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黄连果 > 第十二章|大刀会

第十二章|大刀会

    日本鬼子投降后,地方暂时得到稳定。村长把公堂山上的松树砍了些救济那些被日寇烧房子的人家。全村共三十六户,补多补少根据损失大小而定,有一棵,两棵的不等。王光勤损失最大,补了四棵大松树。有人眼红提意见说:“王光勤是外流户,不应该享受补助。”

    村长说:“不要这样小气吗?人家也是蒙受大难。都是一个村上人,有什么外来户不来户呢?应该一视同仁。”

    这松树真漂亮,多年生长的油松。红红的皮,笔杆子一样直。树桩部有五六拾公分的直径,每根能断四米长的檩子两根。盖房子,打家具都是好料子。

    王光勤说:“可惜是明日黄花,我的茅屋己经盖成,添不上去了。”

    竹林说:“那就只能打些家具用用了。反正家里没有一件好家具.”

    “使不得,当务之急变钱还债更重要。这债务不还清,是下雨天背稻草,愈背愈重。”

    王光勤高兴地把四颗树段成十六料,两米长一料,还有些零料。堆在院子里备用。

    再说黄竹林每天去东下摆摊,日子长了,认得的人自然也多起来。有位农村妇女经常到她摊子上买东西,什么针呀、线呀、扣子呀等。那女的也客气,能说会道,常来和黄竹林聊天拉家常。竹林见她和善,对她特别好。

    有一天,那女的又来了,坐着和黄竹林谈得十分投机。她对竹林说:“竹林呀,你比我大一岁,我应该叫你姐姐,若不嫌弃,我们结个表姊妹走走吧?”

    黄竹林客居他乡,没有亲戚,确实感到孤苦伶仃。又见这妇女热情好客,人品也好。既然人家提出来了,也不好意思推辞。于是就高兴地说:“好勒,我俩结个姐妹走走,亲戚朋友不怕多呗。”

    “这就对了,我的好姐姐!我很高兴有你这位姐姐。我叫孙秀,以后你叫我秀秀就是了。”

    “秀秀妹妹-----”黄竹林也开起了玩笑。那妇女一本正经地说:“哎,好姐姐!那明天我就和我男人登门来拜访姐姐,认认亲戚的门堂朝东还是朝西,好吧?”

    那女的见缝插针,步步逼紧,弄得竹林一时没了主张。犹豫了一下只得应允她,说:“好吧,明天我不上街,在家等待你的光临寒舍。”

    这天下班,竹林带了些荤菜,蔬菜,早早回到家,准备明天迎接“客人”,也叫丈夫请假在家等待。

    第二天天气晴朗,白鹤塘里微波漪澜.那妇女和她的丈夫买了些小孩吃的零食真的找上门来了。

    为了认亲访友,这对“表亲”今天还特地精心梳装打扮了一下。那女的涂脂抹粉搽口红,自以为很漂亮,其实是弄巧成掘。由于穿戴色彩搭配不协调,显得很是俗不可耐;那男的没有一点儿男子气概,装模作样,男不像男,女不像女的怪癖模样,使人恶心!

    两人一同来了。

    黄竹林喜出望外地迎接他们,“新亲”驾到,一见如故,分外亲热。四人聚到一起,天南地北的拉着,倒也显得亲热,谈得十分投机、开心。

    所谓的表妹夫,却不稂不莠。一双贼眼在屋内东张西望,觉得姐夫家里拔擢寒素,四壁空空,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却发现院子里堆了一大堆木料,贼眼一转,动起了歹心。便问:“姐夫,你哪里来这些好木料呀?”

    “哎哟,别提吧,说来伤心,这是汗水和泪水换来的。我的房子被鬼子烧了,这是地方上救济的。只是我草房已盖好,用不上了。”

    “哪怎么办呢?”

    “准备卖了,变点钱儿还债呗。”

    这么一说“表妹夫”鬼迷心窍,贼眼一转,一肚子坏水开始寻思坏主意。

    开饭了,四人坐起来喝酒,你来他去,正喝得酒酣耳热时,这位妹夫夸夸其谈起来。他说:“我是木匠,手艺特别好,誉满一方。能打多种高档的家具,我打的家具款式新颖,非常热销。”

    不管他怎样吹虚,王光勤总是将信将疑,只字不提。

    见姐夫无动于衷,“妹夫”开口了,说:“姐夫,你这原木材卖钱不合算,只能卖个柴火钱。打成家具卖能翻几翻。”

    “那倒是,打家具固然合算,就是太麻烦了。”

    这个表妹夫随机应变,说:“我是木匠,省得你外面找木匠,我负责帮你打成花架子床。现在人家娶媳妇非得买花架子床,很时新,热销货。这么粗的树,一料能打一张床,这里能打十六张床。每张卖二十块大洋,共能变卖三百多块大洋,这不翻几翻了么?”

    他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王光勤和黄竹林听了甚是高兴。即说:“好是好,就怕这么多床一时卖不出去。”

    “好销,好销,热销货。销售的事包在我身上。因为我是方圆百里的名木匠,打的床是缕空式的花板床,品牌货,时新,受人青睐;老式浮雕木板床,过时了,不好销。”

    “嘿,妹夫好手艺呀!了不起。”王光勤还夸奖他。

    “你放心,卖出来的钱全部归你。你讲义气的话,就付点基本工资给我即可。谁叫我们是姐妹一家亲,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不帮你,我帮谁呀?”

    “好,好,那就亏待你了。妹夫你真是仁义过人。”王光勤佩服得五体投地,再也不知道他心怀鬼胎。

    那表妹孙秀听她丈夫吹得天花乱坠,觉得他牛皮未免太吹大了!便对他挤挤眼睛,瞪了他一眼。她认定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怀好心。但又夫权当头,只能听之任之,不敢当面阻止。

    一时间,王光勤心有余悸:觉得这个萍水相逢的“妹夫”,能信吗?他犹豫不决,便走到院子里看着木料,心里念道:“哑木头呀,哑木头,你开口讲话,能不能信‘妹夫’去打床卖呀?”可木头就是不会开口,他又转进屋对竹林使了个眼色,要与她进一步说话。

    夫妻俩到了卧室,他说:“这个‘表妹夫’是‘木匠’,帮我们把木料打成床再卖,你信得过吗?”

    竹林犹豫了一下说:“应该没有问题,就答应他吧。”

    夫妻俩到了堂屋里爽朗地说:“妹夫,就以你说的去做。你看怎么打,在哪里打?”

    “表妹夫”觉得心想事成,上钩了!说:“要不然就在你家里打,但这房子太小,使不开;再加表姐要上班无人烧饭吃,这又不是一日之功,也成问题呀?”他装出为难的样子。

    “这倒也是,在我家打不方便。那怎么办呢?”

    这话正合他心意,他趁机说:“那我把木料运回去打。打好木床后我和你一道赶庙会去卖,你看行吗?”

    “那好,那好,只是太辛苦你了。”

    “好说,好说,辛苦一点不也是为了姐夫你吗?”看起来确实是好人做好事。

    孙秀的丈夫回家后,当晚找了八个车夫,跟他们说:“明天给我运木料,中途什么话也不用说,一切听我指挥。”

    第二天这表妹夫领来八个车夫,四辆大推车。

    四辆车停在院子里,王光勤夫妻俩好好招待,又是递烟又是沏茶,好酒好菜吃了一顿。八个车夫犹如八个哑吧,只吃饭、喝茶、抽烟,不说话。夫妻俩忙得不可开交,而车夫们吃得不亦乐乎。这表妹夫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将十六段木料装满四车,悄悄地运走了。

    王光勤夫妻俩望着四车木料咯吱咯吱运去的背影,心里轻松了许多。觉得这表妹夫帮了大忙,将木料脱手了。钱一到手,该还上不少债务。

    两天后,陈山林急急忙忙跑到光满家说:“光满哥,你家有没有分到救济的木料?”

    王光满说:“没有呀?我房子又没被烧。看你那紧张的样子,怎么啦?”

    “今天我在县城木业铺大院子里,看到了我们村救济的木料,有十六棵,棵棵上面写着‘王’字。我想我们村只有你一家姓王,不是你的还能是谁的呀?”

    “不好!我老弟王光勤不也姓王呀?”

    “对对对,快去他家看看。”

    两人三步并做两步来到王光勤家,推开院门一看,木料没了。王光满慌忙问:“老弟,你卖树怎么没叫我们帮忙呢?”

    “我没有卖树呀?”

    “哪你的树怎么不在了?”

    王光勤笑嘻嘻地,说:“哦,是这样的,竹林的表妹夫是个木匠,他说卖木料不合算,打成架子床卖能翻几翻。运回他家替我打床去了。”

    “架子床!架子床!架个屁呀!你的木料已卖到了县城木业店了!”王光满怒气冲冲地训斥着。

    王光勤如梦初醒,说声:“不好,我被骗了!”

    三人飞一样地跑到城里,陈山林带路走进了木匠店的大院子,一看果然是王光勤的那十六棵红松树,棵棵上写着“王”字。王光勤又气又急,手脚发抖,几乎要瘫痪了。

    三人迅速去问店老板。老板说:“是前两天一个陌生人用四辆大推车送来的。”

    “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吗?”

    “不知道,听他的伙子们说他是个赌博鬼。”

    “他说他是个木匠吗?”

    “你真傻,他瘦得像麻虾,不稂不莠的还能做木匠?”

    王光勤恍然大悟,问“老板,你知道他家住哪里吗?”

    “不知道,听那些车夫说他不是我们当地人。”

    “完了,完了,到哪里去追?”王光满心急如焚,追问王光勤说:“他叫什么名字?”

    “不知道,我忘了问他。”

    “你怎么认识他的?”

    “是黄竹林新结拜的表妹的男人。”

    “哪表妹叫什么?哪里人?”

    “那只有问黄竹林才知道.”

    三人直奔东夏找到了黄竹林,问道:“你的新表妹叫什么名字?她家住哪里?”

    “她叫孙秀,她说住在去江苏的路旁。”黄竹林也被问糊涂了,一问三不知。

    “去江苏的路多着呢?是哪一条?”

    四人面面相觑,都傻了眼。

    后来多方打听根本没有“表妹”和“表妹夫”此人,她的名字也是假的。他知道你的门,你不知道他的户,这对“新亲戚”人间消失了。

    王光满气得直嚷:“你们真糊涂,不知道人家的底细怎能托付人家做这等大事呢?”

    王光勤和黄竹林夫妻俩木呆呆,后悔莫及。

    悲哉!王光勤新房子被日寇烧了,救济的木料被歹人骗了……夫妻俩哭泣无声。

    歹徒们也真狠毒!这就叫”花子箩里抓冷饭。”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