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祖大寿

    这时候,淮盐每年的销售是将全部盐引分为若干‘纲’,每一‘纲’由若干商家包下。

    银子是在每年派‘纲’时就交上去了,如果换盐商,以前的盐引怎么办?

    70万引不是小数,时间最长的积压七八年了。

    这其实也是抵制朝廷的一种手段——您看,年年都卖不掉,就别再加任务了,如果能削减一些任务就更好了。

    反之,如果你完成的很好,朝廷就会认为这里还大有潜力可挖,从而会再加任务!

    “程大使,这如何是好?”

    崔呈秀放出风声,大伙自然要坐下来集思广益研究应对之策。

    程于伦捻须不语。

    王毓雅也是愁眉紧锁。

    事情很明显,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所有的事,最后总能归结到利益上。

    崔呈秀此来,固然有挟私报复的意思,却也是在以势压人捞取更大的利益。

    问题在于,他要多大的利益?

    问题还在于,蛋糕就这么大,崔呈秀多吃了,必然会有人少吃了。

    “程大使,您素有智谋,可得给大伙指条明路啊!”张举有些急躁。

    “是啊,大伙可都等着您拿个主意呢?”盐商杨曦也道。

    王毓雅摆手:“诸位稍安勿躁,程大使不会不管大伙的。”

    程于伦苦笑,能有什么主意?

    此时非彼时了。

    从新皇即位后的所作所为来看——年轻气盛!

    你越是给他压力,他蹦的越高。

    “诸位,稳重,要稳重。

    这才刚刚开始,急什么?

    老规矩,你们都知道的。”程于伦摆手止住众人交头接耳,又道:“你们各家商议,自行定个章程。”

    张举听了叹了口气,这位贪名在外,可不好打发:“程使臣,您觉得...?”

    “本官也不知道。”程于伦才懒得掺和这种事,不过提个醒还是可以的:“本官觉得,还是要丰厚一些。”

    张举再叹气,你丫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太丰厚了,你出银子啊!

    只是,这话也就敢想想而已。

    接下来几日,扬州城里无论是官宦之家还是势豪之家,只要与盐有牵扯的,都为崔呈秀的到来伤透了脑筋。

    不止势豪,就连真正的江湖人物都在议论,不过他们吃野食吃惯了,送银子是万万不干的。

    崔呈秀自从来到就占据了转运使衙门,每日里除了率人检查账簿就是检查账簿。

    见完盐商还没过几日,跟随他从京师来的家仆崔玉禀告:“部堂,外面有盐商张举求见,拜贴里...”

    又贴在崔呈秀耳边小声说了几句。

    崔呈秀喜笑颜开:“嗯,好,请他到后面花厅相见。”

    “上次来见崔尚书,未能全礼,小的甚是过意不去。”

    两人见礼后分宾主坐下,张举首先奉上歉意。

    “些许小事,切勿在意。”崔呈秀笑容可掬:“说起来,本官这梳理盐务职责甚重,可不止两淮一处。

    本官其实也急着梳理完毕,这还需要各位鼎力相助的。”

    张举忙道:“崔尚书若有差遣,小的定当尽心竭力。”

    “好,本官很满意。”

    两人又说了些没营养的话,张举告辞:“尚书公务繁忙,小的就不打扰了。”

    ----

    回到大堂没多久,家仆又来禀告,照例后花厅接见。

    也不是都接见,比如乡绅吴明德就没见到尚书大人。

    吴家祖上很是出了几个进士举人,也算是当地一流世家,这次送上5千两,结果人家不收,连面也没见着。

    没被接见的几个人在外面一碰头,互相在底下比划比划手势,互相倒吸一口凉气。

    这位胃口太大!

    低于万两者一概不见,万两以上也得分人,生意太大的送万两还是不见。

    崔呈秀早就算的清楚,10亿斤,即使全部按照私盐价格,那也是几百万两银子的大生意,而朝廷从中只得到60万两。

    这么肥的肉,怎么也要狠狠的宰一刀。

    而且这不是年例银,不需要按照成例,比如巡抚是2万两的年例银。

    这是花钱买平安,银子多少全看双方的博弈。

    其后十余日,崔呈秀频频召见大盐商与走私商,甚至连盐务各主官书吏都不放过,名曰商谈,实则与勒索无异。

    收礼数额达到20万时,崔呈秀似乎还没有罢手的意思。

    也就是没有表态说两淮盐法不错,就这样吧;或者拿几个小喽啰请功,然后打包走人。

    非但如此,崔呈秀再次派人去各盐场.巡检司.批验所调取账簿!

    扬州的驿站骤然繁忙起来,各方信使不绝于途。

    ------

    衙门后院里,程于伦.王毓雅相对而坐。

    程于伦很是纠结。

    不出预料,崔呈秀还是那么的贪婪。

    接下来怎么做就得好好考虑了。

    就此作罢,你好我好他也好?

    似乎是个挺不错的选择,让出一些利益固然心痛,能相安无事也算是各得其所。

    只是,双方素有旧怨,现在又添新仇,相安无事是不可能的。

    再次弹劾他?

    人证物证俱在,即使皇帝也保不住他。

    可皇帝会怎么看?

    如果皇帝觉得威严受到挑战,后果不堪设想。

    以皇帝的个性,这很可能。

    真的是很纠结。

    王毓雅却不这么认为。

    崔呈秀这厮胃口太大,一点也不怕噎死。

    把他再次搞下去,即使皇帝再派一个人,有崔呈秀的例子,想必也会收敛很多。

    何况,天下百万盐税,两淮占其半,谅皇帝也不敢大动干戈。

    扬州,不止,应该说是南直隶,大佬们互相派人试探着态度。

    这不是一家的事,一家也搞不定这事,还需大伙携起手来同进退。

    也无需多说,大家都是文化人,简单的几个字就能领略出含义。

    三月中旬,各方终于拍板。

    弹劾!

    自此之后崔呈秀日子就难熬了,盐商也不上门了,各地官员也阳奉阴违了,王毓雅与程于伦更是整日不见人影——虽然同住一个大院。

    也召二人来过一次。

    被程于伦一顿挖苦:“没什么好说的,崔部堂胃口还是那么的好,一点也不长记性,您就等着弹劾吧。”

    王毓雅也皮笑肉不笑的道:“转运使司事务繁杂,下官还有事,先告退了。”

    四月一日,崔呈秀派人召集所有送过礼的盐商、官吏,特意声明有重要事情,不来者后果自负。

    转运使司大堂里,崔呈秀与转运使司官员、盐商代表端坐于内。

    官倒是不多,架不住盐商多,每纲多者十余人,少者七八人。

    “部堂,人到齐了。”

    崔呈秀点头,拍拍手示意大伙安静。

    “这些日子以来,诸位盐商、官吏主动慷慨解囊为国分忧,本官甚是欣慰。

    因此,本官决定上疏向陛下请功。”

    “来人,将捐赠名单送给诸位查看,免得有所遗漏。”

    什么意思?

    谁捐赠了?

    诸人面面相觑,都是一头雾水。

    片刻后,就有仆役将十几张榜纸悬挂于大堂。

    诸人告了个罪各自起身观看。

    榜上写的明白。

    张举,捐赠现银两万两。

    王力,捐赠现银两万两。

    ……

    都有些傻眼,这是送给崔尚书的礼金,怎么成了捐赠了?

    崔尚书什么时候这么大公无私了?

    崔呈秀笑眯眯的看着,见诸人看的差不多了,都回到座位交头接耳,再次拍拍手。

    “诸位不止捐赠银两,还主动要求提高盐引,一片拳拳之心,本官甚是佩服。

    既然大伙如此热诚,本官也不能拂了诸位报国的心意,因此本官决定,就按照诸位的捐赠银两增加盐引,总数定在20万两。”

    话音刚落,堂上顿时炸了锅。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