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历史及民间传说品评 > 第一零七篇,曹操为什么一定杀掉孔融?

第一零七篇,曹操为什么一定杀掉孔融?

    今天来说一下孔融,他可以说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位历史人物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是太山都尉孔宙的儿子,少有异才,聪明好学,和当时的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又是“建安七子”之一。汉献帝时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孔融在北海时治理一方,爱戴百姓,有一定政绩,被称之为“孔北海”。

    我最早知道孔融这个人还是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叫做“孔融让梨”的课文,我的语文老师在讲这篇课文的那真的是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并告诉我们要像孔融一样懂得谦让他人。不过我这个人记性不好,而且我对老师有些偏见,这个在我前面的一些文章中曾多次提到过,因为记性不好,所以忘记是哪一年级的课文了。后来看了一遍《三字经》,里面又有“融四岁,能让梨”这么一句,好像整部《三字经》我也就记住了前面开头几句和这句而已,有时候也是真想不通我读的书都藏在脑子哪个角落里了。

    而历史上的孔融,给我的印象就是为人刚直,敢于指出他人的错误,即使是手握大权的重臣有错误他也敢直言进谏,说白了就是一个不太懂得变通的正直之人。所以孔融最后被曹操给杀了,也是令人唏嘘不已,那么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杀掉孔融呢?

    首先要说的是孔融这个人在东汉末年的名望很高,这可能还是和他的家世有些关系,毕竟是孔子的后代,孔子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哲学家,被后人称之为“孔圣人”,而且其祖祖辈辈都有盛名。加上孔融这个喜欢结交天下名士,又有一定的政绩,少年时曾受到过名士李赝的赞许,又是著名的孝子,而汉朝又是最尊崇孝道的朝代,所以他得以成名也就不奇怪了。

    而值得一提的是,孔融曾因为收留了一个叫张俭的人导致了他的母亲、哥哥以及他本人入狱,后来虽然孔融得到了赦免,但他的哥哥却因此获罪。孔融还曾提出过著名的“父母无恩论”,这在当时的社会中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曹操给他定的罪名中就有一条是不孝。其实我个人觉得孔融虽然提出了“父母无恩论”这样的理论,也不能说明他就是一个不孝之人。孔融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孔融非常伤心,多次哭倒在地,需要人搀扶着才能站立。而且他是孔子的后人,而孔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孝道。其实我觉得曹操之所以一定要杀掉孔融,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立威

    曹操平定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回到邺城,回来之后曹操在准备征讨东吴的同时,对当时汉朝体制也进行了改革,罢免了三公制,设置了丞相、御史大夫的职务,并让自己担任了丞相一职,这就是意味着曹操要总揽朝政,彻底把汉献帝变成傀儡皇帝了。这样的改革肯定会威胁到其他大臣的利益,为了让那些反对的人闭嘴,曹操急需要找一个人来杀鸡儆猴,这个倒霉蛋就是孔融,那么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孔融呢?

    主要原因还是孔融有名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名望的人往往最受人尊重,孔融当时名重天下,可能曹操觉得杀他是最能够起到威慑人心的作用的吧!

    第二,报复

    孔融这个人曾多次顶撞曹操,这让一向骄傲的曹操很不开心,也触犯了曹操的底线。比如曹操攻破邺城后,大量屠杀邺城百姓,袁绍家的妇女多被掳掠,曹丕又纳了袁绍的儿子袁熙的老婆甄氏。孔融得知后就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

    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曹操看完不知道什么意思啊,你这整得这么高深,谁看得懂呢?后来见到孔融,就问他这句话出自哪个典故,孔融说道:“把现在这件事情做个比较,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曹操听后很生气,但还是忍了,就当他是在跟自己开玩笑,并没有因此把孔融怎么样,孔融却不知好歹。曹操北征乌桓时,孔融又讥笑曹操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意思就是说你曹操跑那么远干什么呢?倒不如把胡人不进攻箭镞,苏武丢失牛羊的事情一起结算了吧!

    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因为当时战乱饥荒,导致民生疾苦,曹操就上表请求禁酒,可是孔融喜欢喝酒啊,就写信给曹操说了很多喝酒的好处,建议曹操不要禁酒,一次不行就两次,因为禁酒的事情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且言辞傲慢无礼,因此触怒了曹操。

    第三,忌惮孔融的声望

    前面也说了,孔融在当时的名望很高,海内知名,有极大的号召力。和曹操同朝为官一段时间,孔融也看出了曹操奸雄诡诈的一面,就越发的不能忍受了,所以说话偏激,经常侮谩曹操。孔融还曾上奏认为应当遵从古训,千里之内不得分封诸侯,曹操觉得孔融谈论越来越广,心里也越来越害怕这个人,也因此起了杀心。

    而这么一位有名望的人也不是说杀就杀的,曹操又自称要广招天下贤士,贸然杀害当代名士对自己肯定会有影响,这一点曹操自然知道,为了能合理的杀掉孔融,曹操也是费了一些心思。当时有个叫郗虑的人一直看不惯孔融,就趁机诬陷孔融,曹操呢,本来就想杀掉孔融,于是指使手下路粹告孔融的状,说他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在这些罪名中还有一项就是不孝。

    接到状子后曹操根本就没有审查,也没必要审查,直接下令把孔融给杀了,并诛连全家。

    这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孔融这个人本性宽容,心无猜忌,重视人才,愿意提拔年轻有才华的人,这些都是孔融的发光点,但也因此给自己招了祸端。这个祸就是给曹操推荐了祢衡这个狂士,这个家伙年纪轻轻且心高气傲至极,当世的名士似乎他都看不上眼,就连曹操视之为“吾之子房”的荀彧他都不放在眼里,足以说明祢衡的狂妄。就是这么一个人,孔融却很欣赏他的才华,话说你喜欢他就自己留着呗,孔融偏偏把他推荐给了曹操,结果祢衡就闹了一出“击鼓骂曹”这么一个历史事件。

    曹操那个气啊,心说怎么,我曹老板不要面子的吗?

    这就是那个我上小学时老师让我们视为榜样的孔融。那么孔融死得冤枉吗?冤枉!但是他死得不亏,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孔融这种性格的人被淘汰也是必然的结果。孔融也因此被很多人视为嘲笑的对象,认为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任北海相时的败绩

    孔融担任北海相的背景是董卓出于忌惮他的声望,故意把他调去北海这个当时黄巾军猖獗的地方(黄巾之乱以冀州、兖州、青州最盛,势力最大,北海首当其中)。史书中记载孔融在北海时有三场战役,首先是和冀州黄巾军黄饶交战,孔融兵败。第二次是黄巾军管亥围攻,孔融坚守城池派太史慈请来了当时的平原相刘备击败管亥。第三次败给了袁谭,并且抛妻弃子逃跑了。这也说明了孔融的军事才能确实很一般,不过败给当时势力强大的袁绍也并不意外。

    二,失败的道德楷模

    因“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也因此被冠上了“道德楷模”的标签,或许这也是很多人反感孔融的原因吧。并且,看孔融后来的所作所为,与其说他是道德先生,倒不如说他是魏晋之风的先驱者。魏晋时期的文人呼吁解放人性,崇尚至性至情。而且《孔融家语》中说孔融让梨时并不是称他兄友弟恭,而是说他“幼有自然之性”,这和宋儒中对他评价是不同的。后来又和祢衡谈论,说出了骇人听闻的“父母无恩论”,这在当时那个尊崇孝道的时代是很容易被人非议的。

    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这也是曹操杀他的一个理由。其他的不想说了,不然就和前面的内容重复了。那么孔融为什么会落得如此悲惨收场呢?其实说到底还是生错了时代,如果孔融能够生在一个盛世明君的年代,以他的才华虽然不见得能够有多大的成就,但至少也应该可以得以善终吧!可是他生在了乱世,且志大才疏,空有一腔热血想要匡扶汉室,却没有那个实力。

    而且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曹操当时可是汉朝最高的权利中心,你孔融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扒拉他,这不是找死吗?而且曹操既不是君子也不是明君,他是当世枭雄啊!是一个并不太讲原则的人。

    其实如果放在以前,曹操对孔融或许还会再忍耐一些,因为那时候的曹操非常缺乏人才,并不会贸然杀害名士而阻碍自己招贤纳士,这也是曹操北伐前一直容忍孔融嘲讽的原因。可是曹操在经过了杀吕布,灭袁绍,征乌桓之后,这时的曹操实力已经足够强大,文臣有贾翊、荀彧、荀攸、程昱四大顶级谋士,武将更是数不胜数。

    现在的曹操真的还会在乎一个孔融吗?或者说孔融对曹操还有什么价值吗?要说杀了孔融对曹操一点影响没有也不对,不过这点影响似乎已经不足以影响大局了。说白了,这时候的孔融对曹操来说真的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加上孔融多次对曹操无礼,言语上冲撞曹操,不杀他真说不过去。至于这其中的道理嘛,可能还是孔融的格局不够吧!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