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黄连果 > 第三十五章|鬼迷路

第三十五章|鬼迷路

    在王光勤的带领下,白鹤塘人凝心聚力,发展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主要基础产业茶叶、毛竹、苎麻等种植成功了。使这片黄土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增加了收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但是,后来因种种原因一直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不能再提高。人们生活仅仅是实现了温饱,距离小康还差得很远。

    王光勤再次陷入沉思:能不能有更好的方法,带领一方农民走上真正的富裕道路呢?

    1978年,国家开始了改革开放,人们喜逢盛世,如鱼得水,一个个下海捞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拿出本领外出闯荡。王光勤对黄竹林说:“白鹤塘人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是提高了,但,只能算是温饱,离富裕还差的很远。要想进一步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必须再找一条新的致富路。”

    “嘿,你现在是老头子一个,还有什么办法?杯水车薪能解决什么?真是异想天开!若能回东夏把我们自己的店开起来,能明哲保身就算烧高香了。”

    “不,大家富才算富。要想这穷山沟真正富裕起来,必须爬起来,走出家门去闯荡。改革开放给人们搭建了一个致富的平台,营造了一个新生活的环境。在这大好形势下,我必须趁有生之年再创一番大业,来回报乡亲们。”

    竹林说:“你拉倒吧!不自量力。你搞你的,我不管。我只想回东夏开店,还要把‘孵鸡婆’这个商号重新挂起来,再创当年辉煌。”

    “好,你回东夏开店,重整旗鼓!我去闯荡江湖,下海捞钱。”夫妻俩信心百倍,遐想联翩,迈游在美妙的梦想中。

    “店,是肯定要开的。不过这近二十年的山沟务农生活把我们搞穷了,现在手里分文无有。两个孩子是穷教师,还要供小孩读书,自顾不暇,不能去打扰他们的生活。看来开店的本钱只有靠自己想办法了。”他们虽然高兴,提到钱的事,两人却忧心忡忡。

    “钱是棘手事,到哪里弄呢?”竹林喃喃地念道。

    王光勤沉思着,流露出为难的神色。顷刻间计从心来,说:“你可以凑点小钱,进些零星商品,先在东下三岔口摆起地摊来。和从前一样以小百货生意开始,滚起雪团子。我下海捞钱向你投资,把雪团越滚越大。”

    “下海?你能下海捉鳖?”

    “不,这叫下海盗宝,古人云:‘愁海龙王没宝哩!’外面的世界很大,也很精彩。钱多路广,必须去挣。我还可以带领大家下海捞钱呢,闯荡一番!”

    “你能学孙悟空闯荡东海龙宫,向敖广求赐?哎呀,拉倒吧,你已是六旬老人,还能下海捞钱?吹牛皮吧!你真以为自己是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上天大闹天宫,下海闯荡龙宫?哪来有这个本领,余热光辉?老了!”

    “咦,不要小瞧我,我还有余勇可贾。听说瓦匠陈师傅他们要去南京搞建筑,我想带几个人跟他们一道去打工,充当农民工先躯者,或许能找到一条更宽的致富路。”

    “嗨,痴人说梦,你照照镜子,还以为自己是十七八,二十三?老了,不中用了。”

    岁月光阴是孩子们成长的阶梯,是年轻人的翅膀,而是老年人的枷锁,越老越无用。竹林担心丈夫渐入老境。

    “咦,余勇可贾,老当益壮,老年赛黄忠吗!我心中有数,身板子还硬朗呢,虽然年已花甲,打三五年工准没问题。现在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了改变家乡面貌,我必须去面对,去担当。”他边说边打起了健身拳,显示了矫健有力的身子骨和决心,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这主意好是好,就怕你吃不了这个苦。”黄竹林忧心忡忡。

    “没有问题.在创业的道路上,希望你不要成为我的绊脚石,要做我的支持者。。”

    “不会的,把你拴在家里有何用?甘蔗不会两头甜。你自己拿主意吧。去吧,眼下实在没有好的办法,唯有这办法能试试。”

    “那我走你不要哭喽?”

    “我不哭。”

    “你一人在家孤单吗?”

    “不孤单,我要去东夏摆地摊呢。”

    王光勤当晚去了陈师傅家,对他说:“陈师傅,听说你们去南京搞建筑,能不能带我去做勤杂工?”

    陈师傅听说王光勤愿意和他们同去南京,高兴极了。因为王光勤做事勤快、踏实、肯吃苦,而且遇事有主见,能献计献策。带他去是一个很好的助手和参谋。便说:“好好好,你和我们去再好不过了,遇上困难你还可以帮我们出出主意。不过对你来说这不大材小用了吗?”

    王光勤说:“不不不,什么大材小用?下海捞钱,能力无大小,只要有决心。陈师傅,你们决定去南京搞建筑完全是对的,眼下农村太苦了,一时没有瓦匠活干,挣不到钱,只有进城闯荡才能挣到钱。”

    “对,我们大伙想到一块去了。下海捞钱是穷人攒钱的唯一途径。”

    当然,这事看起来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山沟沟里的几个臭瓦匠,想进城建造高楼大厦?口气倒不小!在乡下旮旯里盖盖茅草房,刷刷土坯墙还差不多。城市里那高楼大厦是怎样建造的,对于土瓦匠来说,还是个猜不透的谜。

    有人说笑:“老陈呀,你们拉倒吧!别小蛇想吞大象,痴心妄想。‘乡下狮子乡下跳,跳到城里惹人笑。’你们若能盖高楼,那野山鸡早变成凤凰了。又不去惦量惦量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

    不管多少冷嘲热讽,这些癞蛤蟆还是想吃天鹅肉。四个师徒土瓦匠带着四个勤杂工稀里糊涂直奔南京去了。

    到了南京,犹如刘佬佬进了大观园,繁华的城市使他们心花怒放。不管怎样,既来之则安之。八个乡巴佬犹如八大神仙,在南京城里得意洋洋,傻乎乎地闲逛起来。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辆、比肩继踵的行人、五色缤纷的灯光,使他们眼花缭乱,开心极了。这些过惯了朴实艰苦生活的山地人同繁华都市生活的人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他们羡慕至极。

    逛了两天,口袋里的钱不允许再逛了。再找不到事做,那肚皮要闹事了!面临他们将是回不了家乡,见不到爹娘。几个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晕头转向,互相埋怨。

    在此穷途末路之时,王光勤苦心孤诣,想出一条妙计,说:“陈师傅,我来做广告。”

    “广告?找不到工作你告发谁呀?”陈师傅质疑地问。

    “广告,就是广而告之,把我们能做什么事告诉大家,需要我们干活的人前来请我们去。”

    “哦,有这样的好事?试试看灵不灵。或许有各路神仙引导救助,多方神灵开恩保佑。”大家抱着一线希望。

    王光勤立即找来硬盒子板和石灰块,在纸板上写道:“我们是瓦工,勤杂工。可以为施工队打工,也可以承建粉墙、修下水道等二手活。请需要的人前来洽谈。”

    写好了广告牌放在闹市路边,八个农民工犹如八大金刚排坐在街边,忧心忡忡地等待着。他们傻乎乎地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而愣神,犹如不开口的乞丐,带着那讨好的笑脸迎接着一张张陌生而冷漠的脸孔,不时招来冷眼和歧视。

    从日出等到日落,足足等了一整天,无人问津。八人的肚子已叽哩咕噜地叫了。等到西边的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奇迹终于出现了,来了一个像模像样的男人。他左看右看,看看纸板上的字样,又看看这“八大金刚”--一个个如黑铁塔一样的灰头土脸的汉子,便问:“你们能做建筑二手活?”

    八人几乎同声回答:“能、能。”

    “要多少钱一天?”

    谁都不敢开口先要工钱。哎呀,陈师傅担心雇主不要,而自己的肚子将被大闹天宫了。慌忙带着央求的口气说:“老板,先不提工价,您看我们能做多少事你就给多少钱,那怕只给口饭吃也行,我们决不争辩。”

    话讲到这个份上,来人冷笑了一下,也不好意思推辞了,便说:“那好吧,你们随我来。”

    广告一炮打响,八人犹如获得救命稻草,高兴地拍拍屁股上的灰尘,疾步跟着这活菩萨去了。

    原来那人是某施工队的二老板,负责招工的人。他把这八位乡巴佬领到工地食堂里,叫服务员用饭菜招待他们,然后再去洗澡,休息。

    第二天那人领着他们去做勤杂工,拌水泥沙浆、抬砖、送瓦、拎泥桶,或跟着工地泥水匠做下手,全凭派遣。

    嘿,在山沟沟里香饽饽的瓦匠,进了城就不吃香了。只能跟着别人屁股后面拎泥桶、递砖瓦,还嫌你笨手笨脚,时时招来白眼和斥骂。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能收收性子,埋着头去干。

    过了几天,二老板来问道:“你们中间有人能砌一般的围墙吗?”

    “能,能,砌什么墙都行。”老陈连忙回答。

    “那好,你们随我来。”

    来人把八个人全部带到一个新工地,交待任务:要求砌一个很长的暂用围墙。土瓦匠们看了一下,胸有成竹地答应了。

    几天的小工活没有白做,他们学会了拌三合土、拌水泥沙浆。从乡下拌砻糠泥浆到城里来拌水泥沙浆也是一种进步,刚好派上用场了。

    几天后围墙砌完了,二老板来一看,他大吃一惊,心想:“这乡巴佬砌的墙如此之好!我真小看他们了。”

    围墙砌得结实,笔直一条线;水泥粉刷均匀、平整,完全符合标准。看来“土瓦匠”并不比“洋瓦匠”差多少。二老板放心了,从此把他们编入正规施工队,充当正式工使用。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练,学习,“土瓦匠”慢慢地变成了“洋瓦匠”;几个勤杂工也变成了焊接工、钢筋工、模型工等,都成为有一技之长的高层建筑工人。

    就这样,八位乡巴佬进城打拼、闯荡,找到了一条路子,成了白鹤塘农民工打工的先锋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