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黄连果 > 第三十六章|“疯癫蛇”

第三十六章|“疯癫蛇”

    黄竹林的孙女王薇读书认真,成绩一直很好。终于不负众望,考进了芜湖商业学院,成为白鹤塘村建国来的第一位商贸大学生。这天是礼拜天,她回家了。竹林准备了些钱要和孙女薇薇一道去芜湖进些小百货,打算在东夏摆地摊,欲重返商业。决心由小做大,重新开店挂起“孵鸡婆”这老字号招牌。

    薇薇在校学到了扎实的营销知识,又聪明、灵活,心眼里活泛。她对奶奶说:“奶奶,经过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服装生意最走红,我们不如在芜湖进一批时尚服装在东夏开爿小小服装店,卖服装肯定吃香,好不好?”

    奶奶对孙女说:“小薇,我没有做过服装生意,没有经验,怕不行。”

    小薇说:“没有关系,水到渠成,经验是做出来的,看准了行情一定能走出路子来。东夏是偏僻的乡村小镇,也只能进一些中、低档服装,但款式要新颖、时尚。现在人都赶时髦,花钱不多穿得俏丽。时尚服装人人喜欢,一定受人青睐。”

    竹林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很佩服孙女的营销头脑,觉得自己落后于形势了,应改一改才行。便说:“好吧,听你的,我们去芜湖进服装。”

    次日,两人一大早坐上了去芜湖的大巴。

    改革开放已全面展开,形势大好,如雨后春笋,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下海闯荡的人南来北往,川流不息,车上旅客挤得满满的。

    王薇和奶奶并排坐在一起,旁边坐着一位十七八岁的妙龄姑娘,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十分漂亮。但她穿的蓝色牛仔裤大腿上开了两个大口子,白嫩的肌肉裸露在外。

    竹林心想:“可怜呀,这位姑娘家境一定贫寒,大姑娘家出远门却穿条破裤子,这有多丢人呀?”她十分同情,慌忙从发夹里取出针线来帮那姑娘缝补裤子。小姑娘不好意思急忙用手紧紧捂着不让竹林缝缀。

    竹林说:“姑娘呀,我给你缝缝,免得在这大庭广众之下露丑、难看。”

    小姑娘羞答答地说:“不用了,不用了,买来就是这样的。”

    “哎呀,你买的时候怎么没有看好,破成这样你怎么买回来啥?”

    王薇见了急忙去拉奶奶的手,说:“奶奶,人家是时尚,现在流行穿破呗。”

    竹林拉长了脸生气地说:“时尚,流行!大腿的肉都露在外面,还流行?羞死人了!”

    这番话逗得一车的人哈哈大笑,弄得那小姑娘甚是尴尬,脸红到了颈脖子。

    他们到了芜湖,在中山大街寻找服装批发市场。

    大街上有几个披着长长的黄毛头发,身穿坦胸露背的衣服女子在大街上大摇大摆地走着。竹林见了大吃一惊,拉拉小薇的衣角惊奇地说:“薇薇,你看,中国人变成外国人了。光着胸脯露着背,活像我家那黄毛赤骨郎鸡,不长毛,多难看呀?”

    “咦,奶奶,这是时尚,流行呗。”

    “有这样的流行吗?光着背,露着胸是流行?再流行就不用穿衣服了!”奶奶喃喃地念着,薇薇嘻嘻地笑着。觉得现在跟奶奶讲时尚、流行,一时行不通。

    两人进了服装店,在那里转来转去,挑三拣四,不知进什么好。王薇拿起一种女上装对奶奶说:“这种上装款式时尚、流行,回去肯定好脱手,我们进几件吧?”

    竹林接过来一看,傻了眼,说:“哟,三滴水,吊草席,翘屁股。穿在身上活像钟馗嫁妹,笑掉别人牙要赔钱。不进,不进。”

    王薇说:“这是服装的层次感,很流行。”

    “外衣盖不住内衣还‘层次感’?从前有位女孩当新娘,临上花轿发现自己的外罩褂子盖不住棉袄,哭着不愿上轿。后来不得不换新的罩褂才上了轿。现在倒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来了。”

    小薇笑着说:“奶奶,此一时彼一时吗,你那是老眼光看新朝流,不适时了,要改一改才行。”

    “这个‘新朝流’太离谱了,我看不惯。”竹林嘴巴一举,翘多高。

    他们又看了好几种款式,不是破大腿,就是毛裤口;不是吊裆裤,就是扫帚脚。王薇说时尚、流行,而竹林说别扭、怪癖。花新票子买破裤子,不合算。两人观点不一致,最终一件也不要而作罢。

    小薇说:“那好吧,不进服装进百货,明天再说。今天还有时间我带你去逛镜湖吧,那是芜湖最美的地方。曾有人称:‘芜湖镜湖湖中湖,长江弋江江入江。’是芜湖的景点,带你去见见那里的风光。”

    两人挽着手臂,来到镜湖之畔。

    那里人很多,边走边谈,玩得甚是开心。

    竹林突然惊讶地说:“稀奇!稀奇!”

    “什么事?奶奶。”

    竹林轻声地对薇薇说:“你看那两位漂亮女子却把花短裤头穿在长裤外面,真稀奇!”

    小薇笑着说:“这有什么稀奇,这是时尚,流行呗。”

    “流行?短裤穿长裤外是疯子!”竹林大惊小怪。

    小薇说:“短裤穿在长裤外面很时髦。”

    “我不知什么叫时髦,我总觉得神经不正常。我讲一个故事给你听好吧?”

    “好吧,你讲。”王薇听奶奶讲故事。

    “从前有一位农村姑娘姓花,爱穿花褂子花裤子一身花。乡下人,不识字。一天她上街看到布店里有一种大花布非常好看,看中了想买一块做件上衣。她把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交于掌柜的,掌柜的说:‘姑娘,你钱不够,只能剪三尺做条花短裤’。花姑娘实在想要,便说:‘好吧,就做短裤好了。’她便剪了三尺大花布回来,请裁缝做了一条短裤。时下三九严寒,穿单短裤太冷。穿在里面又怕别人看不到,便把花短裤套在长棉裤外面,又把剩下的一块碎花布扎在头顶小辫子上,高兴地穿着上了街。”

    “结果呢?”

    “结果街上很多好事的闲人跟在她身后,嚷道:疯子,疯子,疯子来了,看疯子!”

    “哈哈。”小薇笑得前扑后仰。

    “看起来过去的‘花疯子’现在不疯了,短裤头穿在长裤外是“流行”,人们也不再司空见惯了。看来那花姑娘并不傻,她很有眼光,早就看到短裤穿长裤外面是时尚、是流行。只不过时候没到,她抢先了一步,人们还不认可。到现在不雅之物终于登上大雅之堂了。”

    奶奶津津有味地说着,小薇薇捧腹大笑。在大笑之余想想奶奶的话也不无道理:服装是为了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品味。这理想的服装新潮流应该朝着美观、大方、典雅而新艳的方向发展。服装文化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不能弄巧成拙,偏偏朝着这破旧、怪癖、别扭和奇形怪状的方向发展,使人们不能接受。这样,弄得服装文化乱七八糟。

    王薇知道奶奶不愿把花红彤彤的票子买那些看不习惯的服装,还是由她进小百货吧。

    第三天,竹林在王薇的帮助下进了两大包小百货,驱车来到东夏,在那南京“新街口”——三岔口街摆起了“孵鸡婆”地摊。

    在那里拣一块平地将蛇皮布一铺,各种小商品分三类有序地放着,小到勺子、筷子、小刀、鞋垫子;中到袜子、帽子、剪刀;最高档的则是水瓶、脸盆、手电筒之类。摆完了开始叫卖,竹林放开嗓子吆喝起来:“顾客们,这小百货都是生活用品,家家需要。勺子、筷子、剪子、刀子、帽子、袜子、水瓶塞子样样都有!小到二毛,中到五毛,高档商品也只一两块喽;薄利多销,便宜货。花钱不多,生活需要,经久耐用,快来买哟!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随着叫卖声,人们渐渐围拢过来了,开始挑选。

    谢小宝在家吃早饭听到这叫卖声十分耳熟,咦?哪里来这么熟悉的声音呀?他便问妻子说:“你听听,谁在叫卖?这声音很熟悉么。”

    谢大嫂侧耳细听,便惊喜地道:“听出来了,是熟人,熟人,我去看看是谁。”她把饭碗一放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三岔口街。挤进人群一看,惊喜地道:“竹林嫂,是你呀,是你呀。”久别重逢分外高兴。

    “是我,是我。你瞧我,只顾着摆摊抢早市,也没有来得及拜访你们,真是抱歉,请原谅。”竹林谦和地回答。

    “你看,你看,这有啥关系啥,你不是正忙着么。竹林嫂呀,多年不见,大家都老去了。还是六二年你来东夏买布见过面,时隔十五、六年没有见过了。”谢大嫂见竹林如此苍老憔悴,眼角爬满了皱纹,十分寒心。

    “是的哟,光阴如刀,雕刻着脸庞,瘦多了,已是老太婆了。”竹林把手在脸上摸了摸,觉得有些羞赧。

    “那是的哟,岁月无情,风刀霜剑呈相逼吗,我们也都是老太婆了。小孩一个个长大了吗,还叫我们不老?”

    光阴如箭,日月如梭。东夏一别二十年,加上这坎坷的生活,变化有多大呀?原来的街坊邻里,死的死了,老的老了,年轻人多数不认识了。多么熟悉的“之字形”街变得如此陌生,恍如隔世。

    东夏是王光勤和黄竹林十分向往的地方,经常为它而牵肠挂肚,留恋不舍。“走遍天下,离不开东夏”,今天真是时来运转,有机会旧地重游,甚是高兴。决心在这里重起炉灶--开店摆摊,让“孵鸡婆”在它的老窝里苏醒过来!

    谢大嫂和黄竹林久别重逢,特别亲热,问长问短,没完没了。

    “竹林嫂,光勤哥呢?还好吗?”

    “光勤去南京打工去了,老不服输,脾气倔犟着呢!”

    “他真是老当益壮!有志气,不肯闲居。那小涛、小俊呢?”

    “两个孩子都当了乡村小学教师。”

    “好好,都有出息了。那你为什么还要摆地摊啥?”

    竹林有些羞愧,嗫嚅着不好意思说:“弟妹,你有所不知,说来话长。我跟着那倔强脾气的光勤在白鹤塘一呆近二十年,累死累活只糊了一张嘴。美好的时光在那里被蹉跎了。现在改革开放,机会来了,不甘心一辈子钻在那山沟里,想回到东夏重操旧业。但是,说起来丢人,心比天高命如纸薄,至今成了窝囊废,两手空空。两个孩子自顾不暇,也没有钱。我们想在东夏重起炉灶开店,成了空话,一时凑不到本线。目前只能做点小本生意,先摆个地摊混混嘴了。”

    谢大嫂是个明白人,心地善良。听了竹林的一席话好不心酸,同情的泪水再也留不住了,滚滚往下掉。只见她手在胸脯“啪”的一拍,说:“嫂子,你别急,想开店的事我来帮你张罗,此事包在我身上。”

    黄竹林疑惑地道:“弟妹,你又不是救世主上帝?而家底也不厚,有什么办法扶危济困?”

    “我不是上帝,好去感动上帝。求神拜佛,要大家发发慈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呗。”

    不容分说,谢大嫂主意已决,转身而去。她如大敌当前,战场上接受战斗任务一样,斗志昂扬!立即走东家挨西家,把东夏“之字形”街从东头到西头的街坊邻里都动员起来,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一个个真真切切的心融合到一起,群策群力,鼎力相助。人人慷慨解囊:大嫂的陪嫁钱、大妈的私房钱、大爷的养老钱等都拿了出来,你二十,他三十,你一百,他二百,七拼八凑凑到一大笔钱。

    在大家的帮助下,谢大嫂又在闹市区租下两间门面房,请来工人装修一番,接着东奔西跑进货。只几天功夫货架上装得满满的,整整齐齐的。她,谢大嫂不露声色地忙碌着,瞒着黄竹林,要给竹林一个惊喜。

    那天大功告成,谢大嫂来找竹林,说:“准备差不多了,你去开业吧?”

    “弟妹,你神秘兮兮的,开业?开什么业呀?”黄竹林至今被蒙在鼓里,一点儿没有察觉。

    “你去了便知道了。”

    竹林听着还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只说:“好吧,我去看看什么稀奇古怪事。”她放下手中活计,收拾摊位,随着谢大嫂去了。

    黄竹林走到新店门口,看到很多邻里“八字”形排在店门外等待。见竹林来到一片掌声,齐喊:“老板来了,老板来了,欢迎!欢迎!”

    一阵一阵的掌声,竹林仍然莫名其妙。

    紧接着主持人夏主任说:“揭牌”!一条大红绸子拉下来,露出门头红彤彤的招牌“孵鸡婆百货商店”七个大字,下面一阵雷鸣般的掌声、鞭炮声和欢呼声融为一体,经久不息

    群众高呼:“孵鸡婆苏醒了,回来了,我们信得过的商店开业了!”。

    黄竹林恍然大悟,一阵惊讶、兴奋,激动得热泪盈眶。双手握着谢大嫂的手,说:“弟妹,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是你帮我开的店?”

    “是的哟,为了给你一个惊喜,事先没有告诉你。现在新店该交于你了。今天开业大吉,选择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好日子,望你重新抬头,再振当年雄风。愿你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谢大嫂如完成了一项重大战斗任务一样的开心。

    竹林激动得心蹦蹦地直跳,像要从胸部跳出来似的。说:“弟妹,平时看不出你有什么特殊本领,怎么做事一鸣惊人呢?在这很短的时间里,做得如此利索、漂亮,令人佩服。你这样帮我,我怎么报答你才好呢?”

    “不用谢我,要谢就谢这些街坊邻里吧,众人拾柴火焰高,是大伙帮忙完成的。”谢大嫂手指着在场的邻里们。

    竹林忙向大家道谢:“谢谢各位,谢谢你们的大力支持,你们一片真诚的心意,我没齿难忘。”

    大家齐声说:“不用谢,不用谢。好是好的自己,当初你在东夏时,待我们大家有多好呀,好人有好报。现在改革开放大家都过好了,那能苦你一人呢?”

    “谢谢......谢谢-----”黄竹林连连道谢。

    邻里纷纷前来祝贺,在一阵掌声和欢呼声,谢小宝把邻里赠送的贺联从二楼的窗口哗啦啦挂了下来,上面写着:

    心地善良朋友多迎来生意兴隆

    品德高尚路途宽喜得财源茂盛

    而街道夏主任也相继把街道的贺联放了下来,上面写着:继往开来为人民服务

    再创辉煌替社区争光

    还有很多朋友赠送的贺联也同时哗啦啦地挂下来,门前一片红彤彤的,黄竹林异常兴奋。

    谢大嫂在一片掌声中,说:“我们大家欢迎老板黄竹林讲几句话?”

    “好!”

    黄竹林含着激动的眼泪羞答答地说:“邻里们,大家好。谢谢你们的慷慨解囊,鼎力相助。给我如此大的帮助,我终生难忘;你们给了我一颗真诚而崇高的心,我永远记住。我一定不负众望,把店开好,为人民服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好好记住你们的援助,到时候加倍偿还,谢谢大家。”

    “好好,老板讲的真好!”又是一阵掌声

    这时谢小宝从二楼窗户里撒下一把把彩色纸屑,纸屑在空中飞舞,鞭炮劈里啪啦的响着;又甩出很多糖果,孩子们争着捡糖果,把开业庆典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然后谢大嫂挽着竹林的手臂双双步入店堂。哇!店堂里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鞋帽类、餐具类、日用品、电器类等等。大到电扇,小到汤勺子,样样俱全。品种之多不胜枚举,犹如一个小超市。各种商品有条有理,整整齐齐陈列着,令人目不暇接。

    黄竹林惊喜地问:“弟妹,这些都是你进的货?”

    “小菜一碟,我是手到轻拿。”

    “哟!原来你是一个商业行家?真小看你了!”

    看看这般情景竹林惊呆了,快乐和幸福又好像重新降临在她身上。她用手在自己脸上掐了一把,说:“哦,痛,今天的事是真的,不是做梦。弟妹,你这样帮我,如何是好呢?”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这叫亲帮亲,邻帮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呗!现在新店交给你了,你好好经营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全靠你自己了。祝你成功。”

    “谢谢,谢谢。你放心吧,我一定努力,不负众望!”再多的谢谢也不能表达竹林一颗感激的心。人在困境中有人拉一把,真是天大的恩惠。

    真是开业大吉,店堂里顾客盈门,应接不暇。竹林陶醉在幸福之中,她和邻里们分隔多年的心又重新融合在一起,“孵鸡婆”的苏醒她充满着期待和希望。

    当夜,黄竹林辗转反侧,没有睡意。不由得想起了生活在白鹤塘的日日夜夜:她和丈夫困于凤凰山下,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死死地翻作那块瘠薄的黄土地。与田野为伴,和山坡为友,跟杂草较劲,与害虫厮杀!历尽了人生的艰难和困苦,饱享了她与事业分离的滋味。常年为生活操心,为柴米油盐而犯愁,度日如年。一直待到两鬓染霜,才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这一个个春夏秋冬,一件件酸甜苦辣,在她的灵魂深处永远也无法忘记。她回想起掉在长江里的险情;仿佛看见了日本鬼子烧房子的场面;回忆起儿子被绑架的心境......过去的事情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荡,有些惊世骇俗,不堪回首。

    现在好了,年老逢盛世,白发遇恩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大好形势。在街坊邻里的帮助下,美好的夙愿已变成现实--重返商业。这是她新生活的开始,在这花甲之年重新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