的勇气与他这长兄为敌?

    因为太子殿下自身在朝堂上立下的军令状,此次坐镇后勤的是靖国公——他们的外祖父。但靖国公之下的副职则是个面上忠心于父皇,暗地里却是二皇弟的人;其下十几名粮草转任使,大多也都是那些兄弟们安插的人手。

    可以说本次战役若不能速战速决,在一个月内结束战事,那么无论输赢,老三与他,都将万劫不复。

    正当太子守在京城,遥望边境,焦急等待之时,前方紧急军报接连飞马送入京城:雁门关大捷!佳定关大捷!马尾坡大捷!

    一日之内,三封捷报!

    信使从城门口便开始高呼捷报,满京城人都知道了大梁朝边境大捷之事。有见识的人家早已杀猪宰羊,庆贺本朝二十年来首度大捷。

    雁门关距京城远隔千里,信使换马不换人,日夜兼程,最快也要十天左右。所以这三封捷报已经是十天前的事情了。那么现在我军的情况又如何呢?

    若是咱们的雍王殿下在此,他会告诉你:我军已然开始反攻,进入燕云境内。

    这一次大梁朝必然要重新夺回燕云十六州,将金人赶出去,恢复我华夏旧貌。

    与满京城老百姓们单纯的欢欣鼓舞不同,朝堂上却是怪声四起。

    “一日之内,连下三关!杀敌十余万!这怕不是在做梦吧?十余万人便是站在那任由你杀,也不可能一天之内全给杀光了吧?雍王殿下是不是太过担心太子殿下,才会说些胡话哄骗我等?”

    “就是,那些北金人骁勇善战,我军与他们作战,每次伤亡都超过敌方三倍,这才勉强可以言胜。雍王殿下莫非是习得了什么仙法,可以指点杀人?”

    “这种事可开不得玩笑!”

    那人呵斥一声,转而又道:“是不是雍王殿下年轻气盛,怕自己迟迟未能获得胜利叫人耻笑,故意在军报上弄虚作假?”

    “不可能!雍王殿下又不是十几岁的毛孩子,他跟随靖国公戌边十来年了,怎么会犯这种不可饶恕的错误?怕不是底下人担心雍王殿下颜面受损,故意瞒着他做下的事吧?”

    “不错,若说是杀敌十余人,那还有点真实性,十余万?简直是白日做梦,不会是写军报的人笔误吧?”

    “笔误?稍有常识的人便知道不可能!重要的捷报有多人互相监督检查,这是一条线的人都有问题了吗?”

    “这样重要的军报上居然有错漏,太不把我大梁军纪放在心上了!臣提议,对此事必要详查,对于这种马虎了事,尸位素餐之辈必要开革到底!”

    “臣附议!”

    “臣等附议!”

    ……

    一时间朝堂上皆是声讨雍王的声音,只有御座上的英宗陛下与各部的主官们保持了静默,还不到他们发话的时候。

    太子站在御阶上,面上是稳如泰山,不慌不忙的模样,对面前这如热闹的菜市场一般的金銮殿视若无睹。

    他内心其实也在打鼓,担心弟弟为了一鸣惊人,做了些错事。

    北金国此次南下,说是拥兵四十万人,事实上真正能战的也不过二十来万,其余都是老弱妇孺,随军打劫来的,真正上阵杀敌用不上他们。

    若真能一天之内去除十来万金国士兵,那岂不是一战就斩杀了金人将近一半人马?

    咱们的太子殿下也无法相信这种天方夜谭。

    但他身为一国储君,又是雍王殿下的背后靠山,他绝不能在此时拖老三的后腿。

    等朝堂中的争执稍微告一段落,鼎沸的人声也稍有平息后,他才闲庭信步般从御阶上来回踱步,不缓不徐的对众人道:

    “卿等都是国之重臣,对国事自有卿等个人的看法。但现如今的战争,已不似从前,你一刀我一枪全靠个人武力;如今咱们大梁朝军队已经掌握了火枪、大炮的运用,对敌人的杀伤力不是原先刀枪所能比拟。卿等不相信雍王殿下的军报,自是因为尔等还不曾见过火枪的威力。”

    太子露出一个云淡风轻的微笑,他背着双手,站定在当下,一副衣带当风,踌躇满志的样子。

    “不必再争执了!布政使司的汇报很快也将传来,卿等且先耐心等一等!”

    堂下的大臣们顿时住了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使着眼色:他们虽然嘴上BB的欢快,其实内心也在忐忑不安,都想知道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一直端坐在御座上的英宗陛下,此时也终于开了金口。

    “先退朝吧!枢密院与六部主官留下!”

    “臣等告退!”

    底下齐声高呼后,大多数人都退出了金銮殿,只有寥寥几位正二品以上主官,与太子殿下一同跟在领路的大太监身后去了御书房。

    英宗皇帝早已等在了桌案后面。

    早朝上他一直面无表情,任由底下人吵成了一团也不出声阻止,实则他内地里也是心乱如麻。

    他很了解自己这个三儿子,他从小飞扬跳脱,任性妄为,但在大事上从不会弄虚作假,他说杀敌十余万,那便绝不会少于十万人!

    他再怎么不相信,不敢相信,也不想相信,心里也很明白,这必定就是事实!

    那么,问题来了:在他这个老子还能视事,还想继续视事的时候,儿子已经有了改天换地的能力,他日后该以何种态度对待这个儿子?

    还有他的长子,老三的胞兄,如今的太子殿下,他是否也有了其他的想法?

    随着太子殿下率群臣领先进入御书房,英宗的目光也一直跟随在他脸上,想要看出这个儿子心中是不是有了那种大逆不道的想法?

    当年他自己是如何从一个太平郡王,起了心想要取父王而代之的呢?

    那时他的父王雄心勃勃,从未想过后继之事,他与几位兄弟都只被封了郡王。因为没有太子在前,他们这些皇子们,一个个暗地里斗的极其凶狠。但却从未有人想过对那个位子直接出手——当时他们的父皇陛下春秋鼎盛,天威正隆。

    他当年是哪里来的勇气,伸出了手?

    不就是当时他的亲亲父皇,徽宗陛下北伐失败,灰溜溜回到京都!他从一位英明神武的大梁国君,变成了导致我朝丧失十余万将兵,还割让国土四十余万方,民众二百多万的亡国之君。从此威望大跌,朝野上下,人心不稳,他座下的皇位也开始摇动。

    这才叫他从中看到了希望。

    于是他联络大臣,私通内宧,最主要的是他有了岳家靖国公的支持,一时间势力大涨,压住了众位皇弟,终于成功让徽宗“禅位”于他。

    如今他也要禅位了吗?

    他的脑海中快速滑过这一生自己所做过的所有事情。作为一名帝王,大面上来说他还算是个明君,但有些暗地里的事自然也是避不可免的。但他可以很肯定的说,自己并没有做过任何伤天害理、最大恶极之事,应该不至于让这两个小子抓到什么把柄,以此推翻他的统治吧?

    至于那些阴私之事,自然早有人处理干净……

    他切不可先行慌张失态,叫人瞧了笑话去。

    此时此刻,他的脑中不由浮现当年父皇禅位于自己之前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神态,以及终于尘埃落定后,那种既不甘心,又觉得事情终于有了结果,总算可以安心度日的表情。

    他当年也与自己这般忐忑吗?

    那时他满腔的意气风发,全没注意到失败者的内心想法,如今他也终于能够感同身受了!

    太子殿下进入御书房后,依然如同往日般恭恭敬敬,对英宗陛下行礼如仪;站在其后的众大臣们更是安静肃穆,除了行礼外俱都一言不发。

    御书房中,大家坐的坐、站的站,所有人都在焦急的等待着布政使司那一封能够判定真伪、终结群臣的彷徨的书信。

    “报!河北道布政使司来信!”

    门外有小黄门高声报道。

    “快传!”

    “快拿进来!”

    “快!”

    ……

    御书房里一时响起四五道声音。

    堂上几人面面相觑,最后一同望向桌案后的英宗陛下。

    英宗摆了摆手,小黄门立刻向外高声喊道。

    “传——河北道布政使司信使觐见!”

    “传——河北道布政使司信使觐见!”

    “传——河北道布政使司信使觐见!”

    ……

    声音一道接一道的传了下去,那阵阵回音却叫人更加焦急。

    似是过了许久,其实不过半炷香的功夫,河北道布政使司信使到了。

    来人满面尘土,也分辨不清面目,一进门便趴在地上高呼:“大捷……”。

    但事实上,此人声音低微,沙哑几不可闻,他高举着一封插了三只雉羽的信封,勉力抬头,想要亲口汇报这封消息。

    “快呈上来!”

    英宗陛下终于也坐不住了,他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随侍的大太监几步赶过去,从信使手中接过了信封,又几个大步跨回来,将信递到了英宗的手中。

    英宗匆匆检查了一遍火漆印信,这才急不可待的打开了书信。

    他看着书信,面色几度变幻。最后终于哈哈大笑:

    “我儿果然勇武!”

    他将书信递了过去,几名六部主官“轰”的一下,一同围了上去,一起观看这封书信。

    “什么?我朝大军居然已经到了瀛州?”

    “这!这怎么可能?……”

    众相公们大惊失色。

    若非这封信从信封到内页都有布政使司的暗记,的的确确不可能是人造假而来,这些人简直要比先前金銮殿中那些低等官员还要激动了。

    他们想要抓住信使,询问详细内情,扭头却见到那信使,早已保持着跪趴的姿势,卧在地上呼呼大睡去了。

    布政使司的信使比雍王殿下军中派来的稍微晚了一些到,但他们也是一样日夜兼程,十日未曾好好休息了。此时见完成了使命,他也终于撑不住了,便是御前失仪这等大罪也叫不醒他了。

    到这种时候,众人才终于有了真实感。

    “雍王殿下到底是使了什么仙法,居然真能一战杀敌十余万?”

    战报上其实写的是十二万叁仟两百余人,但大家都说成十余万,心里更加舒坦些。

    “而且你看这里——我军伤亡,居然才一千六百七十一人,大多还是轻伤!我这不是在做梦吧?”

    一向以眼神犀利著称的平首辅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将这封书信来来回回看了三遍,这才放下信,双手重重一击掌。

    “干得好!”

    当年我朝丢失燕云十六州时,他也曾动过心思,想要投笔从戎,去北方边境复我河山,只是后来被家中老母亲给阻止住了。

    老母亲说他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去了北方只会给当地的军人添麻烦,还不如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打理好民政之事,一样是为国做贡献。

    那时正好传来朝廷重开恩科的消息,他便踌躇满志,一心想要高中进士,最后以文辅武,夺回我朝河山。

    只可惜他入朝二十年来,即便做到了首辅之位,本朝却依然没有北伐收复失地的能力。

    就在他心灰意冷,以为自己这辈子都看不到我朝北伐的脚步时,那位在他心中,一直只是一位赳赳武夫的三皇子——雍王殿下,正在实现他的梦想。

    此刻他万分的后悔,当年雍王殿下还在上书房追随自己念书时,没能好好看看他。

    那时候他身为众位皇子的启蒙老师,对三皇子这位刺儿头很没有好感。在一次被此子惹毛了后,一时气愤之下,曾断言他太过顽皮,不通文理,难成大器。

    那孩子也不生气,之后便找皇帝停了上书房的课,每日只去靖国公府,随靖国公习武去了。

    他当时便有些后悔,只是后来几乎再没单独见过他了,他的这点悔意,便再也没有机会道出了。

    如今这个孩子完成了这样的壮举,可见当年他的断言全无逻辑,他的眼光不行呀!

    不过随着他无意间的一瞥,发现了僵立在桌案后的英宗陛下那难看的面色,他心中一凛。

    不过是稍一转圜,他便明了了英宗的想法,于是他立刻哈哈大笑,打断了群臣的惊叹之声。

    “果然是虎父无犬子!陛下英明神武,才能培育出雍王殿下这般用兵如神的猛将!陛下坐镇朝堂,指挥八方,这才有雍王殿下如今的些许胜利!陛下圣明!”

    其他人也不是傻子,立刻反应了过来,同时弯腰行礼,高呼:“陛下圣明!”

    还有人上前说道:“陛下若是能在天正年间,将金人赶出燕云十六州,从此再不敢南下,那陛下便是我朝开国三百年来最英明神武的大帝,也不啻于当初开疆拓土的太祖爷了!”

    “不错!陛下,若是战事顺利,说不定明年元日,咱们便能在陛下的带领下去天坛祭天了……”

    ……

    一时间,众人七嘴八舌,变着花儿将英宗陛下吹捧的飘飘欲仙,英宗心中那些阴霾也似乎随着众臣口中的文治武功飘散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