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只今惟有鹧鸪飞 > 【第八十三章】唯有相思似春色

【第八十三章】唯有相思似春色

    公元669年,初春。

    清欢坐在小院的摇椅上,倚着橘树晒太阳。

    自数月前,清婉替她送餐盒时,她就已发觉自己的口味和之前不甚相同,便将信将疑替自己诊了一回脉。

    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作珠滚玉盘之状,加之月信迟迟不来,她心中便已猜中了七八分。

    果然。

    数月里,她自知此事不宜外传,一旦传出,只怕阿姊和贺兰郎君的婚事会再搁置,她也未必能在外界的流言蜚语中保住这个孩子。

    这是秦淮留存于世唯一的骨肉,她必须生下来,哪怕唯一知道真相的清婉在她身边苦苦哀求,她却也趁着月份不大,在月色缭绕的夜里,拿好盘缠去了京郊阿爷的别苑小住。

    随她一同来的只有沉璧,再多的,就是每十日阿姊托人送来的信和物件,有时是糕点吃食,有时是给孩子准备的器具,还有萧徽音亲自做的衣裳,加了好多层棉花的棉被,还有隔三差五送的银钱和冬日用的炭火。

    后来,阿爷知道了,直接派了杨府的管家,带着几个能干的小厮去别院帮衬着清欢,在这不问世事的一方天地,她的日子过的寡淡却悠闲。

    这日,她拆开清婉的来信,大致扫了几眼,唇边扯起淡淡笑意,“阿姊今日要成婚了。”

    沉璧闻之亦面露喜色,清欢垂眸看着自己笨重的身子,无奈的抚了抚高高隆起的小腹,“可惜我不能去观礼,原本说好了,要做她的女傧相。”

    “原本秦郎君,也该是周国公的男傧相,只是如今......”沉璧这话说出口时,才后知后觉的捂住自己的嘴。“对不住娘子,我不是有意提起......”

    “罢了,你若想去瞧,就回去看看吧。”清欢若无其事的将信收在妆匣内,又从梳妆台的里间挑出一朵绢花来,递到沉璧手中。

    “劳烦你,替我将这个交给阿姊,就当是我送她出嫁了。”

    黄昏时分,贺兰敏之身披赤色婚服,骑着一匹璁毛光亮的骏马,说不尽的意气风发。行至宫门时,他与李弘相背而行,迎亲队伍绵延十里不绝,惹得百姓纷纷前来观礼,婚仪称得上是盛大空前。

    杨府家祠内,清婉一袭朱红色长裙曳地,在夕阳余晖中拜谒叩首。

    “乙巳年二月十八,杨清婉执此敬告先祖,先祖懿德,福禄无量,先祖教化,铭世莫忘。今朝出嫁,礼同掌判,合二姓之良缘,诗咏宜家,敦百年之静好,乐和礼备,馨香毕陈,万望诸神赐福,自此家宅兴旺,寿禄绵长。”

    杨思俭和萧徽音立在门口,看着如今清婉出落的模样,远不再是当年那个只知横冲直撞的姑娘,一时心中百感交集,纷纷以帕拭泪。

    “阿娘替你梳妆,”

    一盏茶后,清婉落座于梳妆台前,萧徽音执了一柄花鸟纹玉梳,为她轻笼着鬓发。

    “一梳梳到尾,”

    清婉的青丝在萧徽音手中如瀑般垂下,又被萧徽音高高挽起,精雕细工间盘出好看的发髻。

    “今天,是阿娘最后一次为你绾发梳妆。”

    人间最美好的年岁,莫过于这十数年。

    “二梳鹤发齐眉。”

    裴璇已将衣衫穿戴整齐,翟衣色泽明亮,如夏日梢头的嫩绿。

    “三梳儿孙满地。”

    阿昭亲手为李弘戴上发冠,看着铜镜中李弘长大成人的模样,宽慰的拍了拍他的肩膀。

    “四梳四条银笋尽标齐。”

    杨元柔将敏之送到宫殿门口,敏之笑着同她挥手,眸中唯余温柔。

    “杨少卿,恭喜恭喜。”

    迎来送往的宾客纷纷向杨思俭道喜,萧徽音陪着白姨娘在后厨看着仆从布菜。

    “二娘子,这是三娘托我带给您的。”

    清婉将沉璧带来的绢花放在手中细细打量,似是想起了什么陈年旧事,又忙将它插在头上。

    那是他们年少时,京中最流行的绢花手艺。

    “阿姊,成婚的时候,可一定要戴上我亲手做的绢花。”

    彼时她们都年幼,清欢手巧,择了一匹颜色鲜艳的绸布,替清婉挽成绢花。

    “你也一样。”

    “我不要戴,阿姊做的不好看。”

    她们都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话,如今一语成谶。

    “二娘子今天真好看,”沅芷的眼中倒映着清婉额间花钿的颜色,显得细微而明亮。

    “傻瓜,谁家新娘子不好看呀?”

    清婉笑着和她打趣,小心翼翼的拿起杨元柔交给她的玉镯,戴在了自己的手上。

    不远处,锣鼓声渐响,她听见清脆的跑马声,戴上沉重华丽的珠冠,不由得被压的皱眉。

    “这冠子比我上次的还要重许多……”

    未等清婉说完,沅芷便却了撇嘴,“二娘子快别胡说了,还上次呢,外头那么多宾客都等着看新娘子,吃一碗热酒壮壮胆子。”

    “二娘子,裴将军到了,和宾客们在门口堵着。”沉璧笑得脸红扑扑的,清婉听了她的话,也顾不得勒得头皮生疼的发冠,忙掀了窗子往外眺望。

    “裴将军,今日您便行行好,改日,我亲自登门道谢。”

    敏之被裴行俭拦得没有办法,佯做求饶。

    “那可不许,”说话的是杨思俭的得意门生,“催妆诗不做,今日你休想接新娘子!”

    “是啊是啊!还不快做来!”

    敏之略略思索,被众人嚷得没法子,只身在门前踱步。

    “事先说好,前人做过的不算,诗中必得有今日之景,今日之时,有今日之盛况,才勉强能算你过!”

    “斜云蔽日掩翠鸾,笑点朱红落玉盘。”

    贺兰敏之高声笑吟,悄悄将步子往杨府正门口挪了挪。

    正当众人不思其意时,贺兰敏之步履轻松的跻身过门,看着裴行俭等一众老将,在杨府门前寻章摘句。

    “哎!那下一句呢!”

    杨府门前不少人起哄,倒还是杨家的一个远房的小男孩,收了贺兰敏之的糖果,悄悄侧身给他留了个门缝。

    “夜影宵烛风乍起,华灯扇却挽娇颜。”

    贺兰敏之转着手中的竹笛,大摇大摆的踱步入杨府正门,却看见裴行俭的长女,还有自宫中特意来看热闹的瑶华,带着一队杨家远房的姊妹们,拎着军棍在院中列阵以待,心下暗道不妙。

    “贺兰郎君,即已到了这里,不妨试试,是你的腿脚利索,还是我们手中的棍子厉害。”瑶华站在队首,只一声令下,姑娘们便手持挂着红色丝绸的木杖往贺兰敏之身上招呼。

    清婉随手接过沅芷递来的团扇,只见贺兰敏之飞也似的四处逃窜,嘴里不知念叨着什么,惹得一众娘子哄然而笑。

    “快别叫他跑了!”

    眼看着贺兰敏之跑进杨府正厅,瑶华才从方才他讲的玩笑话中晃过神来,一个健步将他拦在门前。

    敏之也不气恼,从手中掏出一叠红封,往天上一挥去,留下满地金红。

    厅内的嬉笑怒骂声声入耳,清婉心满意足的合上窗子,红烛摇曳着微光,手中的团扇映着她面颊绯红。

    “新婿拜见岳父岳母。”

    贺兰敏之恭恭敬敬的将聘雁放在一旁,虔诚叩首。

    清婉躲在屏风后面,看着高堂上爷娘的不舍模样,心中一时感喟,也落下泪来。

    “我膝下长子早逝,独这一个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女儿,你若是待她不好,我便是拼了命也会去讨。”

    萧徽音看着杨思俭老泪纵横的样子,虽亦伤心,到底比他镇定,便从怀中掏出绣帕递给了他。

    “小婿必会好好照顾绾绾,绝不让阿舅担忧。”

    敏之声如洪钟,金红的婚服下衬着铮铮铁骨。

    “绾绾,”

    清婉自屏风后款款而来,昏黄的烛火下,青鸾色的翟衣泛着熠熠星光,青纱披帛与裙摆银铃交辉掩映,她以一柄缀满珠玉的团扇掩面,走到敏之身侧,与敏之并肩而跪。

    “你往后,要孝敬公婆,与贺兰郎君互敬互爱,相携白首。”

    萧徽音说着,又起身将自己手腕上的青玉镯子戴在了清婉手上,和杨元柔赠予她的正好凑成一双。

    “谨听阿娘教诲。”

    清婉俯首于地,随敏之拜了两拜,含泪叩首。

    “去吧。”

    终于,杨思俭将清婉的手递到了敏之手中。

    爆竹声响彻九天,敏之还在马车外同前来讨要红封的孩子们周旋,表兄搀着清婉的手跨过马鞍,行入轿中时,她还觉得面前的这一切,美好的不真实。

    “走咯,”

    红纱帐前,贺兰敏之牵着马在她面前绕了一圈,又趁人不备,丢进来一叠酥软的点心。

    清婉午膳都没来得及吃,忙将团扇放下,飞快的拆着牛皮纸封,而敏之骑着骏马,在车前替她引路,不同于别家接亲的队伍,听着清脆的马蹄声,她便知道,身前这个纵马欢歌的人有多欢喜。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