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党锢贵胄 > 第二十六章 顿开迷雾

第二十六章 顿开迷雾

    上回说到,杨映与副将突破重围之后,幸得刘关张三兄弟断后,径直向西而去。一路上虽无叛军阻挠,但毕竟杨映身中数箭,命在旦夕,故而那副将也不敢作任何歇息。快马加鞭近两个时辰后,二人已经到了新市县。只见那县城上竖着张字大旗,副将便不敢进城,继续向西而去。

    又过了半个时辰,来到了卫水东岸。这卫水虽不湍急,却也有近十余丈宽,非船不可渡。副将心中暗自想着:“《汉书·地理志上》云,灵寿……《禹贡》卫水出东北,东入虖池。卫水之西,当有一地名曰灵寿,常言有名医。我当渡之!”

    副将沿河行有六七里,终于见着一芦苇丛中的船家。他呼道:“船家,能否渡河?”

    那船家站起身来,笑道:“小爷能渡是能渡,但渡河也需钱两。”说完,便将手掌伸了出来。

    “我随身未曾携带银两,如若不弃,将这身盔甲与你。”

    那船家见这军人好生客气,便答应道:“哈哈哈,军爷好生客气,还望军爷不要将我一刀斩于船上便是!快上来吧”

    “多谢船家!”副将牵马行至船边。

    “诶诶诶!慢!这马小爷可载不了!”

    副将思索一番后,便说道:“那将马栓于此处,以此作我等渡河之费。”

    “既然将军馈赠,那我便笑纳了,快上船吧!”

    把杨映抬上船后,船家便向对岸划去。副将坐于船头,回身望那船家,心想:“这船家长的好生年轻。”

    “船家今年几岁了?”副将问。

    “小爷我今年十八!”

    “哦?真是年少有为。小小年纪,便已能渡船为生。”

    “哪有什么生,小爷世居灵寿,这一带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根本就没有什么人渡河。平日便打渔糊口。”

    “近年天下大乱,此处未曾被侵扰吗?”

    “天下大乱?就算是皇帝换了,灵寿也纹丝不动。”

    “看来灵寿果然与世隔绝。”副将叹道。

    “咦?你们去灵寿作甚?”那年轻船家问。

    “噢,日前与叛军交战,不幸落败。我与将军虽然死战得脱,但将军他却身中数箭,急需救治。附近县城又皆被叛军攻占,只得往西而来。”

    “你们是要找神医?那小爷劝你们还是别去灵寿了。”船家笑道。

    副将不禁疑惑,问道:“此话怎讲?”

    “灵寿虽有神医,但那老头年前已经外出云游了。听说去了江南,小爷也不知这江南在何处。而灵寿神医向来是只传一脉,可这老头已经年近七旬仍然没有收徒。即便你去了灵寿也无益。”

    “无妨,虽无神医,但求一常医也无妨。”

    “只怕这箭伤,你的将军怕是常医难以医治。”

    两人正说着,船已到了岸边。

    副将便起身将杨映扛于肩上,说道:“多谢船家了,对岸的马匹你牵走便是,我先去也。”不一会儿,二人便消失在岸边。

    那船家摇了摇头,便往东岸划去。待他拨开芦苇荡,那拴住的马却早已不见了。

    船家大惊:“可恶!小爷我得找他讨要说法!”说罢,便又向西划去。

    却说这西岸虽无深深芦苇,却偶有水雾缭绕。雾气随时辰而变,尤其夜晚最深。

    此刻天色已晚,副将见雾气四起,恐有不测,故而加紧疾行,却不知那雾气越来越深。没过多久,便被困于雾中。

    “莫非天要亡将军乎?”

    副将遂把杨映置于旁边,独自跪地而拜。

    过了半个时辰,副将已经丧失志气,匍匐于地。哪知周围传来声音:“那两人往何处去了?”

    副将一听,便知是刚才那位船家小伙,呼道:“船家救我!”

    船家小伙听见其喊声,便往副将这边而来。

    “哟!小爷忘了告诉你,卫水西岸常有雾气弥漫,果然被困了吧!”

    “还望船家指引!”

    “来,随小爷来!”

    副将遂抖擞抖擞精神,又将杨映扛于肩上,紧随船家之后。

    “小爷告诉你,这水雾弥漫,切不可急躁。正所谓水之无形,你若快步疾行,便是欲图变化水神之形,这水神一怒,便会将你困在其中!故而只需缓步慢行。”

    “原来还有这等奥妙之处!”

    正说着,便到了一处水洼。船家刚欲起步,副将却止曰:“前面乃水域,我等不习水性,不可贸然前行,当易道从之。”

    那船家笑曰:“哈哈哈哈!小爷还忘了说,要过水雾,不可变换方位,但有步履不定,则又迷失。只需朝着一个方向走即可。无论前方多少险阻,皆为虚幻耳!”说罢,船家便一脚踏入水洼,却不见其失陷。

    副将大惊:“原来如此,受教了。”便也跟了上去。

    “受什么教,这都是神医传授我们的。就是水雾之故,使得灵寿数百年来未受外界所祸。”

    “神医真乃神人也!”副将叹道。

    “哈哈哈哈!你呐,是小爷这辈子见到的第三个外人。”

    “哦?那前两人是谁?”

    “在小爷年少之时,有一童颜老者牵着一小孩来此拜会神医。”

    “想必也是世外仙人。”副将继续叹道。

    二人继续走了一会儿,不久便出了水雾。只见一轮皓月当空,两侧芦苇随风摇曳,路上虽有湿滑,却光亮无比。

    “前边再走二三里路,便是小爷家了!你等先到那暂作歇息,小爷帮你们找大夫来。”

    “多谢船家了,大恩无以报答!”

    “小爷自然不是白干。适才划过东岸,不料你那倔马早已挣脱绳索而走!”

    “那当如何是好?”

    “既然这样,你把盔甲兵器交付于小爷。而后你与小爷一起干活百日,以工赎甲。”船家得意地笑着。

    副将心想:“此时将军重伤,无两月三载也无法康复,不如就在此地修养,以图后计。”

    “那好,我答应便是!”

    “哈哈哈,快随小爷来吧!”只见他吹得一声口哨,芦苇两旁闪出两条小狗汪汪直叫。

    不一会儿,便到了一院子之中。这院子皆由芦苇搭成,与副将平生所见大有不同,可谓是别有一番景象。

    那屋子里走出一中年男子,比副将要大十余岁,见来了一外人便略有不喜。他将那小伙拉往一边低声问道:“你这小子怎的把外人引到灵寿来?”

    “父亲,我瞧这兵士十分慷慨,他也是救那伤者心切,所以我便将他们带了回来。”

    “唉!也罢,快带我瞧瞧伤者。”

    说完,小伙便与父亲将杨映抬进了南屋。而那副将见此情形,终于晕死过去。

    “此兵士真乃义士也!”那父亲叹道。

    次日正午,西屋传来一阵惊呼:“受死!”

    那父亲急忙赶去,原来是副将在梦中惊呼。待父亲用水浇其身上,副将方得冷静。随后他一睁眼,方知刚才是噩梦。见眼前站有一中年人士,便回忆起昨晚之事,说道:“多谢先生收留!”

    “不必客气,只是不知你等从何而来?”

    “我姓张名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伤者乃是我家少将军,长水宣曲胡骑校尉。我军从洛阳而来,征讨黑山军。不料敌军势大,故而被困东边百里之外的汉昌。所幸我等死战得脱。”张辽说完,便长叹一声。

    “这样说来,你家将军还算命大!”

    “先生,少将军现在伤势如何?”

    “昨夜我请村中郎中前来探查,其先以无力回天告之,而后却说神医临走前于家中留有数方药草,善治外伤。故而早时将药敷上,现已止血。”

    “承蒙各位大恩,张文远来日必当涌泉相报!”说完,张辽便下床拜之。可一声咕噜却引得那父亲大笑。

    “想必你也是饥饿万分,且随我来吃些。”

    “不妨先见见少将军。”

    “善,且随我来。”

    二人便向南屋而去。张辽见杨映虽昏迷不醒,脸上却气色好转,故而放下了心。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