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之雄风 > 第三百二十四章 金山来客

第三百二十四章 金山来客

    辽天赞三年十月,契丹“遣兵逾流沙,拔浮图城,尽取西鄙诸部”。浮图城即北庭,在高昌回鹘(西州回鹘)境内。从此,西州回鹘成为契丹(辽)“属国”,西州回鹘与辽国的关系很密切,曾先后多次向辽国进贡。

    西州回鹘国王的称号为阿厮兰汉,中原称为师(狮)子王,辽国对西州回鹘的控制力度是很宽松的,只要在大事上狮子王谨遵朝廷要求的行事即可,其他事情随狮子王自己决断,还是挺自由的。

    以前,西州回鹘与大唐关系良好,其可汗一直以外甥的身份侍奉大唐天子,一百多年前,回鹘的大首领仆固俊从北庭出击,打败吐蕃,取得西州(治所在高昌)、轮台等城。他派手下的达干(官名)米怀玉朝见唐懿宗李璀,报告这一胜利。从此,这支回鹘逐渐以高昌为中心发展起来。

    后来大唐没落,西州回鹘失去与大唐的联系,才独自在高昌发展,高昌回鹘既有本身独特的文化,也颇受高昌地区传统汉文化的影响。辽朝派往高昌回鹘的使臣也承认:“高敞(昌)本汉土”。

    西州回鹘向契丹进贡的时候,自称“和州回鹘”,和州即高昌。该国与中原王朝联系,则以“西州”回鹘为名。大周广顺元年二月,西州回鹘派遣都督向大周贡大批方物,恢复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只是当时大周的力量有限,无法与西州回鹘重新联手,恢复往日的舅甥之谊。

    正当西州回鹘的狮子王专心于国内事务的时候,突然间,收到大量报警的信息,说庞大的辽国给周国灭了,大量周军如今已经驻扎在金山南面的牧场、东北面的金山之南、东面沙州、瓜州,意图不明。

    这样的变化实在是有点大,作为狮子王心中的庞然大物辽国,竟然在不知不觉中给周军灭了,想当初大周还在中原四方鏖战的时候,大辽已经横扫千里之外,何等彪悍啊,双方实力差距太大了。

    前后不过二十年的时间,大周竟然消灭了大辽,把触角延伸到西州回鹘,如今派驻重兵来到西州回鹘的边界线上,西州回鹘本来是同时向大辽和大周进贡,现在也好,只需向大周进贡即可,既然大周强盛至此,西州回鹘重新回到大周的怀抱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周军还没有派出使节去高昌,狮子王的使节已经来到北庭以北的周军营地,其实这也是误打误撞的,狮子王根本不知道周军的主帅是谁,在哪里,他分别派了两队使节,一队去北庭以北,一队去瓜州,只是北庭以北的周军是最近的,所以首先接触上,刚好主帅韩通在这里。

    韩通的第三集群击败了粘八葛部,获得大丰收,这里有无数的牛羊马匹,还有水草丰美的草原,好像遍地金子一般。对于粘八葛部,韩通接受了他们的投降,也赦免了他们的罪,然后把朝廷征服草原部落的那一套方法全部用上,恩威并施,然后慢慢等待消化吸收这片广袤的土地和无数的部众。

    韩通本来没有马上就联系西州回鹘的想法,毕竟自己的部队千里奔袭来到这里,也到了强弩之末,难以继续开展新的攻势,将士们都需要好好休息,补充给养,恢复军力再说,况且这里人生地不熟,又没有立足点,根本不可能再下一城。在工程兵还没有赶到之前,周军唯有占据这里的城池,然后用最简便的方法修缮一下,另外又修建许多营寨,为后续的部队、开垦团做好准备工作。

    见到狮子王的使者,韩通获悉西州回鹘的善意之后,就派出使者去高昌宣读朝廷的诏书,褒奖了西州回鹘拥护大周的忠义决定,又邀请狮子王在方便的时候去周军在山南的大本营做客。

    一时间,大周重回西域的消息逐渐在西域各国之间慢慢传播起来,西域各地的首领,有欣喜的,有恐惧的,也有不屑一顾的。

    在历史长河中,龟兹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宗教、文化、经济等极为发达。龟兹人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发源于此。此外尚有冶铁业,名闻遐迩,西域许多国家的铁器多仰给于龟兹。

    千年之前,汉廷在龟兹东乌垒城设西域都护,三百年前,大唐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这里的人跟中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龟兹回鹘是高昌回鹘的一部分。不过,龟兹回鹘常单独向大周和辽朝进贡。

    如今龟兹王听闻中原大国大周已经取代辽国,成为草原之主,周军已经来到北庭以北的金山南麓,马上就派出信使去联系,重拾昔日的友谊。

    比龟兹还要兴奋的是于阗国国王李从德。

    于阗国,是塔里木盆地南缘一个古老的塞人城邦,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建立后,归属汉朝,于阗国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国,大唐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君主国姓为尉迟,因仰慕唐朝,有两位君主改姓李,他们分别是尉迟僧乌波(李圣天)、尉迟苏拉(李从德),国祚延绵至今长达一千多年。

    大唐国势颓弱的时候,吐蕃就从高原而下,侵犯河西走廊以及西域各个大唐军府。于阗国数次陷入吐蕃之手,又顽强赶走吐蕃人。

    由于于阗久陷吐蕃,又因中原唐末五代战乱,造成于阗同内地交通断绝,不知大唐灭亡,所以初到大周的时候,于阗使者仍自称“唐之宗属”。于阗王李圣天自称“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这里的“大朝”就是李圣天对大唐的称呼。

    于阗国一直心向中原,总是希望能够中原王朝联系上,重新归附中原王朝。

    于阗国的执着之处,更表现在唐末五代交通断绝之后,虽然与中原朝廷联系不上,却可以与沙州政权接上关系。于阗与沙州早在唐代就已结盟,张议潮举兵打败吐蕃在敦煌建立张氏政权,受到于阗的支持和拥戴。唐末五代,张议潮之侄张淮深继任沙州节度使,于阗王与张氏通信,自称“大于阗汉天子”,称沙州张氏为舅,从此双方交往十分频繁。

    大周统一中原后,一直渴望国家统一和安定的于阗王李圣天,闻之欢呼雀跃、不胜欣喜。他立即派使者前往开封,向郭宗训表示祝贺和归属之意,并进贡了玉圭、玉匣、玉枕等物。这时的于阗除了盛行佛教,一部分回鹘人还信奉摩尼教;所以于阗的摩尼师也向大周进献了琉璃瓶、胡锦等物。

    此后,双方使者,僧侣、商人来往频繁。特别是大周中原僧侣道圆从于阗回国,于阗僧侣善名、善法等纷纷到达大周,不仅加强了两地佛教文化的交流,而且也都带有一定的政治使命。如道圆回国时就与于阗使者同行,善名、善法赴大周时,带来了于阗宰相致大周枢密使“求通中国”的书信。这说明当时于阗佛教仍很盛行,在政治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于阗王还派其子多次赴朝,贡献方物,沟通与大周的联系。

    一开始,于阗国使者来进贡的时候,郭宗训就派人回访,了解于阗国的情况。当时,大周正准备伐唐,难以兼顾于阗国的援助要求,但是郭宗训还是派出情报司和羽林卫的骨干,携带一些器材去帮帮忙,尽可能帮助于阗国抵御喀喇汗王朝的进攻。

    后来,于阗国有派人来进贡,汇报于阗国与喀喇汗王朝之间的战争情报,那个时候,周军的第五集群已经控制了河西走廊,建好银川府了,赵彦徽按照郭宗训的安排,再次派出精干的骑兵携带更多的物资去于阗国,协助他们抵御喀喇汗王朝的进攻。

    此后,于阗国又多次派人来进贡,当时,周军正忙于与辽国开战,没有办法全力支持于阗国,唯有根据于阗国的要求,在瓜州的周军加大对于阗国的物资援助,增强于阗国抵御喀喇汗王朝进攻的能力。在周军的多次帮助下,于阗国逐渐挽回一点局面,勉强能够抵挡喀喇汗王朝的进攻。

    现在,周军主力来到金山南麓,西州回鹘已经归附朝廷,龟兹已经派人联系上周军了,周军距离于阗国也不远了,现在就可以帮助自己抵御喀喇汗王朝的进攻了,你说于阗王李从德能不欣喜若狂吗?他们已经打了十年仗了,实在是太难了。

    这场战争,是宗教战争,不死不休,已经持续了十年了。

    一开始,于阗国力富强,佛教隆盛,疆土“西南抵葱岭与婆罗门接,相去三千里。南接吐蕃,西至疏勒二千余里”,领地可谓辽阔,不失为西域一个大国。但李圣天深受汉文化影响,始终不渝地坚持对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乃至影响继任者审时度势,终得民富国强,创造了一段辉煌岁月。

    于阗王李圣天和他的儿子李从德太子都自奉中国守臣,也是出色的军事家,依靠对佛教信仰的忠诚和归义军的支援,虽然兵力远远逊于喀喇汗王朝却把它打得落花流水。

    战争初期,于阗国占据优势,他们打退了喀喇汗王朝的进攻以后,挥师西进,曾一度攻占喀什噶尔。虽然在大量宗教援军的支援下,喀喇汗王朝夺回了喀什噶尔,但也没有扭转战局,阿里可汗本人也死在与于阗的战争中。

    于阗国财力、物力、人力皆不及喀喇汗王朝,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其实力大损,逐渐处于劣势。后来,于阗国得到大周的支持,勉强能够支撑下来。

    在周军大营里,韩通见到于阗国的使节,使节激动得有点想哭了,于阗国实在是撑得太苦了,敌人太强大了,源源不绝,又不怕死,真的很难对付。

    韩通耐心地听完使节的述说,听完之后,韩通强忍着自己的愤怒,轻轻地说:“你放心,大周来帮你们做主,大辽也给我们灭了,我们不介意再灭一个喀喇汗王朝,稍待片刻。”

    韩通马上就下令召集众将,众将本来都知道军队会有段时间的休整,正处于放松的状态,却听到中军传来的紧急聚将军号,大家都马上赶到中军帐,听候韩通的命令。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