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走亲戚

    热闹的初一过后,从初二开始,便是到了走亲戚的时候了。

    结婚的今天得回娘家,没结婚的都去姑家。伏歌的媳妇还不知道在哪个地方养着呢,所以今天是去姑家。

    伏歌的姑在本村,在村的东北方向。由于哥俩还小,所以由伏歌爸带着过去。

    爷三提着一点点心,从屋后向东,到了路口向北,直至走到最北边,伏歌姑家就在北数倒数第二排。

    他姑的门可比伏歌家板正多了,还刷了明亮的黑漆,门下还有个二十公分高的门挡。

    初一磕头已来过,爷三迈进门,拿眼望去,是一个特别大的院子。院子里养了一头牛,这显得院子更大。也是五间北屋,伏歌的姑便住在靠西边的三间里。

    推门进屋,伏歌姑正坐在西边里间的炕上,看到爷三来了赶快往里让。

    伏歌姑有七个孩子,最小的都比伏歌大不少最大的已成婚。两男五女,和伏歌一样,都不在家,住姑家去了。虽然在一个村,住的也近,但平时伏歌印象里两家平时也没什么走动,倒没什么矛盾,伏歌也闹不清,也不想弄清,那都是老一辈的事。

    寒暄几句,再三挽留下也没有留下吃饭,临走时往哥俩怀里各塞了个苹果。

    回到家里,也没有啥事了,别的亲戚改天再走,伏歌印象里亲戚好像不多,走动的就那么几个。至于姥爷姥娘家实在太远,没法回去,伏歌妈说过,伏歌生下来五个月抱着去了一次川省,之后再没去过,像伏歌家里的条件,不知何年才能相见。对于那时远嫁的贫苦人家来说,出门的那刻,便是永别。伏歌妈为了家庭,也不得不把回家的念头压在心底,这种思念谁又能够理解呢。

    听妈说,伏歌有两个姨两个舅,伏歌妈排行老大,下面有二姨三姨,大舅二舅。年前老家来信说伏歌的二姨前两年结了婚,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和晚歌差不多大,老二才出生没多久。伏歌妈拿着信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就是不舍得放下,和伏歌爸念叨了老半天,最后把信小心收好,小心翼翼地放在一个木头箱子最下边。

    当时这一幕伏歌看在了眼里,默默记下,想着等长大了,一定得挣钱让妈圆了回家的梦。

    别人家把行程安排的满满当当的时候,伏歌家已经到了尾声......到了第二天父母带着兄弟俩出了个十几里地的远门。伏歌也叫姑,但伏歌不知道彼此关系的远近,只知道他家里有个儿子,儿子生了个女儿,这女儿面相一般,尖嘴猴腮的,嘴边一颗特别显眼的大痣,伏歌左看右看,怎么看也带着一点傻气儿。嘴里嘚嘚的说个不停,快赶上弟弟晚歌了。伏歌对这倒也不反感,只是也喜欢不起来。

    等熬到吃完饭,终于可以回家了,伏歌头也不回的坐上车子的大梁,对于后面还在叽叽喳喳的好像冒着傻气儿的女孩理也不理。等晚歌也坐上大梁,伏歌妈坐上后座后,伏歌爸先跨上一条腿,然后左腿用力一蹬,快速跨上座子,这车子算是走起来了。到了拐弯的地方,伏歌回头一望,那傻妞还在那里用力的挥着手,一见之下,吓得伏歌赶忙回过头装作看不见。等拐过屋角看不见了,伏歌才长舒一口气。

    要命啊!

    伏歌家的车子看着已经很老了,至少经过伏歌的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是这样。

    前后的两个铁圈都有厚厚的铁锈,就连辐条都没有一个亮的,也都是锈。那挡泥的铁皮也都不见了踪影,起码伏歌记事起就没有见到过。后轮同样没有,每当遇到雨天,后背中间笔直的一溜泥点子。

    听伏歌妈说过,这辆车子是爸妈结婚时买的新的,谁知之后两家闹了矛盾让老大那俩憨货抢了去,同时抢去的还有一个缝纫机。直到伏歌开始记事起又给送了回来,真是戏剧性的发展。

    颠簸间,一家四口回到了家,伏歌家的亲戚这就走完了。下了车转头一看,伏歌爸头上竟浮了一层细汗,急急呼出的热气证明他确实有点累了,但他还是一声不吭的骑回了家。

    说起伏歌的爸爸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从来不在外面惹什么事,也不喜欢喝别人争什么,一般遇事总是退让,话少,按理说这样的人谁会找茬呢,可现实就是这么让人匪夷所思,伏歌爸反而是家里受欺负最多的人。

    在自己家族最受欺负,可外姓中口碑确是不错,往日里来家里玩的不说络绎不绝,但也从没有断过,家里有事需要帮个忙只要说一声,受到请求的也会欣然答应,不会什么含糊其辞各种推脱。

    记得前年家里北屋有一间的墙要倒了,不得不修缮,伏歌爸便找了几个帮忙的人。谁知才从地里把土拉来,泥刚和好,就又来了一大批的左邻右舍,院子里都站满了,到最后屋顶上盖瓦的都有七八个。

    伏歌爸为了自己人面子上过得去,自然要求到自己的哥哥那里去,老大自不必说,可老三来了是一点人活不干,时不几的还发个言,指点一下,站累了就坐在板凳上喝个茶,唉,闹了不少笑话。

    伏歌一直很内向,但是从不傻,这一切都默默记在心里,不是为了什么不着边际的复仇,只是想以后远离这些没有感情的白眼狼,小小的年龄倒也感受不到世事无常,但也分的清是非善恶。

    至于伏歌,从小就很有自己的主意,虽然平时和他爸一样什么都不说。对于一些事情小小的年龄已经显现了一点的客观性。每当听到感兴趣的事的时候都是只听不说,之后自己默默考量,实在想不通就问父母。可父母的水平怎么可能有伏歌想要的答案。失望之余只能只能自己慢慢摸索答案。

    伏歌的父母大体的道理还是懂得,但遇到更深层次的难免有些捉襟见肘。虽然伏歌父母教不了兄弟俩更多的东西,但是父母便教兄弟俩怎么做人,这就够了。虽然不全面,但是,人总有长大的时候,总有独立的时候,未来回答不了的便需要兄弟两自己的努力了。

    能力强的父母也许会让孩子一步登天,平凡的父母只能给予更多的关怀,能怨父母什么呢,这已经是他们能给你的最好的了。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下一代再铺路,代代相传。但无论如何,最后,靠的都是自己。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传承吧,生生不息。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