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历史及民间传说品评 > 第三十九篇,诸葛亮为什么执意北伐?

第三十九篇,诸葛亮为什么执意北伐?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经过多年的战争,军阀之间相互吞并,最后变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在三个政权当中,国力最强盛自然要数曹魏,不管是经济还是人力方面都远在其他两国之上。其次是东吴,经过孙氏父子多年的经营,东吴逐渐强大,人力,经济,军力也在蜀汉之上。而当时最弱小的要数蜀汉阵营,刘备耗尽半生还没有立锥之地,直到后来赤壁大战后趁机占据了荆州四郡,才算真正站住了脚跟,可当时的荆州处于三方势力的包围当中,北有曹操,东有孙权,汉中有益州刘璋。

    三方势力当时都远在刘备之上,身处荆州的刘备自然知道自己当下的形势,若不想办法摆脱困境,自己迟早要被这三方势力所吞并。于是刘备先向孙权借取了荆北南郡,然后趁着刘璋与西川张鲁之间的矛盾,率兵前去增援,并趁机吞并了刘璋占据了益州,刘备这才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也有了可以其他两家抗衡的实力。

    不过刘备称帝后不久,手下的两位上将先后被杀,又失去了荆州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这对于刚刚强大起来的刘备来说,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关羽死后,刘备为了报仇,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说,决意东征,孙刘联盟彻底决裂,这一打就是半年多,由于刘备的战线拉的太长被陆逊一场大火烧了四十多处营寨,使得蜀汉人才凋零。

    东征大败而归的刘备不久病逝,而这一场战争也使得蜀汉国力大减,刘禅继位后,国事基本都交给了诸葛亮,于是诸葛亮和东吴和好,再次达成了孙刘联盟共同抗击曹魏,蜀汉也开始休养生息。

    到了公元228年,诸葛亮突然提出要北伐曹魏,这在当时蜀汉内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觉得现在国力还很衰弱,应该把重心放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上面,而战争只会劳民伤财,不利于经济发展。但诸葛亮不管这些,而且当时诸葛亮贵为丞相,国家大小事务都是他说了算,于是诸葛亮力排众议,毅然发起了北伐。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自公元228年至234年之间,一共发起了五次北伐,不仅消耗了大量国力,而且北伐收效甚微。其实以当时的形势来看,蜀汉想要打败强大的曹魏根本就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诸葛亮深谋远虑,足智多谋,这一点他不可能不知道,既然是这样,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执意北伐呢?

    首先肯定是为了要完成先帝的遗愿,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刘备一直以振兴汉室江山为己任,不管他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但一直都把这兴复大汉的话挂在嘴边,所以诸葛亮决意北伐,首先就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完成刘备光复汉室的夙愿。这点从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可以看出,原文如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而且诸葛亮认为,如果自己有生之年不能平定中原,等到他死了之后就更加没有希望了,看来诸葛亮对自己还是挺自信的。况且北伐虽然收效甚微,但是却能够锻炼出一支强悍的军队,保障边境安稳。

    除了外部的压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蜀汉内部当时派系林立,矛盾尖锐。主要分为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以李严为首的东州派(刘璋旧部)和以谯周为首的益州派(蜀地本土势力)。加上荆州失守,刘备兵败后,荆州派大多是刘备之前的旧臣,其中关羽、张飞、张良等元老级人物相继逝世,已经无力压制强大的蜀地集团,而且三方势力政见不同,利益分歧很大,长此以往,三方矛盾势必加剧,刘备也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临死前才把刘禅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为的是可以相互监督,还可以拉拢东州派,况且李严忠于刘备,不会和刘备定下的国策有冲突,这样三方势力就可以相互制衡。

    而且诸葛亮发动北伐,可以把国内的矛盾转移到对曹魏的外部矛盾上面。如果一旦打下了雍州、凉州,蜀汉就有了问鼎中原的机会,这必然可以减少内部的纷争。

    所以诸葛亮北伐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却是无奈之下的最好选择,即使没有平定中原,却稳固了蜀汉政权。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