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之雄风 > 第三百二十三章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第三百二十三章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自从周军伐辽以来,大量周军精锐驻扎在北方,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这些精锐尽在各名将领手下,相反东京似乎没有什么军队在坐镇,朝野有好事者又开始担心‘契丹入寇’故事的发生,甚至还有大臣上书郭宗训,请求调回军中大将,更换驻防的将领,又要调大军回京,确保皇上的安危。

    郭宗训很明白,大周夺取了广袤的土地,正是需要精兵强将镇守这些新附的土地,需要时间来赢得当地部落对朝廷的效忠,如果这个时候调走军队,只会便宜了其他野心家,郭宗训怎么可能这样做呢?

    如今内务府有大量开垦团调往北方,没有强大的军队做后盾,这些开垦团就像肉包子打狗,肯定有去无回,只会便宜了当地的部落,别人不知道北方土地里的宝藏,郭宗训知道啊,这里有大量的矿石、森林,还有黑土地,这里可以变成大周的大粮仓啊,怎么可能放过?

    大周一定要牢牢地控制这片土地,调动大军回来是不可能的,要不然郭宗训也不会让周军将士们在当地再成一个家了,郭宗训就是想让部分周军扎下根,永远驻守在那边,过几年他们就可以退役了,成为当地州府的官吏、差役或者内务府的员工,与军队协同作战,牢牢控制这里,杜绝当地部落的崛起。

    郭宗训已经计划好,退役后留在当地的将士,可以获得额外的优厚待遇,比回内地的同袍要多得多的奖赏,这是鼓励他们留下来的报酬。

    只要周军够强悍,可以碾压当地的部落,留在北方也没有什么危险的,况且在北方,所有开垦团的成员都要进行军事训练,每天都是骑马进出,这还不是最好的骑兵吗?每个定居点都有几千人,等同有一两千的骑兵在驻守,附近还有周军的主力在驻守,这里不安全,还有哪里安全呢?

    当地部落的精壮不是跟着辽军走了,就是跟着周军走了,还有好多妇人都嫁给周军的将士,成为周军的家属了,假以时日,这些部落的人都会成为周国人,还有什么危险呢?

    这些心里话,郭宗训不能说出来,但是议事堂的成员都听过,也盘算过,知道这样做的好处。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如今的军队控制权并不在主将一个人手上,而是由主将、监军、参谋长分管了,监军还是当地民政的首长,财权、人事权在手,实际的权利更大。这些监军很多人都是经由内务府培训的,都经过情报司、锦衣卫仔细查核过的,并一直盯着,是郭宗训重点栽培的人,是信得过的人,所以郭宗训根本不担心北方新军阀的形成。

    目前在北方掌握重兵的主将,都是郭宗训信任的自己人,也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所有集群的副手,都是郭宗训的亲信,他们是后备的集群军接任人,这样的安排,还有什么不稳当的呢?

    军中许多中低层将领,都是皇家军事学堂的毕业生,都是天子门生,获得郭宗训的亲自嘉奖和赏赐的,这种亲近感,不是一般的金银财帛、高官厚禄可以比拟的,这些将领知道,自己的名号都在皇上的本子里记着,只要自己做好了,皇上会另眼相看,机会多的是,根本不需要攀附其他将领。

    对于好事者的劝谏,郭宗训也没有斥责,也没有附和,这些奏折好像石沉大海一般没有了踪影,宰相们知道怎么回事,就是不能说而已,所以他们回复大臣们的询问就是:暂时搁置,考虑考虑。

    朝堂之上没有动静,不过,东京的那所学校议事会又开始热闹起来了,他们找到了新的辩论题目,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到底是猛士守四方还是守京城?应该怎样对待猛士?

    辩论题目一出,辩论双方就组织人员去内务府新设立的图书馆查阅经典、史料,所有成员施展浑身解数,天马腾空地研究对策,他们都针对对方可能引用的史料进行剖析,力求找出漏洞,证明自己的论断。

    其实,守四方和守京城都是时代的产物,并不能一概而论。帝国处于扩张期就应该守四方,帝国弱小的时候唯有守京城,如何去判断帝国是强大还是弱小就要仔细分析判断。

    至于何谓猛士,又该如何对待,又有不同的看法。不过殷鉴不远,此前数十年的朝代更替却是让人记忆犹新,安重荣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这就是最直白的描述。

    因此有人坚定地要扼制兵强马壮者,务必要由皇帝掌握国家的强兵悍卒,把全国的强兵悍卒集中在京城,用以威慑四方,实施强干弱枝的政策,尽可能削弱全国各地的武装力量,以达到皇帝掌握的军队可以以压倒性的优势控制全国。

    这些措施的弱点很明显,皇帝能力弱一点,军权就会转移,又有可能出现篡位者,或者皇帝残杀能力强的将领,如此一来,朝廷的内斗不息,可谓危机四伏,人人自危。

    另外,各地州府的军事能力弱,完全无法抵御外敌的入侵,但凡有入侵,都要由京城派兵出征,数百里到一两千里地的跋涉,早就消耗掉京中精锐的体力,到了战场,还有多少精力作战确实是问题,起码无法发挥全部实力,那战败也是可以理解了,即使朝廷派一些部队驻守在外面,肯定会派人严加控制这些军队,掣肘这些军队的调动,以免发生叛乱。。。。。。

    辩论赛上,文武百官的各种小心思都给捅了出来,经受双方的反复论证,并针对性地提出许多应对的方法,让人拍手称绝。

    内务府的报纸公开报道辩论赛,朝廷的邸报却是保持沉默,似乎不大关心。本来这些事情,都是朝中文武百官激烈交锋的话题,如今却成为学校辩论的话题,这些辩论者还百无禁忌地畅所欲言,说出许多常人不敢说的话,这让文武百官十分纳闷,谁给他们的胆子?谁给他们的资料?不过,聪明人却很明白,幕后推动这件事的是内务府,就是说:这是皇上支持的,不要插手。

    这场辩论,持续了好长的时间,内务府的报纸也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在各个州府传播,吸引了大量的读者,这些报纸还接受投稿,给予各地州府的有识之士参与讨论的机会,让全国各地的有识之士相当兴奋,纷纷参与到这场辩论中去,参与的人越多,提出的观点就更全面。在情报司、锦衣卫的监控下,整个辩论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所有的辩论资料也完完整整地整理出来,呈现在各位议事堂成员的面前,请他们参考。

    议事堂成员们详细看了这些资料,选用了不少切合实际的措施,也修改了一些内部的章程,以避免以后出现问题的可能,总的来说这次辩论赛是达到了明辨是非的一个目的,也解决了不少朝廷疑虑的问题。

    辩论会结束之后,这些学校就奖励了参与辩论的人,还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到内务府学习一些感兴趣的课程,提高个人的水平。外地各个州府的者也获得类似的奖励,鼓励他们参与到指定议题的辩论中去,为有关人士建言献策。

    北方的战事逐渐平息了,内务府编排了很多歌颂周军将士开疆拓土的戏曲、故事,深入到北方各个军队驻扎点去演出,激励斗志,提高士气。

    除此之外,随着局势逐渐稳定,周军的将士们开始轮番休假,回到自己的新家休息,或者带着自己的新媳妇回东京探亲,衣锦还乡。

    随着周军战线的北移,许多原来戍边周军的防区成为内地,失去防守的作用,因此朝廷开始调动这些周军往北方的新防区,在沿途的交通线上,周军增加一些据点和居民区,作为物资补给点,充实周军对新区域的控制。

    根据枢密院的命令,周军的第三、四、五集群布置在西州回鹘的北面和东面,第一集群镇守两河都督府,第二集群镇守临潢都督府以及室韦部,李筠的部队镇守北海都督府,镇州由石守信部驻守,林仁肇、郭进驻守金山,董遵诲部在辖嘎斯的领地内巡视,王侁驻守东方堡,继续训练部队,宋延渥则统管乐浪郡、辽阳府的广大区域。

    猛士守四方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