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家书

    这时候的年味很足,虽然走完了亲戚,一顿鞭炮送走了先人,但是按传统直到过了正月十五才算真正的过完了年。之后农民们只等春暖花开,在地里播撒新的希望。

    初六以后,走亲戚的也就差不多都走完了,亲戚多的也剩不下几家,伏歌家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每日里来玩的人一个接一个。经常打牌的一桌放不下,还得再来一桌,这一来二往,凑出来的另外两副牌盖上了伏歌家的章,留在了伏歌家里,为此,伏歌妈还高兴了几天。

    直到快到十五,忽然从老家寄来了一封信,信封上贴了两张邮票,后面写了问英亲启。

    伏歌妈看到后异常激动,好长时间没有收到家里的信了,长久离家的思念此刻像是有了慰籍般。

    伏歌妈激动的拆开信封,只见开头熟悉的笔记更是眼泛泪光。

    问英:

    好长时间没收到你的信喽,不知最近可好,伏曾也好?伏歌晚歌两个娃儿可好?两个娃儿调皮不调皮?男娃儿嘛,调皮捣蛋正常的很,忍不住要打的话要轻点打哦,打坏了你要多心疼我给你说。

    家里嘛也很好,我和你妈身体都很好,在家里种点地,不累,莫挂念。对喽,我和你妈还在院里养了一群鸭子,等你哪天回来杀来吃喽,自己养的鸭子,可香。

    你妹家两个娃儿也很好,大娃出门打工去了,老幺在家谈了个对象,我们两个都很满意,不用挂念。

    说到许娃,不想上学喽,怎么说都不听,天天闹着要出去打工。我和你妈想着,你在东省,就让他上你那去嘛,你姐弟还有个照应。伏曾那里你要好好解释,莫要惹他生气,他要是不愿意,莫要勉强,过好你俩日子才好。

    问英,多来信嘛,我和你妈挂念的很。

    此致

    看完家里的信,伏歌妈心里百感杂乱,五味杂陈。旁边看信的伏歌爸虽然字认不全,但也看了个大概。

    伏歌爸没说其他,只是让伏歌妈回个信,报一下平安,让许娃来就是了,不就多一双碗筷的事吗。

    伏歌妈听后更是欣慰,这个家虽然穷了些,但最重要的是人品好,对家里人更是没话可说。

    十五人们吃完今年的最后一顿饺子,这年终算过完了。风烛的老人们感叹时间匆匆,过的太快了些,可对于才落地几年的孩子来说,新的一年,他们离变成大人的梦想便又更近了一点。年复一年,新颜换旧颜。

    伏歌每天煎熬间,终是又到了暑假。

    年长了一岁的伏歌暑假的任务还是一样,放牛。去年那头小牛受了伏歌爸几个月的驯化老实了很多,似是长大了,也似向生活低了头,至少见了兄弟俩不是一脸不服管教的样子。

    小牛头上已冒出了两个尖尖的小角,大概还是少了生活阅历,样子显得憨憨的。兄弟俩一人牵着一头牛,伏歌牵着小的,晚歌牵着老牛。

    到了地方,牛放在排水渠里,把缰绳一撒,懂事的老牛便顺着水渠往前走,人在旁边看着,也不会吃地里的庄家。小牛虽然老实了很多,但伏歌依然不放心的牵着,生怕一撒手就再也追不回来。

    两头牛顺着浅浅的水渠往前挪,哥俩也随着悠哉悠哉的走着。太阳已经走到了西边的劲头,昏黄的阳光洒向等待收割的小麦,更是应的金黄一片,预示着丰收的时候要来了。

    眼看天空余晖不多,兄弟俩便牵着牛往回走,朝西一望,主路上在夕阳的映衬下一副纯朴的农家景象:有赶着牛车的,有放着几只羊的,有骑着车子的,离着家近的锄头往肩上一放,迈开大步往回走去,时不几的有几个嘴里叼着烟的,随着呼吸跟着忽明忽暗。

    各种牛羊的叫声,人群之间的交谈声隐约传来。

    暑假是孩子们的天堂,但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却未必,因为暑假正是小麦收割的时候。

    那时候没有任何农用机械,全靠人力。

    这天早起,趁着露水已干,温度还没上来的时候,一家人来到麦子地里,身上都穿着长裤长袖,带着草帽。有那孩子不懂事嫌热的,听不得大人劝,挽起裤腿,撸起袖子,那等着你的就是胳膊腿的奇痒无比,越挠越痒,一层红红的小疙瘩浮在皮肤上,这就是犯错的证据,旁边路过的人说不得要调笑上几句。

    此时父母蹲在地头,一人手里拿个磨的锃亮的镰刀,稍一交流,一人便揽着一米多宽的往前割去。

    伏歌爸左手反手往前一揽,然后往身前一拉,右手拿着镰刀贴着地皮上方五六公分的地方一一割断,左手把割下来的麦子揽在怀里,左手又伸出割下放怀里,直到怀里攒了三把,便拿起几根麦子当做绳子,把怀里的麦子捆成一把,然后往身后一放,就这样反反复复。

    眼看日头就到正南,伏歌爸妈才刚到头,浑身早已湿透,汗顺着裤腿直往下淌,麦子地里扬起的灰尘呛得不时的咳嗽,再加上麦穗扎在身上弄的奇痒无比,别提有多难受。

    伏歌爸看着高悬的日头,怕两个孩子热着,遂决定先装车,拉回家吃过饭,下午再来。

    伏歌爸牵过牛,套上车,伏歌在前牵着走,父母在后面把一捆捆的麦子往车上装。装完用绳子捆紧,调转牛头,来到地头,伏歌爸鞭子往牛身上一抽,牛车猛然加速爬上斜坡来到路上,便慢悠悠的朝家走去。

    麦子不是拉回家,而是拉倒场上。和后邻同名,也不知道是怎么起的名,但叫习惯了,也没觉得有什么别扭。

    伏歌家的场在学校的东南角,这里有十来家的场。学校东边十几米处是一个大湾,湾很深,听说里面有不少好货。伏歌家场的东北方,隔着湾,又是一大片场,大体一看也得有十几家。

    场是一大片圆形的区域,由于常年使用,被压的格外平整。场与场的相交处,往往放着成堆的玉米杆和柴禾垛,一是被当做分界线,二是有限的空间利用。可不能放在场上,因为放久了草下面会被各种虫子把地面拱起来,很难再用。

    从学校南边墙下的路过来,再压过围子家的场,就到了伏歌家的场。

    一家四口把麦子卸下,把成捆的都解开,均匀的铺在场上。说起来,活都是父母干的,兄弟俩早已被晒的耷拉起了脑袋,此时正找了个有点影子的地方蹲在地上热的像深秋的树一样没有了活力。

    不多时,终于等到父母忙活完,兄弟俩迅速跳上牛车往家赶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