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新崇祯纪实 > 73一抹温柔

73一抹温柔

    大年初一,朱由检哈欠连天。

    昨夜是过年,皇后留宿于乾清宫,也只能是皇后,夜间自然少不了运动一番。

    虽然对皇后有些芥蒂,可对皇后的身子,他是一点芥蒂也没有的——其实也不是一点芥蒂都没有,皇后即使在床上,也还顾忌着身份,很是放不开,让他颇有不能尽兴的感觉。

    折腾的晚了些,没料想宫内惯例,正旦日刚到五更就焚香放纸炮,搅得他不得安宁。

    五更,凌晨三点到五点,太坑人了。

    皇后又催着他起床,还要按惯例‘跌千金’,就是将木杠门栓在院子里抛掷三次,当然不是让他抛,可总得到场吧。

    一大早,又将两位妃子叫来,一起饮椒柏酒,吃水点心——还是饺子。

    饺子里包上一两个银钱,谁吃到了就表示一年大吉,这倒与后世无二。

    这一天没别的事,就是互相拜年。

    朱由检则无需各处拜年,也没人敢让他去给拜年。

    按照惯例,今日各妃嫔要到坤宁宫拜见皇后,跪拜行大礼,或者皇后给面子免礼。

    今日皇后却留在了乾清宫,只得来这里拜年。

    自然,能免则免了。

    也是希望她们明白,后宫最好和和睦睦的。

    官场拜年又与宫里不同。

    一大早,主人就出去拜年,只是在家中案几上放上笔墨纸砚,贺客到了在簿上写上自己姓名,这就算拜过年了,主人不在家,也没什么迎送之礼。

    按照旧制,大明的官员假期是从辞灶直到正月二十,朱由检觉得这也太影响朝政了,因此又改回了辞灶到初五,初十到二十两个假期。

    新的一年到了,过去一年的账簿也要算一算了,初六日召郭允厚觐见。

    “郭尚书,已是新的一年,过去的欠饷数额应该有了吧?”

    “臣已经计算完毕列出数目。”郭允厚从袖中掏出一份奏章。

    朱由检摆手,这玩意看着太吃力:“你讲。”

    “臣遵命。”

    郭允厚也不奇怪,本来这位虽说不上什么文采,字却写得很不错。

    不过自从登基之后,就只注重军事,对文字毫无兴趣了。

    也可以理解,每日里皆是糟心事,哪还有兴趣玩高雅。

    “天启六年之前的逋赋,陛下登基时已经减免。

    天启六年,各地共拖欠旧饷448129两,新饷198751两。

    天启七年,各地共拖欠旧饷1016508两,新饷394844两。

    至今新旧饷统共是2058232两。

    漕粮也屡屡拖欠,愈来愈多,从开始的几万石到天启六年的二十万石,至今已累计拖欠80万石有奇。

    金花银亦如此,至今已拖欠百万以上。”

    算上漕粮金花银,拖欠总额达到400万之多。

    朱由检叹气,魏公公不给力!

    “逋赋各地都有,以山东河南南直隶最多。

    河南19余万两。

    山东18余万两

    苏松常镇四府30余万两。

    其中苏州一府就拖欠20余万两。

    原因只有很少部分天灾,其余分两种,地方官挪用,地方势豪大家拖欠。”

    怪不得明朝人,甚至苏松人自己都说苏松刁民最多呢,拖欠新旧饷总额里四府占了15%,苏州一府占了10%。

    这时期也没有记载说江南有大范围的天灾,为什么欠、谁欠的,无需多言。

    反正底层农民是不敢欠的。

    不说推屋扒房,也不说牵头牛甚至拿女儿顶债,你田地总不能长腿吧?

    胥吏有的是办法招呼你。

    佃户也欠不了,通常,赋税由佃户与主家对半承担,你敢欠,主家就敢赶人。

    再问收支。

    “臣只能根据现在的数目估计。

    京营开支虽然减少了75万两,但这部分又全部划到陛下的禁军那里。

    此外宫里开支减少了10万,据王督师预计今年蓟辽会削减130多万,九边巡查御史还没统计全,暂时不计,预计今年朝廷开支会减少140万。

    如果没有意外支出,今年度支缺口依然有50万以上,如果再有拖欠就会更多。

    历年拖欠的九边军饷600多万,也需要尽快解决。

    臣无能,不能为陛下分忧。”

    朱由检叹气,不当家不知道油盐柴米贵,当了家才知道到处是窟窿。

    又有些想笑,这么一算账大明皇帝居然成了老赖。

    盘算下,其余七各边镇多少给点面子,收支差不多也能平衡了,勉强度日吧。

    “苏松四府是怎么回事?尤其是苏州。”

    “民风刁顽之外,赋税比较重,逋赋由来已久。”

    “仔细说说。”

    “自太祖驱逐蒙元,朝廷就接收了蒙元在江南的官田。

    太祖迁江南富户入应天,留下的田也收为官田。

    之后太祖杀戮甚重,陆续有大量脏罚之田也收作官田。

    这些官田都是按照接收的账薄收取田租,少者每亩2石,多者有至4石以上者。

    之后历代地方官多有摊平之举,时至今日就成了苏松重赋。”

    也是,官田好像没有按照民田收的道理,按照接手的账簿收租,没毛病。

    “怎么就成了普遍重赋了呢?官田呢?”

    郭允厚苦笑,这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吧?

    “时日太久,谁也说不清楚官田哪去了。”

    明白了,土豪劣绅侵占官田,然后再把赋税与平民来个平均,玩的漂亮!

    只不过便宜都让你们士绅占了,皇帝却背了黑锅,这就不能忍了。

    琢磨一会,不能忍也得忍,还不到时候。

    还是继续说正事。

    催缴的事郭允厚也做不来,也没权力做这个,还是得让魏忠贤来。

    “朕有意在朝廷试行新的财计制度,郭尚书以为如何?”

    新账簿管理办法在宫里与各处作坊试行后,恶评如潮、诋毁声不断,这充分证明是卓有成效的。

    郭允厚作为户部尚书,他的意见自然是要听一听的。

    “这个……”

    郭允厚为难了。

    这个四联票他也知道,并亲自询问了解过。

    看起来很好,可是牵扯到执行就走样了。

    而且,其中还牵扯到吏员待遇问题。

    这事得说明白,免得以后背黑锅。

    想了想,委婉的道:“陛下,四联票是极好的,可臣有个问题想请教陛下。”

    “你说。”

    “陛下,您如何确保执行?

    各部都有大量吏员,少者也有百余多者数百,可薪俸极低,每日低者二三分银,多者也不过四五分银。

    您实行四联票,吏员或者不执行,或者无法度日。”

    朱由检冷笑。

    吏员待遇低?

    这些吏员衙役,哪一个指望工资过日子了?

    即使执行四联票,票据上多开一点就够他们吃的,我还能一张张的检查不成?

    先实行着,秋后算账。

    “这个以后再完善,现在是先实行。”

    郭允厚见朱由检不采纳意见,也不坚持:“臣没什么意见了。

    说起薪俸,臣觉得有一事陛下也该考虑了。”

    “说。”

    “大臣们的薪俸,比起历朝历代本来就不高。

    本朝又有折色之规,官员只有六成领钱粮,其余都以布帛香料宝钞等物折发。

    折价比例又太不合理,结果就是五、六品以上官员还可度日,七、八、九品官员则连度日也颇为艰辛。

    陛下,您不能既要臣工们做事,又让臣工们为生计发愁。”

    朱由检很无奈,这个他更解决不了。

    为什么折发?

    还是没钱!

    考虑到石这个计量单位的大小变化,大明的法定工资算起来不高也不低,可架不住大明的财政收入低啊!

    文官呢,又一个个的满身正气,一说矿税就害民,一说商税就扰民,一说开海就祖宗旧制。

    没有新的收入,拿什么给你们全额发银子?

    何况,你们哪个指望工资过日子了?

    嗯,也不能说没开海,福建有个指定海贸港口,大明唯一的开放港口——月港。

    可是,每年关税只有区区几万两!

    不收拾这些文官胥吏,即使开矿禁、收商税、开海禁,估计每年也收不到几个钱。

    现在敢收拾吗?

    不敢!

    “郭尚书先退下吧。”朱由检有气无力的道。

    朕就不爱搭理你,最不想与你这种张口闭口都是钱的人聊天。

    太俗!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