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重行三国 > 第三章 以静制动谋布局

第三章 以静制动谋布局

    于臬的信送到了洛阳司徒府。

    高柔拆开信件,也不由失色:“竟然还有属下暗害上司的事情。”

    高柔担任廷尉近三十年,素明法理,他敏锐地意识到,单固、杨康和张式,是令狐愚提拔的心腹,夏侯威之死,背后的动机,肯定不简单。

    高柔接受了于臬的建议,利用司徒考核各州中正推荐人才的机会,决定专问审问一下身为州从事兼上计吏的杨康。

    看到得知令狐愚已死,王凌也不敢轻举妄动。而是给身在洛阳的儿子王广去了一封信,就自己拥立曹彪为帝征求意见。

    王广吓坏了,他虽然拥护曹氏,但对时局有很理智的看法。他在洛阳,看到曹爽一党被杀,名士减半,但百姓却乐依旧法,没有谁为他们而悲哀。可见,在百姓层面,司马懿得了民心。

    这一年来,他也发现,司马懿频繁的人事变动,但是他却能提拔贤能,广泛树立超过自己的人才,遵循先朝的政策法令,符合众人心里的愿望。

    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对于造成曹爽恶名声的那些事情,他都必定加以改正。并且以国家的名器,收买天下士民的人心。

    王广认为进机不成熟,司马家的父子兄弟都掌握着兵权,是不容易被推翻的。

    于是王广去信,劝说王凌不可轻举妄动。王凌只得作罢。

    对此一无所知的杨康,就这样来到了洛阳,现在他一脸自信,自信没有谁发现他和单固、张式的合谋。自信满满地迈进了司徒府的大门。

    “小人拜见高司徒。”对于高柔的召见,杨康反而以为自己高升的机会到了。

    高柔表情平淡冷峻,拿着一本《魏律》看着,看也不看杨康,冷冷说道:“不必多礼。”

    杨康只好跪在那里,高柔还是看他的书。

    杨康只好偷偷抬起头,望了望高柔手上那本《魏律》,还有高柔没有何表情的脸,慌忙又低下头。

    气氛太压抑了,杨康原先的喜悦不有了,内心涌起一丝不安:“不知高司徒单独召见在下,有什么吩咐。”

    高柔叹了口气,不紧不慢地说道:“你们的夏侯使君死得古怪啊。才四十九岁就去世,我大魏折一栋梁。”

    杨康一听夏侯威的事,内心也惴惴不安起来:“夏侯使君到兖州两个多月,就这样去了,真是令人伤感。”

    杨康说完,把手去眼上抹泪。

    高柔声音突然加大了:“不过,我听说,他的死,不简单啊。据查,前刺史令狐愚生前做过些不太好的事。”

    高柔把《魏律》“啪”的一声放在案上:“太傅本不想杀曹爽等人,无奈他们竟然谋反。大魏有律法在,不可违了法度。”

    杨康内心惊恐不已,但又不好回什么,只好伏在地上,继续听高柔说下去。

    高柔顿了顿,继续言道:“你不用着急回答,先找个地方休息两天,等想明白了再跟我说。”

    杨康几乎确信,高柔什么都知道了。

    两天来,杨康在恐惧中寝食难安。

    “看样子还是自己老实交代了好,司马懿奸诈无比,连诸葛亮都不能胜,他这是给我机会。”杨康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了。

    “司徒公,小人愿招。”,杨康主动来到司徒府,把令狐愚、王淩、曹彪的密谋向高柔悉数招认。

    “既然招了,在这供状上画押。”高柔将一张记录杨康的供状放到杨康面前。

    杨康连忙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并按了手印。

    高柔收归供状,冷冷地看着跪在自己脚下,一脸乞求的杨康,冷冷地说道:“你这罪,杀你一百次都少了,只是你能及时招供,可以说是迷途知返,按照律法,可以减轻处罚,我会考虑你的表现的。你也暂时不要回兖州了,就在京里呆着,我给你安排了住处,那里的开销,你都不必操心。”

    ”杨康如逢大赦,连连叩首,仿佛重获新生。

    “你先下去吧,和这个人去。到时我会找你的。”

    杨康在高柔心腹的带领下,在洛阳隐居起来。

    软禁了杨康之后,高柔急匆匆地跑到司马懿的府邸:“杨康已经招供,前任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淩密谋废掉陛下,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夏侯威虽是大魏宗亲,发现他们的苗头之后,正想给太傅来信,不想被杨康等三人毒死。”

    司马懿看了供状,叹了口气:“夏侯使君,唉。真亏了令狐愚的这个愚字,此事要先压下来,暂且别惊动王淩。”

    此时是高平陵政变后的第二年,司马懿地位还不是很稳,如果现在去杀这些人,只会让淮南一带紧张。何况王淩又没兵权,谅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已经是卫将军的司马师看了供状,很不理解:“父亲,你明明知道王凌根本就是曹爽的余党,为什么还是让他率领重兵在那个地方?”

    司马懿看了一下司马师,便慢慢说道:“子元,淮南是曹爽经营很久的地方,文钦也在那里,包括豫州的毌丘俭。如果把王凌拿下,谁知道淮南会变成什么样?”

    司马昭听了,恍然大悟:“难道父亲是想他们一个个除掉?”

    司马懿那张老脸显出一丝阴狠:“子元,你只说对了一半。既然他想拥立曹彪,老夫就要利用这个机会,把曹氏这些亲族,都一并解决,全部圈禁到邺城去。”

    高柔问道:“太傅所言差。夏侯威死后,让谁继任兖州刺史为好?”

    司马懿想了想,道:“黄华是以前夏侯儒平定河西的手下败将,很胆小,这人怎么样?”

    高柔点了点头:“黄华是个聪明人,把他安插在王淩旁边正合适。”说完,通知吏部尚书去了。

    司马懿又下了一道命令:“子元,去通知诸葛公休,要他尽量拖延王凌叛变的时间。子上,你要亲自去一趟许昌,告诉于德揆,要严密监视荆豫一带的都督或是刺史。

    我想王凌在得不到公休积极参与谋反的表示后,一定会另外找帮手。到时候他胡乱找对象,一定会找到一些胆小怕事的人参与。黄华正好是他拉拢的对象。”

    几天后,黄华上任兖州刺史,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赢得王淩的信任,并紧盯王淩的一举一动。

    司马昭来到了许昌。

    “德揆,家父已派黄华接任兖州刺史,拖住王凌,淮南那边,我大哥已经致书诸葛公休,也要他拖住王凌。杨康已经全部招供。”

    于臬赞道:“太傅深谋远虑,不想让淮南将士一齐反叛,然后一一除之。”

    司马昭奇道:“德揆,你也是这么认为的?”

    于臬点了点头:“子上,你到此来,你不说我也知道,要我紧紧盯住豫州和兖州、淮南一带的动向,是不是?”

    司马昭道:“不错,家父正如此说。”

    于臬握住司马昭之手:“请子上转告太傅,请他放心。另还有几句要紧话转告。”

    司马昭道:“德揆知无不言,请说。”

    于臬道:“夏侯霸投蜀,姜维好立功名,意在陇西。如今邓士载迁走,夏侯霸必然进言,要攻我陇西。”

    司马昭道:“姜维新败,怎么可能再来?”

    于臬道:“这其实和王凌有关。王凌被实封为太尉之后,虽然在淮南,但调动军队,除非东吴犯我东吴。如今朱然已亡,孙权那南鲁党争,也该有个结果了。我们就有机会进攻吴国。吴国为了自救,必然和蜀国说,让他们犯我雍凉。”

    司马昭道:“你的意思是说,如我大魏进攻吴国,王凌就有调兵的机会?”

    于臬道:“正是,如果王凌真要造反,正好可以一举拿下。不过,我说的不是这个。”

    司马昭又迷惑了:“那德揆的意思是?”

    于臬道:“我想上表,表你为安西将军,去建立军功。”

    司马昭道:“我明白了。”

    于臬道:“在此脱不了身,子上转告太傅,致问安好。我随后就上表。”

    司马昭回到洛阳,以于臬之语相告,果然没有多久,于臬上表,表司马昭为安西将军。别人上表,总比自荐好。于是,司马昭被任命为安西将军。

    于臬所料不错,在他的离间推动下,孙权已经刹不住车了。

    近些年,吴国老资格的重臣诸葛瑾、顾雍、陆逊、步骘、全琮、朱然均相继亡故,诸葛恪一路攒升,已经升到大将军高位。不过,诸葛恪在经历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南鲁党争”后,越来越觉得孙和被废已成定局。

    他放弃了孙和,然后他的儿子投身到了鲁王孙霸门下。他和大多数人都坚信,孙和倒了,孙霸必然是太子。

    就在大家都等着孙和被废,孙霸上位的时候,孙权却下令,孙和流放,孙霸赐死!吴国政坛登时掀起轩然大波。

    全琮的次子全寄被处死。诸葛绰饮毒酒身亡。

    孙权对诸葛恪的做法相当满意,他没再为难诸葛恪。

    “南鲁党争”终于结束了。和正始曹爽和司马懿的党争不同,魏国的政争,最后以司马懿获胜而告终,但吴国的“南鲁党争”,没有谁是胜利者。

    于臬在任襄阳太守的举动,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