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动作之旅 > 第八十八章 太极拳(二)

第八十八章 太极拳(二)

    4.唐朝的胡镜子

    唐朝的胡镜子传于宋仲殊,宋为安洲人,宋传殷利亨,殷将太极拳名改为后天法,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为主,与太极十三势功用相同。

    5.张三丰创拳说

    历史上有关张三丰的传说最多,争论亦最大,众多人称其为太极拳鼻祖,目前,有据可查的主要是源于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基志铭》记载:“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搏于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拳,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之术,百年之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岳为最著。温州陈洲同从王宗乐受之,以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年间,张松溪为最。”

    6.陈王庭创拳说

    武术考证家唐豪实地考察了陈家沟,依据陈王庭的遗诗:“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以上前四种传说有关文字记载主要源于《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及支流考》手抄本。

    关于太极拳起源问题的确有待深人研究,解放以后,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观点:一类认为太极拳是陈王庭所创,发源于陈家沟;一类认为在此之前早有太极拳,大约在南朝韩拱月、程灵洗开始,经唐朝时许宣平、李道子,宋时程必,元时张三丰,明清为王宗岳、蒋发,清中叶陈长兴发展起来。目前,还很难断定太极拳究竟是何人何时创造的,但是可以肯定,太极拳绝非蹴而就,必然有一个萌生、发展、壮大、成型的过程,是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形成的,这正也说明了太极拳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9]

    历史变革

    尽管太极拳创始难以定论,但是从太极拳定名以来,陈长兴以后的太极拳演变线索是较清晰和公认的,这构成了现代意义的传统太极拳主体。根据拳理著作、动作形态可以看出从明末清初以来的太极拳演变、发展历程。

    基本形成期

    1、重要理论著作

    这个时期留下的理论著作很少,代表性的有陈王庭的《拳经总歌》《太极拳十大论》《用武要言》等,从这些拳论、歌诀来看,突出反映了太极拳的技击性,如《拳经总歌》:“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缜绕我皆依。”讲的就是技击方法。但是,这个时期的拳论中已有了运用阴阳哲理、五脏医理解说拳理,如《太极拳十大论》中的“二气,呼吸既阴阳也“,“五脏,夫捶以言势,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胜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牌、肺、肾也。”

    2、拳套动作形态

    陈王廷时期的七个套路,经过五传至陈长兴、陈有本一代,原有的108势长拳和太极拳二至五路,已逐渐被舍弃,很少有人练习,取而代之的是陈式太极拳一路和炮捶(现称之为二路)。一路又分演出老架、新架。新架与老架架势一样宽大,扬弃了原有的一些高难动作,新架随后又出现了赵堡架,代表人物有陈清萍。关于赵堡太极拳的渊源问题,据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中记载,是王林祯传蒋发传邢喜怀→张楚臣→陈敬佰→张宗禹→张彦传陈清萍,也有人称陈青萍学拳于陈有本,后人赘于赵堡,所传拳势与老架相同,但是突出了圆形运动特点。从陈王庭早先拳套中的腾空一字腿落地、双手落地、双足先后向上蹬踢等动作,到流传下来的陈式一路,逐渐简化了原有套路,使之更加适宜大多数人习练,预示了太极拳朝着健身、群众性方向发展。

    共6张

    陈式太极拳国家竞赛套路

    这个时期,基本完成了陈式太极拳包括赵堡太极拳自身的改造,形成了现代意义上传统太极拳的雏型,由此将逐渐演变出不同的太极拳流派。

    流派定型期

    1、重要的理论著作

    这个时期正式出版的理论著作,主要有陈微明、许禹生、孙禄堂、吴鉴泉、陈鑫等人的专著。19世纪20年代初开始用照相技术,对动作拍照制版,给后人留下珍费季照,突出的有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陈发科的举势照片,陈鑫的《陈氏太极奉围说》,杨澄甫的《体用全书》,孙禄堂的《太极拳学》等,都是最为重要的著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禹襄、李亦畲及王宗岳的拳论,显未正式出版但确是经典之作,对太极拳发展起薯极其重要的作用,指导着太极拳的发展。[9]

    2、拳套动作形态

    杨禄禅从学于陈长兴老架陈式太极章,以陈式一路为蓝本,逐渐形成了杨式太极拳体系。杨禄禅(1799—1872年)到BJ传拳,为了适应大众健身学习的需要,开她了改编拳套,再经过其三子健候(1839—1917年)修改为中架子,最后由健候三子澄甫(1883—1936年)定型为大架子,成为动作好展大方,无跳跃发力,流传最广的杨式太极奉,其它架势的杨式太极拳,由于其动作难度或其它原因,并没有广泛流传。

    其中,得传于杨禄禅和其次子班候(1837—1892年)小架子的全佑,经全佑之子吴鉴泉(1870-1942年)进一步修润,形成了动作小巧紧凑,速度均匀,不纵不跳,风格与杨式同一趋向的太极拳,定型为吴式太极拳。

    武禹襄(1812—1880年),曾从杨禄禅学陈氏老架,后又从陈青萍学习新架,又严格按《太极拳论》参悟太极拳,从而创造了武式太极拳,经李亦畲(1832—1892年)进一步完善,最终定型为武式太极拳,拳架动作形态上有了独到之处,在拳套编排结构上类似杨式和陈式,但动作形态上高度抽象概括,仅以“起、承、开、合”其至“开合”二字概括所有技法,强调开合虚实,架式紧凑,独树一帜。

    孙禄堂(1861—1892年)擅长形意、八卦,又向郝为真学习武式太极拳,参合三派之长,创造了架高步活的太极拳,突出进步必跟,退步必撒,开合相接的特点,定型为孙式太极拳。

    陈长兴之曾孙陈发科(1887—1957年)于1928年去BJ传拳,成为陈式太极拳的中兴者并确立了陈式太极拳的地位,广泛开始传播动作螺旋缠绕,松活弹抖,有顿足发力的陈式太极拳。

    纵观五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以一路为主,其它四式太极拳,都有着相似的套路顺序、谱名、动作名称。在动作形态上,几个主要流派,都以扩大或缩小动作原型为手段,创造自己拳势,这和几个流派创始人的自身条件和习拳根基有关,如个人身材、学识等,杨澄甫定型大架与其身材显然有关,孙禄堂擅长形意、八卦在孙式太极拳中显而易见,武式取法舍形,主敬主静,没有脱离其受宋明理学的影响。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