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历史及民间传说品评 > 第一零九篇,占据一切优势的袁绍是如何把一副好牌打烂的?

第一零九篇,占据一切优势的袁绍是如何把一副好牌打烂的?

    今天咱们来聊一聊袁绍这个人,他可是东汉末年乱世中一位了不得的大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咱们看一下袁绍的家世,话说老袁家在东汉后期可是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四世之中五人位列三公,被称作“四世三公”,就是说他家四辈人里有五个人的官位做到了司空、司徒、太尉这样的大官,被称为“汝南袁氏”,在当时威望极高,袁绍自然也成了当时著名的世家公子哥。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拥有如此雄厚的资本和家世,袁绍就是个傻子别人也不敢瞧不起啊!而且袁绍和曹操、许攸等人小时候还是好朋友,用现在话说就是发小啊!

    \ufffc

    再来看看袁绍是怎样的一个人

    首先来说袁绍肯定不能是个傻子,而且据记载袁绍的长相非常英俊且气度不凡,虽然是庶出(不是正妻所生),但袁绍深得父亲袁逢和叔父袁隗的喜爱。在汉朝时期如果没有家世背景想要当官真挺难的,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袁绍也是凭借世资,年少为郎。二十岁就做了濮阳县长,不久因母亲去世服丧,又补服父丧三年,前后共六年,服丧期满后袁绍并没有继续为官,而是拒绝了朝廷的辟召隐居在了洛阳。

    袁绍之所以隐居是因为他觉得当时的汉朝统治日趋黑暗,宦官专政,为了权利,宦官不断地迫害士大夫和太学生,这些人被称作“党人”。袁绍正是看到了朝廷的黑暗才决定隐居的,不过他在隐居的这段时间也不是什么都没做。虽然表面上袁绍自称是隐居,不妄通宾客,但实际上他暗中却结交党人和天下侠义之士,而且结交的还都是当时的名人名士,如张邈、何颙、许攸等人。张邈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党人,又是汉末“八厨”之一,何颙也是党人,并且与党人的领袖陈藩、李赝关系密切,话说这些人在当时可都是享有盛名的名士啊,而且在当时没点名气的人还真见不到袁绍。

    在党锢之祸中,这些人常常私入洛阳和袁绍商议对策,并帮助党人躲灾避祸,而在这些人里面,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就是曹操,他同样参与到来这场斗争之中,并团结起来反对宦官乱政。袁绍的所作所为也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赵忠甚至愤然地警告过袁绍。后来袁绍的叔父袁隗也因此事狠狠的责备过袁绍,但袁绍不为所动。

    可见这时候的袁绍虽然没有入朝为官,但一心想着为朝廷出力,想要为匡扶汉室出自己的一份力。可能这样说会有人反对,不过这也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而且袁绍虽然手中暂时没有权利,但并不代表着他不渴望权利,只是在等个机会罢了。

    袁绍崛起之路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袁绍等到了机会,这一年,史上著名的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朝廷迫于压力,不得已取消了党禁,赦免了天下党人。袁绍这才接受了大将军何进的辟召,何进这个人是汉灵帝皇后同父异母的哥哥,国舅爷啊,身份显贵,统领着左右禁军,可就是这么NB的一个人物却要听从宦官蹇硕的指挥,换作是谁心里能不憋屈呢?

    何进心里自然很憋屈,这一点袁绍很清楚,他同样看不惯宦官专政,就想借助何进的力量诛杀宦官。何进也知道袁绍家的背景强大,就想拉拢他。就这样,二人的关系也变得很密切了。期间袁绍多次劝说何进诛杀宦官,但何进始终犹豫不决。而另一边,以蹇硕为首的宦官们也一直在谋划着如何除掉何进,双方明争暗斗,当时谁也奈何不了谁。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蹇硕迫于压力立了刘辩为帝,何皇后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太傅袁隗和大将军何进共同辅政,这也算是外戚与官僚和宦官斗争中的一场胜利。这时候袁绍又通过何进的门客张津劝说他趁机铲除宦官,何进也听进去了,并提拔了二十多人,这些人也都成了何进的心腹。

    这件事情也让蹇硕感到了不安,就想要谋杀何进,但被人告发了,何进很生气,派人捕杀了蹇硕,此举也引起了宦官们的不满。何进害怕发生意外,就托病没有参与汉灵帝的丧事。此时袁绍又冒出来说要铲草除根以绝后患,并引用了古时窦武的事迹来劝谏何进,这次何进听是听进去了,却把这件事情向何太后说了,何太后没有同意,何进也就没说什么。由此可见何进是一个优柔寡断,没有主见且胆小怕事的人,这倒是和《水浒传》里的林冲性格很像,就是那种不把他逼到绝路上他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的一个人。

    袁绍见何进一直犹豫不决,就再一次劝谏他,让他召集四方豪杰猛将,让他们领兵开往京城,对何太后来个兵谏。何进又听从了袁绍的建议,但他召的这个人可是太可怕了,他就是三国报幕员之一的董卓,为什么说他是三国的报幕员呢?因为没有他东汉末年真不一定会有那么乱。

    可是还没等聚集足够的力量呢,何进就被宦官给杀死在了嘉德殿前。何进被杀的消息传出后,他的部下立刻领兵攻入皇宫,袁术杀进攻城焚烧青琐门,张让等宦官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出逃。袁绍和叔父袁隗假称奉召诛杀宦官,一时之间皇宫内喊杀四起,没有及时逃出皇宫的宦官几乎全部被袁绍所杀,甚至有些没长胡子的人也被当做是宦官给杀了。

    为什么我要着重的来讲这么一段故事呢?其主要原因是袁绍后来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和他大肆诛杀宦官是有一定关系的,很多人后来之所以选择投靠袁绍,也是看重了这一点。

    后来董卓专权,袁绍因不满董卓的所作所为愤然离开了京城。要说董卓的运气也是真好,率军赶往洛阳的路上,在洛阳西郊让他撞上了被张让等人挟持的少帝和陈留王刘协,白白的捡了个大便宜。可是要说这个董卓是真专横啊,刚到洛阳就提出要把少帝给废了,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袁绍当然不同意了,开玩笑,难道你董卓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了吗?二人因此就产生了矛盾,袁绍更是横刀向董卓拱手而去。

    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

    得罪了董卓,袁绍自然不敢在洛阳继续待下去了,于是把朝廷赐给他的符节什么的全部挂在东门,逃亡去了冀州。董卓得知袁绍出逃也立即下了通缉令要捉拿袁绍,这时就有人认为袁绍家四世三公,广施恩德,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一旦把袁绍逼急了,他很可能召集天下豪杰,连同各地群雄一起造反,到时候整个关东联合起来恐怕董卓无法控制局面。于是他们劝说董卓赦免了袁绍,并封他为渤海太守,赐爵邟乡侯。

    中评六年(公元189年)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董卓立了汉献帝后那就更加肆无忌惮了,朝中大小事务全由他来决断,还给自己封了个相国,又自称“贵无上”,完全就不把皇帝放在眼里,那家伙把小皇帝给盘的,都快包浆了。

    董卓残忍暴虐,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殷积。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

    董卓的种种暴行引起了官僚士大夫的不满,甚至连他分封的关东各地牧守也开始反对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掀起了讨伐董卓的热潮。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关东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并推举袁绍为盟主。话说当时各路诸侯哪个没有几万兵马呢,为什么偏偏推举袁绍来做联军的盟主呢?主要还是因为袁绍的家世显贵,可见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出身是多么重要了,就拿刘备来说,仅仅靠着一个“皇叔”的称号,那号召力,很快就从一个“穷屌丝”摇身一变成为了百姓爱戴的仁义之君了。其实袁绍能够当上盟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诛灭了宦官,并且敢于公然反对董卓的行为。

    讨董联军号称十八镇诸侯,声势浩大,着实吓了董卓一哆嗦,为了报复,董卓先派人把袁绍的叔父袁隗以及留在京城的袁氏宗族给杀光了,接着又派人前往各路诸侯那里劝解他们罢兵,结果派出去的人全都被杀了,只有韩融因德高望没有被杀。这时候四方豪杰大都前来依附袁绍,又因袁绍宗族的遭遇,大家都想着为他报仇,因此各地揭竿而起的军队都打着袁绍旗号讨伐董卓,袁绍也因此真正崛起。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就是一个笑话,诸侯们各怀鬼胎,互相猜忌,相互攻伐抢夺地盘,搅得天下大乱,可就是没人愿意去和董卓的军队交锋,因此,一场声势浩大的讨伐行动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讨伐董卓的事情是结束了,但各路诸侯之间相互吞并的斗争并没有结束。此时的董卓已经不满足于一个小小的渤海郡了,他想要扩充自己的地盘,于是他盯上了冀州,便和公孙瓒联手逼迫韩馥让出了冀州。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袁绍四处攻伐,不但统一了河北,还同时拥有了四州之地(青州、冀州、幽州、并州),拥有士卒几十万,俨然成为了东汉末年实力最强大的诸侯,手下更是能人辈出,聚集了一大批的文臣武将。可是三国报幕员之一,实力强大的袁绍最后怎么就被曹操官渡之战给打了个惨败,又是怎么把一手好牌硬生生的给打了个稀烂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兄弟不和

    大家都知道袁绍还有一个弟弟叫袁术,讨伐董卓时袁术也是十八路诸侯之一。袁绍虽然是长子,但因为是庶出,就是不是正妻所生。关于袁绍的身世在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中也有两种说法,其一,说袁绍袁绍根本不是过继给叔父袁成的,而是本来就是袁成的亲生儿子。

    裴松之案:《魏书》云‘绍,逢之庶子,出后伯父成’。如此记所言,则似实成所生。夫人追服所生,礼无其文,况于所后而可以行之!二书未详孰是。”

    不过这其中有个疑点,既然是袁成的亲生儿子,为什么又有“逢之庶子”这么一句呢?

    其二,据《三国志·袁术传》中记载:“袁术,字公路,绍从弟也,同父而异母。”

    这样看来袁绍确实是袁逢所生,和袁术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综合上面所说的“出后伯父成”一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袁绍可能是其父亲袁逢和袁成家里的某位女子“野合”所生,或者说袁绍是袁逢的私生子。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袁术一直看不起这个哥哥,二人之间的矛盾激化,甚至大打出手。比如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兄弟二人就展开了一场真刀真枪的斗争,这一战袁术还拉来了公孙瓒和陶谦为自己助拳,但是被袁绍和曹操联手给胖揍了一顿。

    而且老袁家兄弟不和还传辈儿,袁绍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袁谭、袁熙、袁尚,其中小儿子是袁绍的后期刘氏所生,袁绍宠爱刘氏,对小儿子袁尚非常偏爱,就打算立他为嗣,这也为袁氏最终覆灭埋下了祸根。

    错失良机

    其实袁绍当时有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一步登天,但被袁绍给错过了。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杨奉趁着李傕、郭汜内斗的时机率领众人护卫汉献帝逃出长安往洛阳进发,这时郭图就劝说袁绍,让他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袁绍没有听从。

    初,天子之立非绍意,及在河东,绍遣颍川郭图使焉。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

    另一种记载则是沮授提出的让袁绍迎天子至邺城,以此假天子昭号令天下,但遭到了郭图和淳于琼的反对,他们认为如今汉室衰微,难以振兴,况当前英雄各据州郡,士卒动以万计,正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这时候把天子迎接过来,什么事情都要听他的,还要看他脸色,有事情还要先上表请示他,服从就没了权利,不服从就是抗旨,这不是太麻烦了吗?

    后来沮授又再次劝谏,但袁绍根本就不听,结果让曹操捡了个大便宜。后来曹操假天子昭号令天下群雄,好不威风,袁绍也因此后悔莫及。后来田丰又劝说袁绍趁机夺取许都以奉迎天子,袁绍还是不听。

    后来田丰还曾建议袁绍趁曹操攻打刘备时率兵偷袭曹操后方,袁绍却说自己的儿子病了,晚上闹觉离不开他,就没有同意,田丰听后也是摇头叹息道:“千载难逢的机会,你却因为一个孩子而错过了,真是太可惜了!”袁绍也因此疏远了田丰。

    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

    错信一人

    其实上面两点并不足以使袁绍迅速垮台,开玩笑,毕竟袁绍也是坐拥四州之地,手下士卒几十万的大军阀,哪能这么容易就垮掉呢!那么袁绍垮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要说袁绍之所以一步步的走向深渊,四个二带俩王一把梭哈,就不得不提一个人,正是因为此人的一个个“锦囊妙计”,才导致了袁绍父子三人最终惨死收场,这个人就是三国“第一谋士(郑重声明:这是个反义词)”郭图。为什么说是郭图坑了袁绍一家呢?

    如果有人问我三国时期的第一谋士是谁,我还真不敢妄下定论,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排名。但要说谁是三国时期最坑的谋士,我可以很自信的说,就是郭图,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跟着谁,谁就垮,几乎没有例外,袁绍就是因为信了他的鬼话才最终走向覆灭的。

    郭图最早是冀州牧韩馥的谋士,袁绍征讨韩馥时,郭图和辛评、辛评、荀谌、高干、张导等人劝说韩馥把冀州让给了袁绍,这些人也顺其自然的成了袁绍的手下。从此郭图是一路坑到底,直到把袁绍父子全部坑死为止。

    如同上面所说,《三国志》中郭图曾劝说袁绍奉迎天子,袁绍不同意,但也有记载说是沮授提出的这个建议,因郭图等人反对才没能实现,咱们姑且以《三国志》的记载为准。可是接下来郭图的表现真的是有待商榷了。

    官渡之战前,袁绍军内部产生了分歧,郭图、审配极力主张速战速决。沮授等人则认为曹操原来,必定粮草不继难以持久,而自己这边兵多粮足,就建议袁绍以逸待劳,打持久战拖垮曹操。也正是因为兵多粮足,所以沮授的话袁绍根本就听不进去,他对沮授说道:“老子兵多粮足,他曹操才几万人,老子有几十万大军,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把曹操那丫的淹死,你居然让我打持久战,这不是看不起我嘛!”

    因此,袁绍就没有听从沮授的建议,决定和曹操来场大决战。郭图也趁机说了不少沮授的坏话,并奉劝袁绍不能给沮授太大的权利,不然将来会不好控制。于是袁绍把沮授手里的军队分成了三部分,其中的两部分交给了郭图和淳于琼。

    后来袁绍虽然兴兵攻打许都,但已经失去了最佳战机,这时田丰再次建议袁绍打持久战,并建议他联络各地豪杰,选拔精锐士卒作为奇兵袭扰河南各地,让曹操首尾不能相顾。可是袁绍这个人就是死心眼,认准了的事情那是雷打不动,再次否定了田丰的建议。田丰有些不死心,极力劝谏袁绍,也因此得罪了袁绍,他认为田丰的行为败坏军心,就把田丰给关起来了。

    这可把田丰给气坏了,心想你不听我的建议就算了呗,干嘛要把我关起来呢?这也太不讲武德了。后来袁绍兵败而回,认为自己没有听从田丰的意见导致了失败,怕被笑话,就把田丰给杀了。

    二月,袁绍发布讨伐曹操的檄文:“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挠折栋梁,孤弱汉室,除忠害良,专为枭雄”。

    紧接着派遣颜良围困白马,结果颜良被关羽给斩了,曹操迁徒百姓撤向官渡。袁绍仗着人多势众,依然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准备渡河攻打曹操,沮授再次站出来劝谏,袁绍还是不听。沮授很失望,就装病不想随军渡河,袁绍不同意,硬逼着他渡河。

    在官渡对峙期间,因为许攸的亲戚犯了罪,留守的审配就把人给抓起来了,许攸害怕遭到诛连就去投靠了曹操,并献计使曹操偷袭了袁绍的粮草乌巢。而在此期间,郭图则建议袁绍趁机偷袭曹操的大本营,于是袁绍派遣高览、张颌率领重兵偷袭曹操大营,但没有打下来。这时乌巢大败的消息传来,郭图又向袁绍说这一战之所以失败,完全是因为高览、张颌二人没有出力的缘故,因此迫使高览、张颌率众投降了曹操。

    就这样,在郭图的“锦囊妙计”之下,官渡之战袁绍大败而回,损失了七八万士卒,元气大伤。

    回到冀州后,袁绍虽然迅速平定了叛乱,但最终旧病复发,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忧愤而死。后来郭图等人又尊立了袁绍的幼子袁尚导致兄弟反目,最终袁绍的三个儿子相继惨死,郭图也被处死。

    在这里要提一下,袁绍的死当时也引起了轰动,冀州百姓得知后更是人人痛心不已,为其哭泣的不计其数,可见袁绍在百姓心中还算是一位宽厚爱民的明君。

    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

    总结

    郭图等人固然是导致袁绍失败的原因,但袁绍之所以失败,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袁绍刚愎自用,疑心太重,且自作聪明听不进逆耳忠言,这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虽然沮授和田丰并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但如果袁绍一直听从二人的建议,以他当时的实力,我认为曹操真不一定干得过他。那样的话历史必然会被改写,袁绍也不至于落得个“三国报幕员”之一美誉了。

    但历史没有如果,只有成败,袁绍的失败已成定局,无法改变,但从他的失败,我似乎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做人千万不能自作聪明,更不能听信他人谗言而蒙蔽自己的双眼,有些时候自己的一时糊涂就可能毁掉一生努力换来的成果。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