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历史及民间传说品评 > 赤壁之战基本上都是东吴打的,孙权为什么还要和刘备结盟?

赤壁之战基本上都是东吴打的,孙权为什么还要和刘备结盟?

    这个问题其实还要从赤壁之战的起因说起,也就是曹操南下征讨东吴的背景和动机是什么?

    曹操征讨东吴的动机无非就是统一天下,而他征讨东吴的背景是当时曹操已经平定了北方各郡。

    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位非常有野心的枭雄,其实,早期的曹操在面对天下大乱时,他是一心想要报效国家的。这一点在董卓乱政时,他选择站在董卓的对立面就可以看出一些。而随着他的实力不断增强,虽然报国的那颗赤诚之心逐渐淡化了,但他统一天下的野心还在,甚至在不断的膨胀。

    尤其是北伐结束以后,这时候的曹操先后打败了吕布、袁氏父子、乌桓踏顿,还招降了辽东的公孙康。已然坐拥了整个中原和辽东地区,也就是说,此时的大半个中国几乎都在曹操手里。这也使得他的自信心和野心更加的膨胀,而且此时的曹操已经五十多岁了,而统一天下的路还很遥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必须加快自己的脚步,好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

    为什么选择东吴?又做了哪些准备呢?

    首先,曹操为什么要选择征讨东吴呢?

    这个还要从官渡之战说起,那时候孙策还活着,而就在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期间,孙策曾想经打算趁机偷袭曹操的大本营许都。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曹操看到了东吴的野心,让他明白了,孙氏历经三代苦心经营江东,就是在等待一个锲机,一旦这个锲机出现,东吴就会率兵东出,进而争霸天下。

    而且,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有实力的诸侯就只剩下西凉的马腾、韩遂,汉中的张鲁、益州的刘璋、荆州的刘表、东吴的孙权,还有就是依附在刘表那里的刘备了。

    先来说马、韩两家,这两家因为部曲之间的矛盾结了仇,韩遂还杀了马腾的妻子,因此,二人连年交战。曹操为了化解二人矛盾,就派人把马腾请到了邺城,官拜卫尉,并封他的儿子,也就是马超为偏将军,统领马腾原来的军队,依然留在西凉地区。

    马腾的另外两个儿子马休做了奉车都尉,马铁做了骑都尉,马腾的家属也全部迁往邺城居住,说白了就是把马腾一家子给绑架了,只留下了马超在西凉地区牵制韩遂。虽然如此,但曹操对马家其实还算是不错的了。所以,曹操看来,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马超还是韩遂,对自己都暂时构不成威胁,但他万万没想到马超会不顾父母兄弟的性命,联合韩遂等人公然对抗自己,当然,这是后话。

    而汉中张鲁和益州刘璋之间也有矛盾,二人相互争斗了多年,刘璋还杀了张鲁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二人是自顾不暇,对自己也暂时构不成威胁。

    剩下的就是刘表、孙权和刘备了,刘表孱弱,他没有野心,一心只求自保,曹操似乎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而且刘表杀了孙权的父亲孙坚,两家有仇。何况两家又只一江之隔,刘表要随时防备孙权复仇。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刘表当时已经病重,又因继承权问题逼走了长子刘琦。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曹操要求借道荆州,想必以刘表的性格,大概率也是会同意的。何况当曹操大军出发不久,刘表就病逝了,他的继承者刘琮果断听从了众人的建议,向曹操献城投降。

    最后说刘备、孙权,刘备当时还依附在刘表那里,连地盘都没有,兵力也不多,大概只有两万多人的样子,这点兵力对曹操完全构不成威胁。

    而在众多军阀当中,能够对曹操构成直接威胁的就只有孙权,他就像是一根导火索一般,一旦触发必将引起连锁反应,到时候很可能会像董卓一样,成为众矢之的,变成各路诸侯讨伐的对象。

    而且曹操在发动这场战争之前也是做足了准备:1、于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2、派遣张辽、于禁、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3、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做了实际上的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4、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把东汉政权紧紧握在了自己手里;5、以罪名杀了数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不过在我看来,此时的曹操多少有点飘了,任何人劝告都听不进去,一心只想着要尽快统一天下,完全没想过步子迈得太大会扯到蛋这个问题。

    回到原来的问题,孙权为什么一定要和刘备结盟共抗曹操?

    我们首先要知道一点,赤壁之战曹操所投入的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五万,对外声称八十万大军。而东吴当时所能调集的兵力最多只有五万(因为其他部队还要防范周边的山越,也就是散落在东吴地区,啸聚山林的山匪),在兵力上十分悬殊,因为缺乏优良的战马,骑兵也成了东吴的软肋。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曹操成功渡江,把战场转移到了陆地上,东吴只能成为被屠宰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急需要一支武器精良,作战勇猛的陆地部队来做自己的外援。

    而在当时,不论是汉中的张鲁、益州的刘璋,还是西北地区的韩遂、马超,他们都有所顾忌,且路途遥远,完全指望不上,能够选择的就只剩下这位倒腾草鞋的“刘皇叔”了。俗话说得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嘛!

    虽然刘备刚刚经历了长坂大败,但他的整体编制还在,而且,当时刘备手里还有一个王牌,就是关羽手里的百艘战船,说明当时刘备手里还是有点实力的。

    所以说,在当时孙权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和刘备结盟共同抵御曹操。

    而且在达成孙刘联盟之前,孙权这边也是做了许多工作的,他先是派了提出联盟建议的鲁肃前往夏口去打探刘备的虚实。

    鲁肃为了寻找刘备也是费尽了周折,他抵达夏口时得知曹操大军已向荆州进发,就马不停蹄的赶往了南郡。到了南郡发现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刘备也被迫南撤。鲁肃又紧赶慢赶才在长坂追上了刘备,这家伙给鲁肃累的,马蹄子都磨没了。

    在得知刘备要去投靠苍梧太守吴巨时,鲁肃又苦口婆心劝说了一番,并表达了孙权想要和他联合共抗曹操的意思,刘备听后自然非常高兴。

    此时曹操已经从江陵出发,准备顺江东下了,为了尽快促成双方结盟,诸葛亮自告奋勇,要求和鲁肃一同前往柴桑去亲自游说孙权。

    到了柴桑,孙权就问诸葛亮:“现在你们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被曹操追在屁股后面打,和你们合作我能得到什么?”

    诸葛亮说道:“这您就不知道了,我家主公有一个特殊技能非常NB,而且是你们所没有的。”

    孙权问道:“什么技能如此NB?”

    诸葛亮说道:“我家主公号称大汉皇叔...”

    孙权一听,激动地说道:“黄书?这个我喜欢哎,还有别的吗?比如黄盘什么的,小泽的有吗?***的也行啊!”

    鲁肃在一旁赶紧解释道:“主公,这个皇叔是指皇帝的叔叔,和您平时看的那个不一样。”

    孙权说道:“你的意思是我想歪了呗?”

    鲁肃说道:“大概是这样的。”

    孙权尴尬的笑了笑说道:“切,做个皇叔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也算是技能吗?”

    诸葛亮说道:“我说的技能也不是这个啊!好家伙,一提到皇叔瞧你激动那样,一点出息都没有。我所说的技能是我家主公自幼拜访名师,学得一身本领,尤其是他编织的草鞋,柔软舒适,价格公道,绝对是全网最低价。而士兵战场杀敌,驰骋沙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双好鞋,要是给您的士兵每人配备一双皇叔牌草鞋,那在战场厮杀时,我保证他们个个都能健步如飞,让敌军望尘莫及啊!”

    孙权听后有些生气,说道:“咋滴啊亮子,你丫跑这儿给我搞推销来了?你说你好好的军师不做,咋还干起带货来了呢?这我可得说你两句了,你也别怪我说话直白,因为你年轻你没有经验你不懂,关于带货这方面,里面的水很深,网络的东西都是虚拟的,你把握不住的!真的,哥都是为你好,听话啊,你好好的做你的军师,可千万别再搞这些虚头巴脑不切实际的东西了,搞不好再把你的前程搭进去!”

    孙权这一通话说的诸葛亮那是哑口无言啊!紧接着孙权就开始向诸葛亮推销自己的江东特产了,这家伙给诸葛亮感动的都快哭了。(呵呵...调皮一下,纯属玩笑。)

    总之,诸葛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当下局势,这时候其实孙权已经决心要和曹操决战了。后来又经过周瑜的劝说,孙权终于下定了决心,促成了孙刘联盟。

    最后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周瑜采纳了黄盖的计策,火烧赤壁,大败曹军,这样看来,赤壁之战确实基本上都是东吴打的,和刘备的关系不大。表面上来看,东吴似乎是没有必要和刘备结盟的。

    但是,曹操赤壁之败的因素很多,比如北军不习水性、水土不服导致瘟疫扩散,冬季行军,战马缺乏草料,铁锁连舟更是导致战船失去了机动性,给东吴的火攻创造了条件等等。总之,赤壁之战的失败,曹操战略失误是最大的责任,他低估了长江、低估了东吴水军、又高估了自己,因此失败似乎是必然的。

    然而凡事都有万一,如果没有以上这些因素,曹操的大军还是有很大概率能够成功渡江的。正如前面所说的,一旦大军成功渡江,就触及到了东吴步骑的软肋,以曹操陆军的强大,陆上作战东吴完全没有胜算。

    所以他必须找到一支武器精良的陆地部队来牵制曹军,虽然刘备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当时的东吴也确实没得选择。何况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

    其实鲁肃建议孙权和刘备结盟还可以这样理解:当时刘备刚遭受一场大败,失去了立锥之地,此时的刘备急需要有一个落脚点,而且,刘备虽然兵力不多,按诸葛亮说的,当时刘备只有两万军队。但是,刘备手里却有两员威震四方的大将关羽和张飞,其实力绝对不容小觑。一旦刘备走投无路转身投降了曹操,或者趁着两方交战时,从背后给自己来上一刀,那么东吴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况,这是东吴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不论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孙权和刘备结盟都是最好的选择。

    总结

    赤壁之战使曹操大败,部队损失大半,不得不退回北方。在这场战争中其最大的得益者要数刘备了,他采用诸葛亮的计策,在曹操退军之际迅速抢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自此,颠沛流离半世的刘备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后来他又向东吴借来了南郡,并以此为跳板成功进驻益州,完成了诸葛亮“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进而实现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