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之雄风 > 第三百三十二章 路漫漫兮

第三百三十二章 路漫漫兮

    大理之战异乎寻常地迅速结束,损失之小让大周文武百官大感惊讶。许多熟读史书、了解天宝之战的人,本来都抱着看郭宗训笑话的心情看待周军征服大理之战,他们希望大周少年天子受点挫折,以便抑制少年天子的好战之心,他们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大周的发展。

    在他们的心目中,执政的理念远远高于国家的利益,他们认为现在朝廷连年开战,即使屡战屡胜,朝廷获得巨大的收益,但是这也是穷兵黩武的不义之举,都是不符合朝廷的利益,毕竟他们并没有在战争中获得晋升,获得最大利益的都是军队。

    连年征战,朝廷的军队屡战屡胜,那些粗鄙的武夫加官进爵,这样一来,武夫的地位越来越高,在议事堂会议中占有绝对多数,对朝廷的事务拥有很大的参与权。

    虽然这些武将在朝中各个衙门中没有什么职务,但从爵位而言,朝廷的文官是望尘莫及,你说他们不眼红就怪了。

    朝廷对外开战,开支的大头都在内务府,朝中各个衙门似乎吃不到什么肉,看到无数的银两花在军队身上,赏赐无数,你说不叫人嫉妒真是假。

    如果这些钱花在朝廷各个部门,那好多事情都可以干得很漂亮、很阔气,即使自己不能从中捞一笔,但是也可以获得很好的官声或者待遇,甚至有益于自己的晋升,这样的好事,谁愿意错过呢?

    如今朝廷对官员的约束和监督日益加强,贪腐的机会要变得非常隐晦才行,丝毫大意不得,但是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权势,谁不乐意呢?如果朝廷显赫的人都是武夫,那读书人有什么好处呢?

    朝中的暗涌,郭宗训当然清楚,不过,对于官员的小心思,郭宗训并在乎,人家想想并不算是错误,只要没有行动,郭宗训就当不知道。现在朝廷运作还是中规中矩的,官场的规则越来越清晰,官员的待遇也逐步提高,相信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没有军权在手,谁也左右不了大局。

    接连的胜利,也为出征的将士们带来丰厚的奖赏,也带来他们期待已久的晋爵,向拱成为世袭的秦王,赵匡胤终于封王了。

    远在逻些城的赵匡胤接到朝廷钦差大臣送来的封赏诏书,赵匡胤封王了!意气风发的赵匡胤终于知道成为大周王爷是多么风光啊,虽然跟世袭的王爵还有一步之遥,不过,按照皇上的安排,自己还有机会。无论是南下还是西进,只需再来一次伟大的胜利,自己也可以成为大周世袭的王爷,与国同休。

    一同封王的还有潘美、董遵诲,这些都是郭宗训安排好的周军第二梯队,如今他们已经在战场上磨炼成才,足以独当一面,捍卫大周的河山。

    也许是为了准备以后的战争,郭宗训把崔彦进、杨业、康保裔、魏咸信、李重进儿子、张永德儿子、李继隆、宋元吉全部派到两河都督府,让他们在茫茫大草原上进行严苛的骑兵作战训练,为以后的西征做准备。

    拿下大理之后,郭宗训果然信守承诺,没有策划新的军事行动,还让部分军队试行了一系列的退役政策,尝试减少军队人数方法;又让李重进、张永德交换任职,脱离自己管辖了多年的部队,解决所谓‘兵为将所有’的老大难问题,满足朝中官员的期盼。

    这些事,郭宗训早就跟张永德、李重进、韩通说过,他们都很乐意执行郭宗训的命令,毕竟郭宗训对他们很好。至于爵位升无可升的问题,郭宗训问过他们,升无可升之后,是否还愿意从军,如果愿意,这就意味着再获得大的功勋也没有官爵晋升了,唯有赏赐,他们都是国中巨富,相信钱多得花不完,估计也不在乎那一点赏赐。

    他们都异口同声说愿意继续从军,因此就有了交叉换岗的新安排。

    对于这些沙场宿将,郭宗训也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准备好新岗位,离开部队之后,他们就到枢密院执政、到皇家军事学堂培训新的军官,利用他们的丰富经验,继续保家卫国。

    对于大周来说,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要阻止喀喇汗王朝对于阗国的进攻。本来应付喀喇汗王朝,大周需要更多的精兵才有必胜的把握,毕竟大周面对的可不是一个喀喇汗王朝,很有可能引来南方源源不断的援兵,这可是整个中东地区的力量啊,绝非周军一两个集群可以应付得了。即使周军六个集群都在这里,郭宗训也不嫌多啊。

    只是兵多也解决不了问题,后勤补给才是最重要的,从中原到于阗,大约八千里地,敌人从河中到于阗三千里地,这个距离太大了,为了迎接未来的战争,郭宗训决定加大西部通道和基地的建设。

    对于军事后勤,郭宗训从来都不指望朝廷的各个部门,他并不相信他们的办事成效,也没有太多的人才放到朝堂之上,他不想轻易触碰朝廷的旧框架,只要朝廷各个部门理顺帝国的日常运作就可以了,军事后勤还是要靠自己的内务府来实施。

    为此,郭宗训召集内务府的主管,进行新一轮工作的安排。

    “本来新的工厂设置在瓜州是最安全的,只是瓜州的地理环境不适合大规模设置工厂,我们之前在兰州修建了新城,又计划前移大批开垦团到兰州,目的就是把兰州打造成为大周西部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如今于阗国战事难平,势必需要朝廷的支持,因此,朕决定,内务府加大在兰州的基础建设、兴建大量工厂,作为后勤补给基地,兰州的防务工作由朕主管,由羽林卫负责。”

    “工程兵将加大由兰州到瓜州、高昌、乌鲁木齐、龟兹、于阗的道路桥梁、兵站、开垦团营地的建设,争取扩大对西部各地的支持力度。另外还要修好由兰州到西宁(鄯州)、逻些城的道路,方便运送物资到吐蕃,朝廷将把吐蕃划分为几个都督府进行管辖,需要的物资也会很多。”

    “鉴于西线战事的原因,内务府要加大对西线部队的物资补给力度,力争让西线的部队有充足的物资来应付未来的战争。”

    “今后很长的时间里,各地的都督府都需要大量的物资,无论是军品还是民用品,因此我们可以加大招商的力度,吸引更多的商人、勋贵加入到我们的合作行列中,扩大产能,在严格控制质量的前提下,大量生产,满足各个方面的需要。”

    “我们的生产基地已经布局到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部分不牵涉到机密的民用品,可以交给皇商来生产,我们提供专利,收取专利费,专利费收上一段时间就不收了,让他们自由经营,扩大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至于怎样判断可以交出去的技术,你们组织一个衙门,专门进行评定,以后还要负责监督与此相关的工作。”

    “以上是物资的准备,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人员的管理,监军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情报司、锦衣卫要从学校、军队、工厂、开垦团等各个地方发掘忠君爱国、努力向上的人才,加以栽培、考核,让他们成为忠诚可靠之人、有德之人,加入到监军的行列,在监军学堂里进行专业的学习,让他们成才,然后再安排历练,等他们成才,我们再委以重任,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大周的未来就更安全,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位置,都会忠君爱国,都是我们的支柱。”

    “我们要重视人才的发掘,也要重视人才的保护,这个保护,不是简单护卫,而是保护他的安全、保护他不被敌人腐蚀,避免他蜕变成为帝国的敌人,这个保护,既要有好的待遇、好的晋升机会,又要有有效的监督、提醒,让他牢记忠君爱民,这才是爱护人才,决不能偏袒、包庇,也不能苛求。这些工作不容易啊,你们都在这个大集体里,应该明白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明白吗?”

    “奴婢(臣)明白。”

    “随着火枪火炮的制造水平、质量的提高,火药、炸药新技术的发明,我们一定能够制造出威力更强大的武器,所以新军的组建也要加快,我们首先在羽林卫内部进行,从羽林卫的预备役里面征调士兵,羽林卫里面抽调基层军官,调部分北地羽林卫的火枪兵回来做教官,根据皇宫卫队的训练教程来训练新军。初期按照三千人的规模来组建新军,力争一年的时间有成效,然后进行验证。”

    “随着新式武器的发展,马车的牵引作用越来越大,装备部要加大马车的技术研究,提高马车的耐用性、可维护性,在我们大周之内,我们的官道修得很好,维护也到位,所以运输能力比较高。你们还要考虑到了喀喇汗国的土地上,也许就没有太好的道路,我们的火炮、运输车辆能否适应呢?所以你们要好好考虑这个问题,如果确实不行,那火炮的制造就要考虑小型化,哪怕火力降低一点、射程近一点也可以,关键是效能足够就可以。”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加大商船、战船的研究与制造,提高我们的航行能力、运输能力、作战能力,你们都知道海洋意味着什么,就是钱。通过贸易,我们赚取大量的金银。”

    “前一阵子,南洋的探险船已经发现新大陆,广袤无边的大陆,朕称之为‘南瞻部洲’,这个地方堪比大周,上面只有土人,把我们大周的人都放进去也没有问题,你们说我们会缺少土地吗?我们只缺保护土地的勇士、保护土地的手段,在那边,战船、商船、骏马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的皇家水师学堂还要扩大招生,大力培养人才,驾驭咱们大周的无敌战船去保家卫国。”

    “除了南面的土地,东面、北面、西面,都需要我们去探索,我们不要懈怠、也不要自大,你们应该明白,大食的圣贤多么神奇啊,没有他们的启迪,我们能够取得今天的进步吗?你们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要有谦卑的心,好学之心,去探索这个美妙的世界。也许有一天,我们能找到跟我们类似的人,类似的国度,哪怕他们落后于我们,我们也要尊重他们,和睦共处。”

    。。。。。。

    “这个世界很大,还有无数的国度,朕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建立一个伟大的帝国,大周的黎民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大周成为世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