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孟德让贤

    话说曹军刚刚抵达酸枣,就有斥候来报,袁本初率三万大军早已进驻黎阳,却止住兵马,并未南下会盟,不知何故。

    “袁绍既已同意会盟,为何却停在黎阳?”曹洪不解地问道。

    曹操道:“我与袁本初自小相识,彼此颇为了解。今日且考考诸位将军,为何袁本初不来会盟?”

    夏侯惇道:“莫非袁绍已与董卓讲和,要退出联军?”

    夏侯渊道:“或者还未决定是来会盟,还是加入董军?待价而沽?”

    卫兹道:“不管为何,袁本初屯兵黎阳,不来会盟,也未退出联军。万一他与董卓讲和,必威胁我军侧背,不得不防!”

    乐进道:“袁家四世三公,袁本初又颇注重名声,四方豪杰多有投入袁绍帐下。他应当不会与董卓私下讲和,否则会失天下所望。”

    吕茂并未回答曹操的问题,而是聚精会神地看着面前的沙盘,山川河流,惟妙惟肖,当真好看。仿佛有千军万马聚于沙盘之上,或在行军,或在埋伏,或在渡河,或在守城。

    曹操见吕茂并未回答,于是问道:“文盛,你怎么看?”

    吕茂被曹操打断思路,只得答道:“袁绍肯定会来会盟的。”

    虽然吕茂对三国历史不是特别熟悉,但也知道几个重大的事件。“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袁绍还是盟主呢。

    未来的盟主怎么可能不来参加会盟呢?

    曹操问道:“为何?如果董卓表袁绍为冀州牧,换他不来会盟,隔岸观火,或者攻击联军呢?”

    吕茂只得快速思索,答道:“应该不会。如果袁绍能和董卓媾和,他也不会逃出洛阳,跑到冀州了。再说了,袁绍想要的东西,估计董卓也给不了。”

    曹洪问道:“袁绍想要啥。”

    吕茂一边掏耳屎,一边说:“他胃口大的很,他想要董卓的位置,董卓能给吗?”

    曹操一边点着头,一边笑着问道:“那你说,袁绍为何不来会盟?”

    吕茂心想,怎么跟老师上课点名回答问题似的,干嘛光问我啊?

    可是曹操问他,他又不得不答。好在是开卷考试,于是答道:“他想当联军盟主呗。”

    曹操闻言哈哈大笑,道:“文盛所言极是!”

    嘿,还真让我说对了,吕茂心里不由一喜。

    曹操道:“袁本初虽有英才,但器小易盈,且颇好虚名。这次驻兵黎阳,不来会盟,无非是担心我被推举为联军盟主。毕竟我首倡义军,又曾孤身刺董,海内皆知,我做盟主,是名正言顺。

    如果我做了联军盟主,袁本初又出兵又出人,反为我做嫁衣裳。这种事他才做不出来。他是无利不起早的人呐。

    另外,袁本初不会与董卓讲和。与之相反,他要做反董的第一人。如果我被推为盟主,他绝不会亲率大军前来会盟,而是派一裨将带偏师前来。若讨董事成,他袁绍也有功绩;若讨董不成,他也能保全实力。他驻兵黎阳,其实就是在观望。”

    卫兹点点头,道:“曹公说的有理。不过此次会盟,是主公发起,主公应当做联军盟主。只要袁本初不与联军为敌,有他一个偏师也够了。”

    曹操摇摇头,说道:“不然,我发密诏及檄文于各州郡,邀天下诸侯前来会盟,难道是为了我个人的名位吗?当然不是,我是为了驱逐董贼,解救天子,以安百姓。如果我能用‘盟主’的虚名,换来袁本初的倾力伐董,我即便是白身,也心满意足了。

    况且,董卓麾下的西凉兵马和并州兵马,都是久经沙场的边军,能征善战。西园和北军,也是京师劲旅,不可小觑。联军当下正应该扩增实力,才能与董卓一战。正是需要袁本初的时候。

    不妨事,且待我修书一封,定叫袁本初亲率大军前来。”

    说罢乃做书信一封,书曰:

    愚弟曹操谨拜贤兄本初阁下,今董卓暴虐,禁锢天子,凌辱百官,屠杀百姓。社稷危如累卵,天下岌如土崩。弟奉天子密诏,聚合诸侯,以讨不臣。然弟才短位卑,不足以号令群雄。本初兄家传深厚,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兄天纵英才,为人宽雅,四方之士,接踵相投。当此之时,非本初无以令群雄,无贤兄何以救天子。以弟私下计,愿推贤兄为联军盟主。督率义军,攻破虎牢;剿戮贼寇,以谢天下。望兄速来酸枣,计议讨董大事。愚弟曹操顿首再拜!

    书罢,乃命信使速去黎阳,递于袁绍军中。

    话说袁绍正在黎阳军中,收得曹操手书,览之哈哈大笑,将书信传于左右文武,道:“知我者曹孟德也。我军应当如何,诸位都谈谈吧。”

    颜良首先说道:“这有甚可说的,如果主公不做盟主,这鸟会盟不去也罢。”

    文丑也说道:“既然曹操都同意推举主公做这盟主,应该无甚差池了。我早就想跟西凉兵马大战一场了!”

    逢纪(字元图)道:“董卓暴虐,祸乱天下。如今讨伐董卓乃是大势,众望所归。主公作为士族领袖,自当参加会盟,率先伐董。况且曹孟德修书一封,特地要把盟主之位让于主公。主公若以盟主之位,讨伐董卓,更能收天下人心。若能拯救天子,主公效周公霍光之故事,也不是不可。以臣下看,主公似乎应当前往酸枣,与曹军汇合。”

    袁绍点了点头,又看向许攸,问道:“子远,你的意见呢?”

    许攸(字子远)答道:“主公与孟德自少年时便是好友,曹孟德向来唯主公马首是瞻。曹孟德既已率先举起讨董大旗,占了先机。当下主公必须拿下这盟主的位置,督率义军,讨伐董卓。不然,这风头和名望,可都给了曹孟德了。”

    “只是有一点,”许攸顿了顿,继续说道,“这会盟要去,盟主要当,可是这天子嘛,最好不要救?”

    袁绍不解,问道:“这是为何?”

    许攸道:“当下汉室衰微,群雄并起。主公天纵英才,胸怀宇内。天下英雄,均以投入主公帐下为荣。当下正是主公成大事之时。如果救了天子,再造汉室,主公不过一忠臣而已。再欲成事,天子必为掣肘,民心也必定摇摆。

    如果不救天子,联军既然已经与董卓开战,则关东不为朝廷所辖。主公正可攻城略地,掌控河北,与朝廷分庭抗礼,待实力强劲之时,以勤王之名攻入京城,则大事可成也。”

    袁绍不由惊得深吸一口气,赞道:“子远好心思啊。”

    正所谓:孟德虚心让大位,子远毒计惊本初。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