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西域之天梦灵图 > 第三十二章 大宛震悚:张骞驾驭汗血马

第三十二章 大宛震悚:张骞驾驭汗血马

    张骞他们离开疏勒城的时候,已经是冬季了,寒冷的气息早已经令人感受到。因此,当疏勒王居卢给他们准备了一些十分厚实的衣物,另外和一些可以用得上的物资。

    距离疏勒城越来越远了,他们感觉所走的地势是越来越高了。但是,他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因为疏勒王居卢告诉过张骞,要去月氏国,必须要翻越大高原——葱岭。

    在越来越冷的寒风之中,他们艰难地行进着。然而,更加险恶的自然环境,还在后面等待着他们四个人。随着所走山地的高度不断升高,他们渐渐感觉到有些呼吸困难了。这种感觉,他们以前压根儿就没有经历过的,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结果,连坐在骆驼上的他们,都数次掉下来,摔在了地上。身上的伤口、红肿痕迹,一处接着一处。往往是旧伤还没有好,就添上了新伤。光是小张棉的右手上,就已经有了四五处伤口。

    在这样的环境下,包袱之中的食物虽然还有,但是被高原环境整得头晕脑胀的四人,压根儿就没有什么食欲,即便是到了饭点,往往也只是应付着吃上三四口完事。浑身乏力,什么东西都不拿,已经感觉都行走艰难了。

    望着第一座西北——东南走向的巍峨山脉,似乎已经高达云霄里面去了。望着这一切,张骞和堂邑父的喉结不禁动了一下,而小张棉更是看呆了,阿其那莲半晌儿没有反应。

    实话实说,自从他们来到了西域,感觉到好多事情都是第一次做。这次又是第一次翻越如此高入云霄的大山脉。

    随后,他们相互之间望了望,继续前进。

    气温越来越冷,他们那时候只知道冷,如果用今天的温度标准,零下二三十度都是常态的。

    光秃秃的大山上,似乎只有上部的冰川显得夺目。没过多久,便感到手脚已经冻得麻木了,不听使唤了。于是,相互聚拢靠在一起,稍微温暖一点儿。又是搓手,又是哈气,又是跺脚的......

    有好几次,他们简直都怀疑他们会不会死在途中。可是,为了出使月氏国,完成使命,他们必须翻越葱岭。即便是选在夏天翻越,情况也不会好到哪儿去的,可能还会更加糟糕的。

    在铁的意志的支撑下,他们终于翻越了第一座巨大的山脉。当到达顶部,俯瞰四方的时候,张骞他们四人自己都不敢相信可以完成这样的壮举!

    张骞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如今,他们登上的,正不知是几个泰山的高度。

    张骞手持节杖,举向天空,心中默念:大汉必胜!

    登上绝顶,这给了他们巨大的激励和鼓舞。

    翻阅了第一座大山脉之后,他们进入了巨大的山间高原地带,被一些河谷分割开来,有着冰碛平原、荒漠平原等。时不时,一些青羊和盘羊就会出没。起初,他们还有点儿惊奇,后来,也就见怪不怪了。

    经过一些时日的行军,他们逐渐进入了葱岭的西部。在这里,更加具有挑战性,因为他们翻越了一座接着一座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翻越山脉,就是谷地;走出谷地,就翻越山脉,如此反反复复,幸亏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否则,换了一般人,早就疯了!

    在这过程中,他们见到了不少动物,比如山鹑、雉和雪鸡等等。

    “没有山脉和谷地了。”阿其那莲大叫道。

    “那......那就是说我们已经翻越葱岭了。”张骞欣喜万分地说道。

    “太好了,我们竟然翻越了葱岭。”堂邑父说道。

    “终于翻越葱岭了。”小张棉兴奋地说道。

    此时此刻,他们相互之间望了望,留下了感动、欢乐的泪水。

    当然,没有他们这样的经历,旁人是无法体会到这泪水的宝贵的。

    随后,他们顺着越来越低的地势走下来。

    经过了几日的赶路,他们终于看见了城郭。

    进入城郭之中的他们,首先找到住宿的地方进行休整。这是他们离开疏勒城之后,第一次可以好好休整了。

    这一夜,他们睡得好香。

    第二天,刚刚吃完了早饭。

    “店家,请问这是什么地方?”张骞问道。

    “客官,这里是大宛国的境内了。”

    “大宛国,那么你们的都城在哪里?”

    “都城在贵山城,往西北方向大约三日的路程就可以到达。”

    在城郭之中进行了几日的休整。这期间,张骞他们积极深入民众之中,了解多方面的信息。

    他们这才清楚原来大宛国在匈奴的西南,民众过的是定居生活。民众十分喜欢耕种土地,种植水稻以及小麦。盛产葡萄美酒。大宛国的城池有七十几座呢,居民大约几十万。这倒也算得上是一方大国了。

    休整好后,张骞、阿其那莲、小张棉、堂邑父四人便再次踏上征程,向西北方向赶去。

    三日后,果然到达了贵山城。

    贵山城体现出了作为一方大国都城的恢弘气派:又高又厚实的城墙体,严密的防御作战设计,军士站岗安排分布等,无不彰显了她作为都城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军事功能,社会生活功能等。张骞不由得深深赞叹。

    进入贵山城中,首先,便是要找到下榻的客店。其次,打听了大宛王的王宫所在地。

    次日,张骞手持节杖,与好朋友堂邑父一同前去大宛王宫。王宫宫门前,站岗卫士有序站立值守,显示出一派森严之气象。

    张骞和堂邑父整理了一下各自的仪表,接着走上前去。

    “您好,请前去通传,大汉使者张骞前来觐见。”张骞说道,并且以节杖为凭证。

    “大......大汉。”

    “是的,你尽管通传就可以了。”张骞说道。

    士兵于是入内通传大宛王阿迪康尔。

    大宛王阿迪康尔闻报,顿时感到十分吃惊,这是他此前听闻来自乌孙国的人们提到过一次的一个国家的名字。那是远在万里之外的,怎么她的使者会来到贵山城,这是真的吗?此时,大宛王不禁在心中犯起了嘀咕。

    不管怎样,自己必须见一见这个使者。于是命人将其带来王宫大殿之上。

    只见大殿之上,大宛王阿迪康尔端坐在位子上,周围有着侍从人员,下面站立着大宛国的众多的文武官员,一派庄重,肃穆之气。

    这一次,张骞还没有向大宛王阿迪康尔行礼,大宛王阿迪康尔便急切地问道:

    “你真是来自大汉的使者吗?”

    “我就是大汉使者张骞。”张骞认真说道。

    “你是如何到达这儿的?”

    “从长安出发,到车师,进入焉耆,沿着塔里木河西进,到达疏勒,翻越葱岭,这才到达贵国。”

    “天啊,真是不可想象,这可得有一万多里呀。”

    “那么贵使此次出使,不知所为何事?”

    “我谨奉大汉皇帝之命,出使月氏国,联合月氏,夹击匈奴,以断匈奴右臂。”张骞一字一句地说。

    大宛王阿迪康尔一听,大吃一惊,竟然要联合月氏,夹击匈奴,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心想能有这样战略意图的国家,一定不容小觑。

    于是问道:

    “请问贵使,大汉地域多大?人口几何?”

    “大汉海内一统,疆域万里,万里长城是和匈奴之间重要的屏障。人口数以千万。”

    大宛王阿迪康尔听了,顿时就懵了。过了一会儿,才缓过神来,想想自己治理下的大宛,也仅仅只有几十万人而已,城池不过七十几座。难怪有打击匈奴这样的想法,真真是自己所不能比的。

    于是,又假装镇定。

    “那你大汉有何特产?”

    “丝绸、瓷器、茶叶......难以罗列得完。”

    “丝绸是什么?”

    张骞想起从长安出发时候,100多人的使团,携带的东西还是很多的,之后被匈奴扣押,绝大多数都扣留在了匈奴哪里了。

    如今自己带有的,除了这个节杖,就是擦拭节杖的那块丝绸了,张骞于是从身上掏出来了。

    呈现给大宛王阿迪康尔观看,接过这块丝绸的大宛王阿迪康尔,被手上这块柔软,具有光泽的丝绸吸引住了,反反复复不断抚摸,简直就是爱不释手。

    下面林立的文武官员也不禁伸着头张望起来,想着大宛王还从没有盯着一个东西这么反反复复看,反反复复抚摸,这会是多么好的一件东西?

    意识到文武官员反应的大宛王阿迪康尔,再次故作镇定,咳了咳。心想,他大汉有丝绸,我大宛也有宝物,若不让使者知晓,难免被耻笑了去。于是把手中丝绸归还给了张骞。

    “这丝绸确实是很好的织物,这是你们大汉的特产。但是,我们大宛也有我们的宝物。”大宛王阿迪康尔以卖关子的语气说道。

    这时候,林立的文武官员也心知肚明,于是不约而同地笑了。并且说道:

    “就是,就是。”

    “请问是什么宝物?”张骞有礼地问道。

    到了使者就知道了,于是,大宛王阿迪康尔带领着张骞他们,在文武官员的陪同下,移步到了马场。

    “使君,这个马场上不就是马匹吗?这个能算什么宝物?”堂邑父在张骞的耳边小声嘀咕着。

    “等等看。”张骞说道。

    “请问国王,您所说的宝物就是这些马匹吗?”张骞恭敬有礼地问道。

    “是的。”大宛王阿迪康尔得意地回答。一旁的那些个文武官员脸上也显露出了得意的神色。

    不远处,一个牵着马的马奴,突然被马撞到了,马不驯服。

    堂邑父看到这一幕,认为自己从小在匈奴长大,自幼在马背上成长,对于骑马射箭之类的事情,是再熟悉不过了。于是自信满满地说道:

    “我去驯服它。”说完就冲了过去。

    可是,这匹马压根儿就不认他,刚刚骑上马背的堂邑父,就被马颠落到地上了。堂邑父还以为是自己刚刚来,加上这匹马性子烈所致。于是,再次,跨到马背上,依旧被颠落在地。如此三番五次。

    大宛王阿迪康尔和文武官员们看着,得意地笑着。因为他们知道,刚刚来就想驯服它,根本不可能。

    然后,这匹马突然失控,发疯似的朝大宛王阿迪康尔这边冲过来,文武官员们一片慌乱。就在大宛王阿迪康尔以为自己就要被这匹马冲撞到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在张骞面前停了下来,显得十分温和。

    这时候的张骞,伸出手小心翼翼地碰了一下马头,马点了点头。这匹马的眼神注视着张骞,似乎就像是与他早已经认识了似的。于是,张骞试着骑上了马。随后,马载着他奔向马场,环绕了一圈又一圈......骑在马背上的张骞,英姿飒爽,不停欢叫。

    “不可能,怎么会这样,不可能......”大宛王阿迪康尔以及文武官员们不断地念叨着这样的话语。马场上其他的马奴们都看呆了。

    连堂邑父看到了都感到不可思议,这怎么可能?

    随后,其中一位武将说道:

    “大王,这是怎么回事?大汉使者初次到来,怎么就可以骑得上它,还如此的驯服。”

    大宛王阿迪康尔半天还没有缓过神来。心想难道这是天意吗?

    下马后的张骞,望着这匹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步伐轻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强的马,赞叹道:

    “果真是宝马?”

    这时候,突然发现自己身上沾染了不少血迹似的痕迹。看了看自己身上,没有受伤呀;再围绕宝马看一下,也没有受伤呀。心想这是怎么回事?

    就在此时,大宛王阿迪康尔带着文武官员们来到了张骞面前。

    “这马是我大宛至宝,就连饲养十年以上的马奴,都未必可以骑得上它,如今贵使初次到来,就驾驭自如,有如神助。若不亲眼所见,大宛国无人相信。”大宛王阿迪康尔说道。

    “那这血迹是怎么回事?”张骞好奇地问道。

    “贵使莫慌,是它所流的汗,这是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真是宝物,我大汉还没有这样的马匹。”张骞赞叹地说。

    于是,大宛王阿迪康尔君臣更加恭敬地招待张骞。

    欲知后事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