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集

    在伏歌家天天热热闹闹的场景中,年关已悄然来到眼前。过几天便是大年三十,对于忙活了一年的农民来说,这可是一件大事。

    这几天来玩的少了很多,只偶尔有人来串个门,稍作停留便也匆匆而去,这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年货。

    说是年货,伏歌家也就准备那几样东西。

    伏歌爸在炉子上放上一口锅,倒上半锅油,放进去裹了面的鱼,直至炸至金黄捞出。这时候还不能吃,这是给故去的老祖宗准备的,等过完年把祖宗们送走,伏歌家才能吃的上。哥俩也是闲来无事,就蹲在炉子边上,一边烤火,一边看着老爸炸鱼,闻着香喷喷的鱼香味,哥俩嘴角哈喇子直流。

    等炸完鱼,伏歌爸把剩下的面放锅里,炸成一个个小丸子,虽然没有鱼,但过一遍油,总也带点鱼腥味,再加上平时吃不上几回的白面,哥俩吃的贼香。

    除却吃之外,对于小孩子过年最重要的事就是可以穿新衣服,这是小孩子可以期盼一年的事情。

    腊月二十七是伏歌这里最后一个年集,所以集上一大早就人山人海,到了上午八九点钟那更是人挤人,人与人之间连个落脚的空隙都没有。

    伏歌跟着父母来到集上,把自行车存好,把存车子的小木牌揣好,不然掉了提不出车子是个麻烦事。然后父母一人拉上一个,汇入了这年集大军。

    哥俩这小小的身体一进入这洪水人流,便感觉一股巨力袭来,自己便不受控制的向前流去。挤的异常难受,哥俩个子也矮,只能看到身边几个人和小小的一片天空,其余入眼的再无他物。只听到时不几的传来几声:让让,碰到碰到了。这是推着自行车进来的。再就传来:这肉多少钱,这白菜怎么卖的,你这鸡是按斤还是论个卖......之类的高声询价声,整个集市仿佛一个剧场。

    这集市在一个很大的空地上,西边主卖锅碗瓢盆,还有一些点心,再往东一点,便是卖鱼卖肉的地方,中间一大片地儿是卖菜区,这也是人最多的地方。再往东就是卖衣服的地方,最东边是卖布的。

    这便是一个普通的小小集市。

    不多时,伏歌一家终于流动到了卖衣服的地方,到得这里人少了些,不至于被人群推的身不由己。

    这时候大人的衣服以黑色和兰色为主,脑袋上再配个帽子,这是那个年代男人的标配。女的颜色稍微要多些,但也很少有艳丽的颜色,否则村里人指不定背后给你扣上什么名声的帽子。

    伏歌爸是家里最委屈的那一个,几年才舍得给自己买上条裤,或者一个褂子。去年伏歌爸才添了一件深蓝色大褂,平时都没舍得穿,就算赶年集这么重要的时候都没有舍得拿出来,所以今年过年买衣服就没有他爸什么事了。

    一家人逛了半圈不到,就看的眼花缭乱,不知选哪件好,有时碰到中意的上去一问价格,也只能摇摇头望洋兴叹。

    衣服是挂在用竹子搭起的简易架子上,衣服一排排的整齐的挂在上面。伏歌挑的更是眼花,可更郁闷的是伏歌的眼光似乎还不错,只要看上的上前一询问价格,一家人只能你看我我看你,毫无办法。

    弟弟晚歌虽然小,但却很懂事,买衣服这种诱惑力这么大的事却是一直让着哥哥,说是先让哥哥买,等哥哥选好了自己最后再买,买个差不多的就行。

    伏歌听后沉默一下,脸上难掩羞愧之色,连忙说自己和弟弟买一样的就行,不要贵的,买个能看的过去的就行了。

    兄弟之间的感情往往总是那么朴素。

    父母看着哥俩互相谦让也是一阵欣慰。

    那个年代,消息闭塞,文化水平普遍很低,伏歌祖上留下名的都是种地出身,直白来说便是没有能光宗耀祖的人物。到了伏歌这一辈,父母便不报什么过分的希望,只想着等俩孩子大了,辍学以后学个技术,混上半辈子,比自己强点就好。尤其伏歌爸,从没有什么望子成龙的奢望,觉得自己每年都能去外面干上几天活就很知足。那什么吃公家饭,端公家碗的,是咱们老百姓能做的了的?别做什么白日梦了。

    走的好与走的稳,伏歌爸显然更在乎后者。论起社会风气,显然那个时候更好,戾气没有这么重,不管是文化限制还是别的原因,父母要实际的多。

    逛了几圈,纠结不已的伏歌还是决定买身最便宜的。在哥俩确定了目标之后,父母的工作就简单了,欣然付钱走人,毕竟孩子懂事给了父母心里慰籍不少。

    逛完了衣服,剩下的是买些白菜粉条,几斤猪肉,鱼已经买过了不必再买。就这几样东西,一家四口逛了大半天,最后提着大包小包,提上车子往家赶去。路上来来往往都是赶年集伺候着过年的人。

    一家回来后,伏歌爸依然忙活着过年的活计,伏歌妈则买了两斤糕面准备蒸糕,这也是过年一家人才能吃到的好东西。

    找了个大瓦罐盆,把面和好了,再放进枣,再和匀,之后伏歌妈便捏成一个个糕放在用竹片做成的板子上,上面湿了一层水,以防沾在上面。这个板子农村叫做比凉,几乎家家具备的工具。放好后,放到锅里蒸一个多小时,这便好了。

    出锅时,锅盖一掀,热气铺面而来,香味也随着热气钻到鼻子里,顿时让哥俩对着满满的一锅年糕垂涎欲滴。

    年糕既软且粘,无法用手拿起,只能用一双筷子插起来吃。伏歌看着筷子上金黄的年糕,轻咬了一小口,顿时满满的幸福感沏入心腹。

    此时院里已是黄昏,屋内其乐融融。

    转眼间到了年三十,上午的时候便是家家户户贴春联的时候。

    吃过早饭,快熬到中午的时候,伏歌爸便催着哥俩把春联贴上,否则过了中午不吉利。

    哥俩拿着后邻帮写的对联,先去大门口贴了一副最大的,回到院里屋门上也贴上对联,就连牛棚也来了一副,最后北墙上贴上一个福字,今年的贴对联任务,哥俩算是圆满完成。

    到了年三十各家各户就没有串门的了,都忙着自己的事情。晚上还有更重要的事,就是请老祖宗回家过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容不得马虎。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