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过程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第二天一大早起床的郑云吃了早点便去了岳阳楼,在岳阳楼上看着江景,忍不住就想起了范仲淹写下的那篇《岳阳楼记》。

    郑云背诵这篇文章的时候才上初中,那个时候调皮捣蛋的他既没有多少知识的支撑,又因为见识的短浅,只能是坑坑洼洼地读,逐渐熟悉后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复刻在了自己的记忆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郑云对人情世故的理解逐渐丰富了起来,通过读书等等渠道也逐渐了解了北宋那个文人天堂的不少情况,此时站在岳阳楼上的郑云越发越觉得,那具备那种古仁人之心,要达到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是需要经历很多事的磨练,达到一定境界才可以的。

    王国维大师谈过,“古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一者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代亦有大师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即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郑云虽然对国学有兴趣,但是又不敢妄自评价,他只觉得这种方式的分类,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才懂,而且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那种以数字,数学基础为模板,有着准确的规范和严格的逻辑进行的理科分类方法在郑云看来的确十分重要,对我们更加精准甚至精密认识这个世界的规律的确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他觉得那样的分类和思维有时候又容易让人画地为牢。

    有些人因为学习,或者受职业影响比较大,平时为人说话,社交处事显得严谨一些,说话也干净利落,郑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他也在心理问题的案例和实际生活中接触过一部分人,他们因为给自己定的规矩太多,或者把一些无法控制的东西和一些无关的因素绑定起来,最终患上了很严重的强迫症。

    三才天地人,在古人看来人是世界上最有灵性,最能理解天地的一种高级生物。

    很多定理公式的成立是在实验室理想状态下得到的结论,而神秘的自然界根本不具备这样的环境,天地间的很多规律尚且没有那么绝对,因此郑云觉得,人在有些时候的确没必要让自己活得那么呆板。

    在岳阳楼上和楼下看到的江景截然不同,郑云不光体会到了什么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在上下楼的一步一步之间,领悟到了渐变其实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过程。

    只上下一层台阶,甚至三五层台阶,看到的景色差距并不明显,这种一点点的变化需要累积到一定的高度,才会有鲜明的落差,人生漫长的进步同样如此。

    郑云一边这样上上下下看着不同的视角,一边抓拍着自己觉得还不错的照片,他把这些照片发给了父母,没多久也得到了家里人的回复,给他点了赞。

    现在的他和父母的关系缓和了不少,不过两年前三年前的这个时候,他回到家,家里的空气都是充满着紧张的氛围。

    坐在景区的一个凳子上,给父母回完消息的郑云用了短暂的时间把这点点微妙的变化也回想了一下之后,心头有一种更加说不上来的感觉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需要一个过程,积水成渊自然也不是一日之功。

    岳阳楼因为范仲淹的文章而天下闻名,但范仲淹却不仅仅只是一个诗词作者,更是一个有着伟大政治理想的改革家。

    北宋仁宗时期,以范仲淹为首的一帮人开始了庆历新政,想把政府三冗的情况改变了,不过操之过急没一年多便被中断,有人诽谤他们结党营私,欧阳修写出著名的《朋党论》依然没有阻止他们的政治理想付之东流。

    时隔二十几年后王安石的变法更是大手笔,直接想从经济体制上大刀阔斧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可惜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强大的生产力做后盾,没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做协调,也没有统计局,物价局,更没有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来评估和投资来共同抵御风险,同样没有高效的监察机构来帮他们把控和监督很多行政命令的具体执行落实情况,最终化为泡影也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导致的。

    不过时代终究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在各种矛盾的摩擦下,一点点慢慢地进步了。

    (不是很忙,再更一篇,祝大家跨年夜吃好喝好心情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