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历史及民间传说品评 > 第一百一十一篇,谁才是三国第一谋士?

第一百一十一篇,谁才是三国第一谋士?

    最近看到很多的文章都在给三国众多谋士排名次、分等级,而排在第一位的无非就是那么几个人:贾诩、诸葛亮、荀攸、荀彧、法正、程昱、郭嘉、徐庶,甚至还有的人把早夭的郭嘉放在了第一位,理由也很简单,就是那句著名的“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鬼话。我都想不通说这句话的人当时是怎么想的,我觉得其依据或许就是因为郭嘉病逝的那一年恰巧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了吧!

    而郭嘉这个人呢,确实很有谋略,帮助早期的曹操出谋划策,开疆拓土,确实立下了不少功劳,又恰巧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因病去世了。因此给后人留下了很多遐想空间,认为郭嘉不死,肯定能够辅佐曹操一统天下,自然也就有人认为郭嘉如果不死,他诸葛亮根本就不敢出山。有这种想法的人或许只是为了弥补心中的一些遗憾吧,因为纵观古今历史,很多英年早逝的名人,都会被后人各种吹捧,认为某人不死,将会怎样怎样,这其实并不奇怪。

    而且郭嘉并不是每一个计策都那么完美,就拿白狼山一战来说,就因为郭嘉忽略了当地恶劣的天气,结果导致曹操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若不是张辽等人奋勇向前,拼死搏杀,恐怕曹操早就被踏顿给包了饺子了。就凭这一点,他郭嘉也不可能成为三国第一谋士,顶多能列入一流谋士之列。

    而像诸葛亮、荀彧、法正等人,虽然都是顶级谋士,但也还没到算无遗策的境界,也就是说他们都有失误的时候。可能说到这里有人会感到疑惑,为什么这些谋士都是曹魏和蜀汉阵营的呢?为什么就没有东吴的呢?额...东吴还真没有纯粹的谋士,就拿东吴最著名的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来说,个个都是文能治国安邦,武能决胜千里的全才,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光芒太盛把其他人的光彩都给掩盖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三国乱世几十年,确实诞生了许许多多著名人物,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前赴后继,才为现在的我们呈现了一段精彩缤纷、场面宏大的历史盛宴。那么在这众多的谋士当中,谁才能称得上是三国真正的第一谋士呢?我认为以下两位最有资格:

    贾诩

    首先来说第一个,这个人就是贾诩,说起这个人可能会有很多人不认同,认为此人过于毒辣。确实,贾诩所出的每一个计谋可以说都非常得阴狠毒辣,这也使得他被人们冠上了“三国第一毒士”的称号。但历史本就残酷且没有规则可言,胜者为王乃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要能够击倒对手,用什么手段真的重要吗?而且“三国第一毒士”的称号也只是近年来被一些小清新们过分渲染后所赋予的称号,各史料记载中并没有这个称号,而在《新年唐会要》中,贾诩也是被称之为君子的。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遭诛,董卓的女婿牛辅也已经死了,王允借机清算董卓余党。当时的李傕、郭汜等人心怀不安,就打算把军队就地解散各自逃亡,这时贾诩对他们说道:“听说朝廷正在商议着想要把凉州人赶尽杀绝,而你们却在这时候要把部队解散独自逃亡,这样做的话只需要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你们解决掉。倒不如率领军队一路向西,沿途收敛士兵,进攻长安城,如果成功了,可以假天子昭以令天下,若是失败了,到时候再逃跑也不迟。”

    卓败,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

    此计被众人采纳,对外声称王允打算洗荡凉州,并联络凉州将领,率军日夜兼程奔袭长安,待到长安城外时,已经聚集了十万之众。后来凉州兵攻入长安,赶走了吕布,随即纵兵掳掠长安百姓,使得吏民死者万余人,路边都堆满了尸体,守城的将官也多被杀害。李傕等人又威逼汉献帝和司徒王允为他们加官进爵,于是李傕被封为扬武将军、郭汜被封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紧接着李傕又杀了司隶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时间,长安城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朝野大乱。

    或许贾诩“毒士”的称号就是因为这件事情而来的吧,但这真的是贾诩的本意吗?若李傕等人是曹操那样的人,他们或许真的能够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称霸天下的目的,但可惜的是他们不是曹操,也没有称霸天下的雄心,而且作恶多端。所以李傕等人占据长安后就原形毕露了,开始四处烧杀抢掠。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曹操其实有时候也是够残暴的,比如攻打徐州时,沿路就屠城数座,但曹操眼光长远,绝不是李傕等人所能相比的。

    贾诩给李傕等人献计时其实并没有考虑这么多,只是单纯的想要保全自己,因为当时朝廷内部已经在商议清算凉州人了,而贾诩也是凉州军团的一份子,自然也在清算的名单当中。后来李傕论功行赏打算封贾诩侯爵,被其推掉了,又改任他为尚书仆射,贾诩同样推辞不受,于是改拜贾诩为尚书,专门负责选拔人才。不久,贾诩则以母亲去世为由辞掉了官职,又被拜为光禄大夫。

    从这里可以看出,贾诩似乎并不为高官厚禄所动,但在我看来,这只是表面现象,他看到了李傕等人的残暴不仁,看到了长安百姓无辜被虏,看到了长安城中尸横遍野。因此他认为李傕、郭汜等人难成大事,所以我觉得贾诩不是不想做官,只是不想和李傕等人同流合污罢了,因为他知道跟着这样的领导,迟早有一天会不得好死。

    在这里要说一点,汉献帝趁着李傕、郭汜二人争权夺利时出逃,贾诩也多有出力,后来李、郭二人罢兵,贾诩便上还印绶离开了长安,这样做同样是为了保全自己。

    其实贾诩这样做也不是一次,离开长安后贾诩投靠了张绣,宛城之战,张绣率军突袭曹营,杀了曹操的爱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因此张绣也成了曹操最痛恨的人之一,而此战的计策正是出自贾诩。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派使者前来想要招降张绣,就在张绣准备同意的时候,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直接拒绝了袁绍的使者,并劝他归降曹操。贾诩给张绣分析了投降曹操的三个优势:第一,此时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第二,此时的曹操兵力弱于袁绍,也就更愿意拉拢有实力的盟友;第三,曹操志向远大远超袁绍,定能不计前嫌。

    就这样,张绣稀里糊涂的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投降了曹操。其实贾诩这样做还是挺不地道的,可以说是直接把张绣给卖了,以至于后来征讨乌桓时,张绣不明不白的死了,他的儿子张泉最后卷入魏讽谋反案被处死了,还是挺惨的。而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贾诩,他在投降曹操后得到了器重,被封为冀州牧、都亭侯,因为当时的冀州在袁绍手里,所以留他参司空军事,结束了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曹丕时期贾诩更是官至太尉。

    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这一段引用有点长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贾诩这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说白了就是很看重自身的利益。就拿劝张绣投降来说,即使当时投降袁绍不是最好的选择,但还有个东吴的孙权、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等人可以选择,为什么贾诩一定要劝张绣投降曹操呢?或许正如他说的,曹操志向远大,且重视人才,是他本人最好的选择吧!但投降曹操绝不是张绣最好的选择,要知道曹操的爱将典韦、爱子曹昂可都是死在张绣手里的,哪怕是用脚指头想,也能想到曹操肯定不会放过张绣的,即使明着不弄他,暗地里也不会放过他啊!

    而贾诩投靠了曹操以后,也很少主动为其出谋划策,基本上都是曹操问到他,他才会向曹操提出自己的建议,曹操不问,他绝不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贾诩在投靠曹操后不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没有太大的建树,其最大的功劳或许就是为曹丕献计,使其成功登上了魏太子之位了。

    由此可以看出贾诩在考虑事情的时候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不会顾及别人其他人,而作为一个谋士,不能处处替自己的主公着想,那他绝不是一个合格的谋士。而且贾诩这个人非常低调,据史书记载: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

    试问整个三国还有谁能有贾诩更低调呢?就这样的工作态度,也就曹操能忍,要是换作其他人,恐怕早给他处理掉了。这就好像某公司以高薪聘请了一位高级顾问,却从来不为公司献计献策,而是处处只想着明哲保身,不愿意得罪任何人,试问这样的人哪个老板会留着他呢?

    话说贾诩在军事上的成就也就是在平定马超、韩遂时,向曹操献了一个离间计了。后来曹操占领荆州,打算顺江东下,贾诩也曾建议曹操先安抚荆州百姓,等待时机,但曹操没有听从,结果遭受了赤壁之败。所综合来看,贾诩应该说是三国众多谋士中最另类的一个,他常常担心别人猜忌他,谋害他,因此他很擅长分析别人的心理,在洞悉人心这方面,贾诩绝对高于三国其他谋士。所以贾诩应该算是三国最善于谋己的第一谋士,也确实做到了算无遗策。

    荀攸

    说完了贾诩,再来说一下荀攸这个人,他是荀彧的侄子,荀攸这个人可厉害了,他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被称作是曹操的谋主,若论谋略,纵观整个三国恐怕能和他相比的谋士真的没有。但若说各方面全才,荀攸还是不及诸葛亮,不过今天讲的是谋士,其他的应该可以暂时忽略一下了。

    中平六年(公元196年),荀攸被大将军何进征召,进入洛阳被任命为黄门侍郎,算是出道了。却碰上了董卓之乱,关东各路诸侯联合要讨伐董卓,大军向洛阳进发,董卓惧怕,迁都长安,此时荀攸与何颙等人商议刺杀董卓,但因有人泄密导致功败垂成,荀攸、何颙等人被捕入狱,何颙在狱中自杀。董卓被杀后荀攸被无罪释放,并弃官回乡,又被官府征召任命为任城相,荀攸没有赴任。他认为蜀地地险城固,人民殷富,请求担任蜀郡太守,又因道路不通,走到荆州停住了,这便是荀攸早期的经历。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天子建都许县,同时征召荀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太守,曹操对荀攸的大名那是早有耳闻了,在和他交谈后,曹操对荀彧、钟繇说道:“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自此荀攸就成了曹操的军师,几乎每一次的军事行动曹操都会带上荀攸,而荀攸在投靠曹操后更是屡献奇谋,妙计百出,帮助曹操征张绣、擒吕布、败袁绍、平定北方。

    现在网络上很多人都在吹什么“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吹得好像郭嘉不死曹操就能够统治全宇宙似得,试问郭嘉能比得过荀攸吗?而且荀攸的发光点很多,岂是郭嘉能比的呢?

    就拿斩颜良诛文丑来说吧,这两件事情都发生在官渡之战。当时袁绍派手下大将颜良围攻白马,曹操得知后立刻亲率部队前去解白马之围,此时荀攸认为双方实力悬殊,不能和袁绍硬钢,于是向曹操建议声东击西作战方略。荀攸认为袁绍兵力多于己方数倍,硬碰硬自己这边肯定吃亏,应该想办法来分散袁绍的兵力。于是就劝说曹操先引兵到延津,伪装成要渡河攻打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应战,这时再派轻骑突袭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颜良必然大败。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如荀攸所说,此战颜良毫无防备,被关羽战阵中斩杀,同时,这一战荀攸更是把声东击西发挥到了极致。

    解了白马之围,曹操率领六百多名骑兵押送辎重向西退走,却遇到了袁绍的五六千追兵。六百对六千,相当于是一打十,随行将领都认为肯定干不过,何况对方的将领还是袁绍麾下大将文丑,于是就劝说曹操先退回大本营再说。只有荀攸认为这是诛杀敌人的好机会,力主曹操与之决战。曹操于是下令士兵们解鞍放马,把辎重丢弃在路边,等到袁军抢夺物资的时候,曹操突然下令进攻,袁军大败,文丑死于乱军之中。

    \ufffc

    从这一战也可以看出,荀攸这个人胆大心细,可以洞察人心,善于抓住人性的弱点,并利用敌人的弱点,达到一击必中的效果。

    关于荀攸的奇谋妙计,在曹操平定北方,南征北战时多有体现,相比贾诩的明哲保身,曹操每次征战,荀攸都会提前为他规划布局,分析利弊,提出最有效的作战方案。也难怪曹操会说:“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因此,若论三国第一谋士,我更加倾向于荀攸。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