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酸枣会盟

    话说吕茂随曹军到达酸枣后,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才能打赢后边的汴水之战。

    虽然历史上曹操是大败而回,自己胳膊还中了一箭,卫兹和鲍信的弟弟鲍韬也战死了。但谁说剧本就必须得按历史上的来呢?历史上还没我“绝世大将”、“再世兵仙”的吕茂吕文盛呢。

    至于袁绍来不来会盟,谁当联军盟主,他根本不在乎。所以曹操带人前出延津,迎接袁绍大军,吕茂根本就没去。

    如果曹操能打赢汴水之战,顺势拿下荥阳,便有了根据地。往西可以攻打成皋、虎牢关,进而染指司隶;往东可以背靠虎牢,争霸兖州。而不用像历史中那么悲催,到处化缘招兵买马,还投到袁绍麾下,帮袁绍打黑工。

    于是吕茂每天就盯着沙盘,看着地图,在那儿背着手琢磨。

    荥阳在汴水之旁,位于汴水的西侧,与汴水东侧的荥泽相望。南侧是冯池,北侧30里就是黄河,黄河边上有城池敖仓。

    董卓安排镇守荥阳的大将是徐荣,是能征善战之辈。

    我要是徐荣,根本不用出击,大军守住荥阳城,偏军守住敖仓。北边有黄河挡着,没有合适的渡口;南边是山脉,还有个冯池挡着;西边是成皋方向,有友军守着。联军只能从东侧,渡汴水来攻。

    无论联军想在哪儿渡过汴水,荥阳都能以极快的速度前去劫击。只要联军敢渡河,我就敢半渡而击。

    没法打,真的没法打。

    历史上曹操带了5000人就去攻打荥阳了,不败才怪。曹老板年轻时也是:树叶儿过河没有桨,全靠一股子浪劲儿。

    吕茂在那儿一边思考,一边盯着沙盘。突然他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就是汴水。

    看着沙盘上的汴水,吕茂心想,这个沙盘会不会不准确啊,我得去实地考察一下。

    刚想到这里,就有军士来报:“禀将军,主公让你准备一下,随他一起去参加诸侯会盟大会。”

    吕茂道:“知道了。”

    话说吕茂稍事整理了一下,就去找曹操报道。曹操带着他和卫兹,一起去中军大帐,参加诸侯大会。

    在路上,吕茂问卫兹:“都有谁来参加会盟了?”

    卫兹道:“来了两个州刺史,七个太守,一个国相。两个州刺史是: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七个太守是:渤海太守袁绍,南阳太守袁术,山阳太守袁遗,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东郡太守桥瑁。一个国相是:济北国相鲍信。”

    吕茂道:“合着就咱主公职位最低。”

    “咳咳。”曹操咳嗽了两声。

    “你咳嗽啥,你咳嗽也是你职位最低嘛。”吕茂打趣道。

    “唉!”曹操无奈地叹了口气,对于救过他的命,还被自己老爹收为义子的吕茂,他是真没辙。

    吕茂继续说道:“难怪大哥要把盟主之位让给袁绍,你看来的这些人,不是他袁家自家的人,就是他袁家的门人故吏,要不就是他袁绍的同事好友。”

    卫兹道:“没那么简单。袁绍和袁术是一家子,还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他俩谁也不服谁,明争暗斗多少年了。今天要推举联军盟主,你觉得袁术就不想当吗?

    来了两个州刺史,兖州刺史刘岱是袁绍的人,豫州刺史孔伷是袁术的人。七个太守,除去袁绍和袁术,还剩五个。里边张邈、张超和桥瑁都是挺袁术的,只有袁遗和王匡是袁绍的铁杆。再加上咱家主公,也是挺袁绍的。两边也是打平。能决定谁当联军盟主,就看济北国相鲍信的了。”

    “那鲍信挺谁?”吕茂问道。

    曹操答道:“我本来想在会前和他通通气,可他关上寨门,谁也不见。”

    “那这个大会有意思了。”吕茂笑道。

    突然,吕茂又发现一个问题,问道:“桥瑁不是东郡太守吗?东郡归属兖州,既然兖州刺史刘岱是支持袁绍的,怎么桥瑁是支持袁术的了?”

    卫兹笑道:“还不是这俩兄弟明争暗斗的结果。兖州刺史原本就是桥瑁,后来不知何故,无缘无故地被降职成了东郡太守。不知道袁绍怎么运作的,朝廷反派了刘岱来做兖州刺史。你要是桥瑁,你不恨袁绍,不恨刘岱吗?”

    “那张邈呢?陈留也是兖州的,怎么也是支持袁术?”吕茂又问道。

    “张邈和袁绍也不对付,以前在京城共事的时候,就经常吵架。张邈骂袁绍是沽名钓誉之辈,袁绍骂张邈是忘恩负义之徒。他俩现在也就是表面上过得去,其实心里彼此都膈应。他能支持袁绍吗?他不支持袁绍,那他弟弟张超肯定也就不支持袁绍了呗。”卫兹答道。

    “呵,刘岱这兖州刺史当的,底下一堆刺儿头了属于。”

    “可不是嘛。”

    看来这官场,从古到今都不是好混的。

    不多时,三人就到了中军大帐。一进大帐,好家伙,两派人已经分两边坐好了。看来,今天的大会肯定吵得不可开交了。

    吕茂和卫兹随曹操走进大帐,依次向各诸侯打过招呼。大家对曹操倒都很客气,毕竟是首倡义兵的人嘛,面子上肯定得给足喽。

    曹操把胡床(马扎)搬到帅案下边,一屁股坐了下去,卫兹和吕茂在他身后站住。

    见众人已经坐定,会场也安静了,曹操便起身说道:“贼臣董卓,凌辱天子,祸乱朝纲,残害大夫,屠杀百姓。人人得而诛之。幸得诸位大汉忠臣,响应天子密诏,尽起麾下兵马,前来会盟,共商讨董大计。此汉室之幸,亦是天下之幸。

    但即为联军,必有章法。今日请诸位前来,就是商议推举联军盟主,以督率全军,共讨董卓!不知诸位有何意见,请畅所欲言?”

    众人皆未说话,场面有些冷清。

    这时山阳太守袁遗说道:“孟德只身刺董,名传海内。身负密诏,首倡义兵。当由孟德出任联军盟主,带领我们,共讨董卓。”

    这时两派都有人说:“袁山阳说的对,应当由孟德出任联军盟主。”

    曹操心想,拉倒吧你们,我要当了盟主,你们还不得马上散伙了。

    于是曹操连忙推辞道:“不可,不可!我不过是传达天子密诏的人,现在诸位都已得知天子密诏,也已奉诏前来会盟,我的职责也就完成了大半。至于盟主之位,操才短德薄,万不敢任。还请各位推举贤者出任这盟主大位。”

    这时河内太守王匡起身说道:“孟德大义,不肯出任盟主之位。以我之见,要当联军盟主,既要有经天纬地之才,也要有行军布阵之能;既要有胸怀天地之气度,也要有吞吐宇宙之雅量。在座群雄之中,唯有一人,可当此大任!”

    正所谓:文盛苦思谋汴水,群雄分庭争大位。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