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只今惟有鹧鸪飞 > 【第一百零七章】回首向来萧瑟处

【第一百零七章】回首向来萧瑟处

    三个月后。

    “卖糖葫芦了,卖糖葫芦,瞧一瞧看一看,新鲜出炉的糖葫芦。”

    洛阳城的大街小巷,传来阵阵吆喝声。

    劫后余生的贺兰敏之正挽着清婉的手,穿梭在洛阳城的烟火喧嚣中。

    那日,他们从长安城郊逃出来的时候,拿着阿昭备下的文谍和盘缠,一路向东而行,前往贺兰故宅安住。

    他手上还有几间外婆留下来的田产铺面,两人的日子过得不比从前富庶,却逍遥自在了多。

    开春时分,贺兰敏之盘下一间铺子,摇身一变做了说书先生,店中陈设布置皆延续了贺兰府一贯的风格,在他和清婉的经营下,“扶桑居”在洛阳城内名声大振。

    正是因此,大街小巷来往的行人,鲜有人不知他贺先生的盛名。

    “贺先生,来买玉吗?我这有上好的玉笛,颜色纯正,您瞧瞧。”

    这位卖玉器的商人是茶楼的常客,看见贺兰敏之在一柄玉笛前驻足,笑得愈发热络。

    “不必了,我就是随便看看,”说罢,他摸了摸腰间的玉笛,嘴角的弧度微微上扬。

    “这有你爱吃的枣花酥,我们去买些放到茶楼里。”

    清婉看着敏之驻足傻笑的样子,扯了扯敏之的衣袖。转身回眸时,清婉却被面前的景象镇住,愣了半晌。

    “绾绾,你刚说什么?”敏之刚刚回神,如梦初醒般朝着清婉的方向望去。

    桃花簌簌中,李弘一袭白衣,站在人潮如织的街巷间,浅云色的衣带随风翩飞,手中拎着两壶桂花酒,正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含笑而视。

    他一时愕然,朝着李弘的方向快步而去。

    足下凌乱,险些撞到路旁的行人。

    他在李弘面前站定,露出清澈洒脱的笑颜,一如从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在下贺兰敏之,字常住,号扶桑居士。”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话说,你怎么会来洛阳?”敏之揽着李弘的肩膀,看着他掩面低咳的样子,面露担忧,“怎么,这么久了,咳疾还没好。”

    李弘敷衍的笑了笑,“早就不妨事了,我是有公务在身,听阿娘说你在洛阳,顺道来看看你。”

    “皇后殿下怎么样?陛下的病好些了吗?”清婉听着李弘说起阿昭,神色明显焦急,有些不确定的问道,“事情都解决了,对吗?”

    他们寻了间酒楼坐下,李弘将那日发生的事一五一十的说给他们听,听罢,三人一阵唏嘘。

    “想不到,那人竟然是你长兄。”敏之夹起锅子里的一块羊肉,放到清婉的碗中。

    “嗯,”李弘倒了杯桂花酒,自顾喝着,“不止如此,武三思与他勾结,被阿爷流放到雷州去了。原本他还不打算说实话,还是你府上从前那个舞姬,捧着他的罪状,敲了登闻鼓。”

    敏之持著的手微微凝顿,“穆清漪?”

    “是她,”李弘颔首,“那日,阿娘去见她时,她因先前刺杀武三思不成,被他折磨的不成人形,才养回精神,便跑出来为曲弘逍喊冤叫屈,将武三思这些年做的事都捅了出来,阿娘原本想杀他,还是阿爷顾念武三思是阿娘长兄唯一的血脉才拦下了。”

    “清漪阿姊,”清婉喃喃自语着,听了穆清漪的遭遇,不禁眼眶泛红,“所以当日,她是故意在那等我的,若不是她早说过,武三思向陛下上表让你去大非川,我不会从一开始就让你勤练武功,她与你我划清界限,是想只身去找武三思报仇雪恨。是我一直都错怪她了,一直都是。”

    敏之见清婉面容悲戚,轻轻挽住她的肩膀,“都过去了,或许,清漪现在正坐在曲弘逍的故宅中抚琵琶,在仙乐坊跳他生前最爱的舞曲,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不是吗?”

    “是啊,”李弘幽幽说着,眸光忽明忽灭,“不过,我还是劝你别太招摇,毕竟阿娘可是对外宣称,你在流放途中自缢身亡。为着你含冤受屈,才想了这么个蹩脚的死法。”

    李弘话音刚落,三人哄然而笑。

    恰逢孟春时节,长安城内,仙乐坊歌舞升平。

    “听说了吗?今日,清漪娘子要回仙乐坊表演兰陵王入阵曲!多少年都未曾见过了。”

    仙乐坊的阁楼上,无数看客纷纷议论这轰动一时的新闻。

    霍湘娥抱着清漪的舞裙,看着她盈盈一握的腰肢,还有遍身细微的伤痕,心中痛楚难当。

    “给我吧,”清漪向她招手,笑时唇边梨涡浅浅。

    “可是你的身子……”

    “不打紧,劳烦湘娥阿姊替我寻件薄绒披风来,我多穿些,便就不觉得冷了。”

    酒过三巡后,夕阳沉醉中,穆清漪身着一袭素白的披风,内里穿着大红色的舞裙,鬓角别了一支雕刻着桔梗花的木簪,手捧曲弘逍生前常用的琵琶,朝着仙乐坊高耸入云的舞灵楼而去。

    “清漪娘子出来了!快看!”

    长安城中,无数的百姓站在仙乐坊的阁楼前驻足眺望,看着清漪手捧琵琶,弹奏着兰陵王入阵曲的旋律,身畔梨花掩映,赤色的舞裙在其间穿行,如同梅花开在雪上。

    那一年隆冬时节,她在曲府的戏台上翩翩起舞,沉醉在曲弘逍如醉如痴的眼神中。

    “清漪,我心悦于你。”

    夕晖余暮中,曲弘逍的面容又浮现在她眼前,音容笑貌,犹如生前。

    他似乎从未远去,似乎一直都陪在她身边。

    清漪看着曲弘逍的幻影,向他探出手去。

    她脱下素色的斗篷,露出内里华丽璀璨的衣袍,扯起阁楼上高高缀着的帘幔,在雕梁画柱间穿行。

    而后,她踮起脚尖,踏上在阁楼朱红色的栏杆。

    “好!”台下喝彩声阵阵,她似解脱般的露出一丝轻松的笑容,纵身一跃。

    “清漪!”

    她听见湘娥阿姊大惊失色的哀吼,她躺在梨花里,鲜血从她的口鼻中淌出,眼角滑落一滴清泪。

    失去意识前,她似乎看见了,曲弘逍如旧时一般,在世家子弟的叫嚣指责中,在嬷娘的斥责谩骂中,拼尽全力的奔向她,微笑着向她伸出手去。

    而这一次,她握住了那双手。

    “曲郎,”

    “府中的桔梗花都开了,你可愿随我,一同去看看?”

    她的意识在烟云中渐渐消散,残阳隐匿于深夜里,千家万户点燃了庭院前的灯火。

    围在仙乐坊门前的看官一哄而散,不过半晌,又恢复了往日的升平。

    周国公府内的扶桑花树,穿透年久失修的屋檐汲取着阳光,东风吹过,大片大片的扶桑花落在房檐上。

    纵有再多的不舍与留恋,只需挥挥袖,便会消散在这浮华满眼的尘世间。

    两年后,李弘自长安出发,前往河南调查灾情,途径骊山,当年在敏之怀中吵着要阿娘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听闻敏之的遭遇,携同村中老幼,向李弘递上了请赦周国公贺兰敏之的请愿书。

    他向李治上表请复贺兰敏之国公之名,以国公之礼安葬于长安城郊,并亲手为他撰写碑铭。

    是夜,裴璇将泡好的浓茶搁在李弘案前,看着他攥着刻刀,一笔一笔的在石碑前写着。

    “至矣周公,克明克聪,风情外朗,神彩内融。潘江沃日,许月澄空,飞文染翰,为伯为雄。”

    正写到此处,李弘咳嗽的更厉害了些,裴璇站在一旁,看着也是不忍。

    “殿下,夜已深了,明日再写也不迟。”

    “不,太迟了。”李弘压制着自己胸腔中的痛楚,将唇角的鲜血拭去,“就快好了,你先回去睡吧,不必等我。”

    弯月隐匿在东山之后,清辉洒在庭院前的鸢尾花前,李弘夙夜未眠,不顾双手已被刻刀磨出血泡,染的满手猩红。

    “哀禽泪迸,瑞鸟声摧。苦雾敛兮寒风急,青灯掩兮缟驷迥,庶龟组于万古,垂凤篆于将来。”

    字字泣血,声声哀愤。

    裴璇推扉而入时,看见的是伏在石碑上入睡的李弘,还有一旁的痰盂内滴落着的鲜血。

    这年冬日,贺兰敏之收到一封京都的来信。

    信中大致写了李弘病情危重,并附上了入宫的令牌。

    敏之手中的折扇骤然垂落,不顾茶楼中焦急等待他说书的宾客,拉着清婉的手出门去,一路纵马疾驰,昼夜不歇。

    时隔三年,当他再度踏入长安城的宫门时,只是远远的站在东宫前,再也不敢往前进一步。

    “就只能到这了,”瑶华陪在清婉身侧,面露哀戚,“东宫认识你的人太多,故而劳烦县主与国公,在这送太子殿下一程。”

    敏之接过瑶华递给他的面具,遥遥看着来往宫人行色匆匆的递送寿衣与棺椁,寒风凛冽间,满园的鸢尾花尽数尘封,不远处传来鸦声阵阵。

    他复又向前走了几步,东宫的侍从高声阻拦着他,他亦不为所动。

    “敏之,”清婉拉住他的手,在他耳畔低声说,“不能再往前走了,里面都是朝中重臣,还有陛下和殿下的仪仗,一旦被人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敏之听过清婉的话,愣愣的停住脚步,再不敢上前。

    恍惚间,天边飘起雪来,他似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从怀中掏出一柄玉笛。

    “李弘,这是我新谱的曲子,你弹来试试?”

    那是敏之刚进宫的一年,那日,敏之如获至宝的将曲谱在李弘面前展开,李弘的眸色微微一亮,随即又想到,阿爷说过,做太子不能随意让人揣度喜怒哀乐。

    “没兴趣,”他淡淡瞥了一眼,随即又翻开了怀中的书卷。

    “不弹来试试,怎么知道无趣?”敏之将李弘手中的书卷一把夺来,取下腰间的竹笛,“你弹,我给你和音。”

    那日的笛声清澈悠扬,后来时时回想,才后知后觉的发现,那时竟是最好的时光。

    李弘抬起沉重的眼皮,看着面前低声啜泣的阿昭,眼眶微红的李治,难掩悲戚的裴璇,再往后探,才发现侍从皆被李治遣走,偌大的屋子里再无旁人。

    忽闻耳畔传来熟悉的笛声,他提起最后的气力细细听去,笛音如泣如诉,正是他与敏之昔年合奏的那一曲。

    “你来送我了,”

    李弘低声喃喃着,苍白的嘴唇上扯起一丝笑意。

    如有来世,愿为女子,嫁尔为妻。

    落户山水中,辗转红尘里,看花开朝落,薄雾涌起。

    如有来世……

    修长的手指轻轻垂落,阖眼时,唇边笑意浅淡。

    “太子殿下薨。”

    东宫的大门敞开,哀嚎声响彻云霄。

    贺兰敏之闻此,唇边笛音渐缓,喉间时有哽咽。

    大雪纷飞中,他骤然失力,在东宫前长跪不起,任泪水凝成冰霜,任凭来来往往的侍从驱赶,亦不为所动。

    暮色渐沉,不远处鼓声传来,清婉持伞立在他身侧,为他遮住了长夜的风雪。

    “我知道,那日,背我回周国公府的人是你,替我陈情诉冤,不惜顶撞爷娘的人也是你,我一直知道你对我的情谊,只是,我是个懦夫……”

    敏之喃喃自语着,将手覆在眼前低声啜泣,清婉见状,只是淡淡的立在身侧,不忍打扰他。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李弘,你什么时候还会来?”

    李弘回都城那日,敏之拉着他的袍袖不住的问。

    “有空我自会来寻你,到时,记得备好我爱喝的酒。”李弘云淡风轻的笑着,牵着马上的缰绳,看他一步三回头的样子,觉得好笑得很。

    “快回去吧,下次我来时,你得给我接风洗尘!”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次年秋日,杨思俭调任外放,携同妻女一同赶赴洛阳,府宅建在贺兰宅旧居后,两座府邸间隔着一大片扶桑花海。

    一阵清脆的啼哭声自贺兰宅中传来,敏之抱着怀中的婴孩,满含笑意的看着清婉。

    “绾绾,我替这孩子,想了个'琬'字做名字,你看如何?”

    床榻间的清婉看着敏之开怀的模样,笑说,“依你。”

    “贺兰琬,贺兰琬。”杨思俭在一旁细细揣度着,萧徽音开口问道,“是玉石的那个琬字吗?”

    “是,屈子有云,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

    “至于小字,不妨唤作,思弘。”

    既不得岁岁相见,那便岁岁相念。

    同年岁末,清欢背着包裹,带着年幼的孩童,从杨府而出。

    “媆媆,”清婉跑到她身侧,又往她的包裹里加了好些的银钱。

    “阿姊,不用了,这些钱真的够了。”清欢抬起清秀的面庞,笑着推辞,“你放心,阿爷已经和伯父交代好了,娘娘也把淮南道的田庄和铺子的地契都给了我,不会吃什么苦头的。”

    “可我总是不放心,”清婉拉着她的手,“你若想办书塾,留在洛阳也一样,我们一家人在一起,总比你孤身一人的好。”

    “我知道,可是阿姊,我就是想去淮南道。”清欢垂下眼眸,似有往事涌上心头,“秦女夫子已逝,那我便替他,去看顾淮南道穷苦的百姓。他没做到的事情,我想替他做到。”

    清欢将牙牙学语的孩子送上马车,交给远道而来的伯父看护,只身上马,扬起长鞭。

    那一刻,她像极了杨清婉。

    骏马在寒风凛冽中疾驰,冷雨打在她脸上,胸腔间的火热却足以击碎迎面而来的寒冷。

    秦淮,这一世的你在哪里?

    她看见年幼的秦淮在泥泞中身出双手,在皑皑白雪里蜷缩颤抖,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呜咽哀嚎。

    恍惚间,她又看见无数如秦淮一般的人,在黑暗中发出呼救的悲鸣,他们在深渊里挣扎着,阳光照不到他们身上,他们在黑暗的笼罩中踽踽独行,艰难跋涉。

    不是谁都像秦淮那样幸运,在命途将尽时,遇见了视制如己出的秦吹笙。

    也不是谁都像秦淮那般不幸,生不逢时,一生下来就背负着仇恨,在孝道与仁义中艰难的做着抉择,死生皆不由他。

    或许从一开始,命运就已经为他写好了结局。

    秦淮,天命不渡你,我便来渡你。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