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之雄风 > 第三百零七章 战争与和平

第三百零七章 战争与和平

    在皇宫里,郭宗训每天都和萧绰去上课学习,到校场练习武艺、骑射,不知不觉已经四年多了,萧绰已经习惯了在皇宫的生活,跟郭宗训在一起谈古论今,让萧绰大开眼界。

    一开始郭宗训和萧绰都不去谈及辽国的话题,以免尴尬。过了好长时间,萧绰已经被郭宗训渊博的知识征服了,在她看来,没有郭宗训不懂的事情,而且郭宗训的主意挺多的,每次都能倒腾出新奇的、有用的物件,令人惊讶。

    在萧绰的心目中,中原男子都是文绉绉的,手无搏鸡之力,一点都没有男子气概,根本比不上契丹的铁血男儿。

    在皇宫里,萧绰的所见所闻却颠覆了她的认识。在学堂里,郭宗训和他的学伴们都彬彬有礼,文绉绉的样子,十分谦让,但是到了校场上,他们都变了样,一个个都如狼似虎,杀气腾腾的,即使拿着没有开刃的武器较量,都丝毫毫不谦让,即使各人都披挂了铠甲,但是那些刀枪打到身上也是很疼的,这些人却一声不吭,继续较量,直到落败为止。

    每次较量之后,他们都帮助负伤的学伴进行疗伤,还进行切磋,看看怎样才能避免受伤,看到他们那个友好的模样,一点都没有刚才交手时候的狠劲,看来他们都是好样的。

    郭宗训是皇帝,没有人会和他进行这样的较量,只有几名搏击高手陪着他进行切磋,指点他搏击的诀窍,郭宗训练习的很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力量也越来越大,搏击的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举手投足之间逐渐显示出刚阳之气,让萧绰慢慢地真心喜欢上这个英气不凡、博学多才的少年天子。

    在皇宫里,萧绰获得郭宗训的承诺,可以给父母写信、也可以托人送去给礼物,以尽孝道,也可以收到父母托人送回来的信件,以解思忆之情,郭宗训的宽容与拓达让萧绰很感激,也更愿意融入郭宗训的生活里,再也没有寄人篱下的凄凉感觉。

    慢慢地,萧绰已经不再忌讳说契丹人的故事,在图书馆里,她找寻所有有关契丹人的历史、还有汉人的历史,想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寻求和平共处的方法。

    萧绰看什么书,都会跟郭宗训说,说出自己的想法,寻求郭宗训对某些问题的解答。

    “中原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兵源充足,为什么却打不过辽国呢?为什么辽国占据中原却待不下去呢?”

    “燕燕,你看了这么多书,应该知道,辽国崛起于大唐灭亡之后,中原内乱不止,群雄并起,根本不能顾及草原上的事情,才让契丹族有崛起的机会,大辽太祖乘中原内乱统一各部,在六十年前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并且握有长城以北的产盐区,在军事与经济方面都十分强盛。”

    “辽太祖收留因河北战乱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风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们,并且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与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后来辽太祖建皇都临潢府,两年后创建契丹大字并推行之,在军事方面,他东征征服了渤海国,于旧地建立东丹国以统治渤海遗民,扩大了版图、增加了人口,为辽国的兴旺打下良好的基础。辽太祖一直有南征中原的意图,只是天不从人愿,他早逝而去,以致未能如愿。”

    “二十年前,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开封灭晋朝,辽太宗在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大辽,如果大辽能够爱护百姓,天下一统,尽归于大辽也是正常。问题是,辽军鱼肉乡里,残暴地对待中原那些饱受苦难的老百姓,你说老百姓能忍受得了吗?”

    “反正都是死,还不如奋起反抗,结果,此起彼伏的义军让辽军难以立足,唯有逃回析律府,对于契丹族来说,是多么可惜啊。对吗?”

    “是的,燕燕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这样对待老百姓,为什么失去这么好的机会。”萧绰百思不得其解。

    “燕燕,主要是在他们的心目中,从来没有用心看待中原的老百姓,以为草原的那一套在这里也行得通,他们不知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道理,他们以为中原羸弱,就可以为所欲为,其实这是群雄割据所致。一旦辽军残暴对待老百姓,老百姓唯有团结起来,一起对抗辽军,无论在哪里都有反抗辽军的人,你说辽军哪里有立足之地?想要杀光老百姓也是不容易啊,况且辽军人数这么少,又能扛得了多久呢?”

    “契丹人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那他们是必败无疑的。”

    “话又说回来了,‘中原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兵源充足,为什么却打不过辽国呢?’你要明白,中原人口多,但是他们是各顾各的,没有拧成一股绳,普通军士在辽国骑兵面前多吃亏,你是深有体会了,你说这样能够抵挡辽军吗?而且那时候各地的割据者还邀请辽军南下,一起来打击自己的对手,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割让土地,这种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出卖民族的人却比比皆是,你说中原人能够抵挡辽军吗?”

    “这些人只看重自己的利益,毫无民族大义,这是他们心中缺少一杆秤所致,他们没有民族大义,即使兵力在强、武力再高,也是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这是教化失败所致啊。”

    “在这数十年间,无论在中原还是大辽,争权、叛乱此起彼伏,中原群雄并起、朝代更迭,大辽也是叛乱不断,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吗?”

    “燕燕,朕以为,无论周人、契丹人,都是大唐的后裔,我们共同生活这这片土地上,今天我们兵戎相见,也许数十年、百年之后,又被别的部落欺凌,为什么我们不能生活在一起,共同保护这片土地呢?如果周军囊括宇内,朕一定会善待契丹人,我们说同样的话,看同样的书,有什么区别呢?难道契丹人会骑射,我们就不会?契丹人就不会种庄家?朕以为都可以。”

    “皇上,您真的会善待契丹人吗?”萧绰问道。

    “燕燕,你觉得我对你好吗?”郭宗训轻轻地问。

    “皇上对燕燕很好,臣妾不知道皇上对普通的牧民是否也这么好?”萧绰有点期待地说。

    “会的,朕的心里能容纳得下天下人,在这个世界上,朕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朕会善待下辖的子民与土地,朕也会竭尽全力教化万民,让人民学会礼义廉耻,杜绝因私利而卖国之人,朕还会努力提高军队的实力,摧毁一切敢于挑战大周的敌人。”

    “皇上,臣妾真的不想大周与大辽开战,这又是生灵涂炭的灾难。”萧绰知道周军虽然能打,但是面对辽军的铁骑也是讨不到好处的。

    “好吧。”郭宗训可不想让萧绰想得太多,毕竟军国大事,萧绰现在也参与不了。

    周军伐辽之后,萧绰似乎感受到皇宫里的人对自己态度的变化,虽然郭宗训没有说,但是萧绰还是猜到一点了。

    这天,萧绰有点严肃地对郭宗训说:“皇上,你会送我走吗?”

    “为什么?”郭宗训有点惊讶。

    “宫里的人似乎要避开我,我想应该是朝廷与辽国开战了。”萧绰已经恢复了平静。

    郭宗训伸手拉着萧绰的小手,轻轻地说:“国家大事,非个人可以左右,你觉得朕是因为辽国而把你留在这里做人质吗?不是的,朕一早就知道你了,特意要留你下来的,哪怕两国交战,你也会和朕在一起,你愿意吗?”

    “臣妾愿意,为什么要打仗呢?”

    “好吧,你随朕来,朕告诉你原因。”郭宗训来着萧绰的手,一起来到了作战室。

    这里已经收拾过,只有一个巨大的地图,用帷幕遮挡着。

    郭宗训慢慢打开遮挡的帷幕,一幅巨大的地图展现出来。

    “燕燕,这里就是大周、这是大辽,这是高丽、日本、三佛齐、占城、大理、。。。。。。,你应该看到,辽国如同巨大的磐石压在大周头顶,辽国的铁骑可以在数十日内直捣东京,摧毁中原王朝,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办?辽国可以有一个皇帝不进犯中原,但是谁能够保证下一位皇帝不进犯中原呢?因此此前的中原王朝都是日夜处于被辽军侵犯的危险之中。如果中原王朝有能力,他们愿意束手就擒吗?”

    “周军已经研制出新式武器,击败了辽军的铁骑,把辽军驱逐到草原上了,我们已经拿下临潢府了,战争暂时告一段落了,朝廷已经下令善待契丹人,肯定不会出现虐待契丹人、奚人的事情出现,而且我们会尽快恢复这里的和平。”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