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在慧兴大师面前放了豪话,回到家中的李煦和觉得似有不妥。可他转念一想,觉得好像又没有什么不妥。国家已到了非常时期,此时,敢于担当的以他李煦和为代表的六安人不站出来,谁站出来?

    他坐在书房,摇着一把还是宋朝传下来的扇子,一本他从市井淘来的书深深地吸引了他。书中叙述的有大唐风骨之称的颜真卿的故事让他有了新的感悟。

    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玄宗和朝廷毫无思想准备。

    唐朝三分之一的军队都掌握在叛乱者安禄山的手里,唐玄宗着急而又凄楚地问道:“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忠臣吗?”回答这个询问的,居然是一位书法家。

    颜真卿在当时,和哥哥颜杲卿都是安禄山管辖下的太守。颜真卿首先起兵,发表了讨伐安禄山的檄文,并且在一天之内召集了一万多士兵。由于他的号召力,黄河以北的反安禄山力量都纷纷靠近他。很快集中了20万军队,他还被推举为主帅。

    身在山东德州的颜真卿要与身在河北正定的哥哥互通信息,联络人就是颜杲卿的年轻的儿子颜季明。通过颜季明的联络,颜杲卿也举旗平叛。

    安禄山攻下了颜杲卿所在的城市,逮捕了颜杲卿,用最残酷的刑罚对付这位了不起的英雄。随后,颜家三十几口人被杀害。

    在几乎全家喋血的情况下,颜真卿仍然坚持领导队伍攻打叛军。这个仗很难打,因为临时召集起来的人缺乏战斗力,而且当时唐王朝的战略有误,所以他们只能边打边走,慢慢向当时正在陕西扶风的唐肃宗靠拢。最后,两方终于会合了。

    颜真卿举兵讨伐安禄山时46岁。过了28年,谁也没有想到,74岁的颜真卿又接受了一个使命。

    安史之乱以后,各地的军事集团“藩镇”开始各自称王,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其中,河南许昌的李希烈,公然和唐王朝叫板。

    当时的皇帝唐德宗想来想去,觉得没有实力去打李希烈,能够做的只是劝诫和安抚。这个重任交给谁呢?皇帝想到了颜真卿,其理由非常充分:第一,颜真卿是打过安禄山的头号功臣,完全有资格教育李希烈。第二,颜真卿年高德劭,又是文化名人,李希烈能把他怎么样?

    皇帝的提议遭到了官员们的反对,然而,颜真卿自己认为,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毅然决定前往。

    李希烈在城外摆出一个阵势来,企图把颜真卿给镇住。颜真卿根本不在乎,反而把李希烈给镇住了。李希烈开始还希望颜真卿能做他的军师,颜真卿说,我来就是要解决你这个问题的。李希烈下令把颜真卿推到烈火前,颜真卿面不改色。好几次又把他推到土坑前要活埋,颜真卿毫不屈服。于是,李希烈把他关在一个破庙里。

    在虎狼窝里,颜真卿生活了将近两年,他不断地劝诫李希烈,阻止其谋反。后来,朝廷在其他地方采取行动,杀了李希烈的弟弟。李希烈为了报复,缢死了颜真卿。遇难的那一年,颜真卿已是76岁。李煦和想,他用生命捍卫了大唐文化的最后一丝尊严,也为中国文人在政治灾难当中的人格作出了表率。

    不紧不慢的敲门声将李煦和从沉思中拉了回来。李煦和拉开门,见门口站着一位形容枯槁的老大爷和一位面呈菜色的年轻女子。

    “老人家,您这是—?”

    “我想问一下,”老头子的声音和身体一样颤抖着,“您是李大老爷?”

    “在下李煦和。”

    老人和女子“扑通”一声,齐刷刷地给李煦和跪下了。

    李煦和一边将两人扶起,一边想,这两人可能是要饭的,原先,要饭的很多,这几年已很少见了。李煦和请两人进屋,吩咐家人给两人送过来吃的喝的。

    老人吃好喝好后,两眼直勾勾地瞅着李煦和,低头说道:

    “名不虚传,李大老爷果然是天下第一善人。”

    “承蒙老人家夸奖。”李煦和说,“看您两人是父女。”

    “是的。”

    “从衣着上看,虽不能说光鲜,”李煦和说,“倒也清爽整齐,全然不像行乞之人,敢问老丈尊姓大名。”

    “都叫我老曹头。”

    “老人家,”李煦和看了看老曹头混浊不堪的眼睛,“您,您遇到难事了?”

    父女俩再次跪倒在李煦和面前。待李煦和将老曹头拉坐在椅子上,又为老人捧上一杯茶后,老曹头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和难处。

    老曹头膝下无子,妻子去世后,他含辛茹苦地将两个女儿拉扯成人。现在陪在他身边的是小女儿,大女儿被庞伟的师爷骗进州衙,受尽庞伟的凌辱和毒打,在逃出庞伟的魔掌后不久,便投河自尽了。小女儿和大女儿只相差一岁,早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也有几个媒婆上门,但是因老曹头家一贫如洗,拿不出按乡风民俗约定俗成的巨额嫁妆,至今仍待字闺中。

    “现如今还有如此恶俗?”

    “有的,李大老爷,”老曹头说,“因拿不出嫁妆,嫁不出去的姑娘不只一个。”

    “看贵千金眉清目秀,大手大脚,”李煦和说,“嫁到婆家自是一把做家务,甚至是种田、织布的好手。”

    “姑娘不懒,”老曹头说,“可都怨我,这人啦,死得,穷不得。硬是拿不出嫁妆啊?”

    “要多少嫁妆?”

    “少说三十贯。”老曹头深深地埋下了头,“那可是能买上几十亩地的钱呀。”

    “老人家,那可是宋朝时的规矩,宋时嫁闺女,是要拿出巨额嫁妆的。后来这一问题解决了呀。”

    宋朝时,有个很大的社会难题,就是剩女们之所以剩着,并非不想嫁,原因是当时社会风气崇尚奢华,“风俗奢靡,日甚一日”“高嫁妆”成风,黄花闺女留来留去留成了愁。

    对于一般人来说,生个女儿可真是愁死了,亏大了。养大女儿,还得倒贴高嫁妆,才有机会让女儿成为别人家的苦力———任劳任怨,任打任骂,由着婆婆凌虐。于是嫁不出去的女子越来越多,竟然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当时地多人少,人口繁衍可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况且,在以人头税为主要收入的年头,人口多朝廷就有钱,国家就有兵,人口少,麻烦就大了,也难怪朝廷对剩女问题头疼不已。

    这么多剩女,怎么解决?有的靠宗族的力量,父母没钱嫁女儿咋办?由宗族赞助。范仲淹当了官之后办了个义庄,有大片田地,收入就用来赞助族人的日常生活。其中,有规定,贫苦之家嫁女儿,可以得到义庄赞助的三十贯钱。这三十贯钱可以在中原地区买下几十亩地了。当然,也不是每个宗族都能出个像范仲淹这样,有官做有钱赚还担忧着族里大事的人。多数地方,还是靠官府的力量,才让剩女们有一线生机。很多地方意识到剩女的难题后,都对嫁妆问题进行了规定。比如,规定百姓家嫁女儿,嫁妆不得超过某一标准,否则不仅要受到经济上的重罚,还得坐牢。

    “李大老爷,”老曹头是当事人,最有发言权,“都听说,朝廷定下规矩了,不兴要嫁妆,可咱老百姓不知道啊!”

    又是一个“一里路”的问题。

    庞伟在当知州时,已经对老曹家构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现在,他的女儿又面临着“难嫁”的难题。李煦和给老曹头包了一包银子,看着老曹头在千恩万谢中离去的身影,李煦和再次感到空落落的。

    李煦和再也坐不回书房了,他招呼来轿子,坐轿来到了六安城。

    他去找王庆利。

    王庆利像只欢乐的小鸟,“嗖”地一声便飞到李煦和的面前。

    “大老爷!”王庆利激动得直搓手,“你舍福来找我,您一定有事?”

    “没什么事。”李煦和说:“觉得心里空,书房里坐不住了,便过来看看王掌柜。”

    “好啊,大老爷。”王庆利将李煦和领进工棚,工棚内,还算干净,王庆利给李煦和端出一条干净的板凳,请李煦和坐下后,他给李煦和端来一杯茶水。

    “慧兴大师隔三差五的就来一趟,大师的营造技艺了不得,营造中的好多难题,大师都帮我解决了。尤其是在南塔北塔的维修、营造中。”

    “南塔、北塔修造得怎么样了?”

    “回大老爷,双塔已基本修造好了。”

    “王掌柜,你知道南塔、北塔对于六安的意义吗?”

    “我好像听人说过,六安是块船形地,南塔、北塔就是这条大船上的桅杆。”

    “你说得对!”李煦和说,“六安是船形地,双塔是桅杆,张满帆后,六安便有了前行的动力,这两根桅杆,也就是双塔确保了六安这条大船在万顷波涛中乘风破浪,平安前行。”

    他们先看了北塔,然后,在夕阳映照的南塔下,李煦和久久、久久地站着。他想了很多。

    他知道,六安安,则天下安,他更知道,天下安澜,则六安安澜。

    对着夕阳,对着南塔,想起了女儿的李煦和情不自禁地合起双手,喃喃自语:“身在燕王府,身为燕王妃的女儿,老父祝你平安。”

    朱元璋驾崩后,年幼的朱允炆继位成为建文帝。没多久,其叔朱棣谋划造反。

    为防走漏消息,朱棣将燕王府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是家眷、内侍,外层为仆役、侍卫等,内外之间不得随意联系交谈,同时,派出猎犬日夜巡逻。

    燕王府中,李妃最得宠,她美丽贤淑,深得朱棣信任。这天,李妃忽然发现,王府上空有一只白鸽在不断盘旋,她眉头一皱,说:“大王,快命人把白鸽射下来!”

    白鸽很快被乱箭射杀。李妃亲自检查,发现鸽翅下藏着个小布袋。李妃说:“王府中肯定出了内奸,想借白鸽把情报送出去。”可伸手一掏,布袋却是空的,她大惊失色,说:“情报可能是掉出来了,赶紧搜查!”

    朱棣马上派出全部猎犬前去搜查。他深恨奸细,亲手把白鸽劈成两半,扔到院里喂狗。一只白色巨犬抢上前来,两口就吞了下去。

    这只巨犬叫做雪獒,产自西域,嗅觉十分灵敏,深得朱棣喜爱,它的驯犬师也被任命为犬队领队。

    领队把布袋放在雪獒鼻尖,雪獒嗅嗅,猛地蹿了出去。很快,雪獒就跑了回来,可它竟然叼了只白兔回来!领队忙跪下解释道:“狗天性爱追兔子,所以……”

    朱棣大怒,赏了领队两记耳光,扭头走了。

    一个月后,建文帝大婚,召各路藩王进京贺喜,朱棣也在其中。不料朱棣一到京城,就遭到软禁,看来奸细还是把情报送到了建文帝手里。为了活命,朱棣装疯卖傻,浑身涂满屎尿,终被放了出来。

    朱棣回去后,全力调查奸细,可始终一无所获。

    朱棣起兵造反,结果大败,只得出城去搬救兵。临走前,他再三跟李妃交代,千万不能把自己不在城内的消息泄露出去。

    朱棣走后第三天,王府后院又飞出一只白鸽。有了上次的经验,侍卫长急忙把它射了下来,果然又在鸽翅下发现了一个空布袋。

    李妃十分恼怒,她下令按照上次的方法处理。这次雪獒总算争气,很快咬住了一个人,竟然是侍卫长!李妃命人把他关进死牢。

    不几天,建文帝大军忽然赶到,很明显,情报又传出去了!好在朱棣手下强将不少,拼死抵抗,城总算保住了。两次泄密都险些要了朱棣的命,他暴怒不已,立刻杀了侍卫长。

    事后不久,朱棣到王府的外府查访,遇到雪獒在训练。只见犬队领队放出活鸡,雪獒几个箭步追上去,一口就吞进嘴里,撒着欢儿跑回来。领队扔给它一块又肥又嫩的牛肉,这时怪事来了,雪獒大嘴一张,把刚吞下去的鸡吐了出来,大口吃起牛肉来!

    朱棣觉得有趣,便笑着询问。领队解释说:“大王经常带雪獒去狩猎,为了不让它吃错东西生病,我就训练它捉到猎物后,只吞进嘴巴,而不是咽到肚子里,最后把猎物叼回来换牛肉。”

    朱棣脑中一亮,大喝一声:“来人,把他抓起来!”

    朱棣把领队抓进大牢,同时派人到他家里搜查,果然搜出跟建文帝来往的密信。朱棣得意地说:“当日雪獒叼回白兔,我便对你起了疑心。那布袋中其实并无情报,只是为了掩人耳目,真正的情报在白鸽体内,被雪獒吞下后又吐出,被你得到,是不是?”

    领队只好招供,他就是内奸。他还用重金收买了王府的首席名厨,名厨擅长雕菜,能在一颗米粒上刻出几十个字。因为名厨在内府,领队在外府,名厨就偷偷将“燕王谋反”四个字刻在一粒豌豆上,喂给白鸽吃,再将白鸽放飞。果然,朱棣把鸽子剁成两半喂狗,情报就到了领队手中。为了转移注意力,他设计误导雪獒,第一次让它叼回白兔,第二次则咬住了侍卫长。

    泄密案终于水落石出,朱棣下令把犬队领队和名厨的头砍下来挂在城头,来个杀鸡给猴看。可没想到,第二天一早,两颗脑袋不见了,只留下几根鸽毛!

    民间很快就有了传言,说这二人是鸽仙转世,要不怎么两只鸽子藏在王府,这么多年都发现不了?现在二人又化作白鸽,升天去了,将来定会回来复仇。朱棣为这传言焦躁不安,睡不好觉。

    李妃建议他说:“城东清风观有位大师,替人消灾除难十分灵验,我们去看看吧!”朱棣答应了。

    第二天,他们悄悄来到了清风观。大师听完他们的来意,淡淡一笑,说道:“万物皆由心生。一切虚妄,信之则有,不信则无。”说完,大师示意小童送上清茗,请朱棣品尝。

    朱棣这次轻车简从,并没带试毒小太监,按理说是不敢随意吃喝的,可大师一番美意,不喝岂不失礼?他有些犹豫不定。

    聪明的李妃见了,悄悄拔下发簪,假装一不小心掉进茶杯里。小童想去换一杯茶,朱棣挥挥手拒绝了,他知道,李妃这支发簪是用纯银打造的—也可以用来试毒。发簪并没有变色,朱棣放下心来。

    这时,大师又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只要大王善待百姓,区区传言,算得了什么?”

    朱棣点头称是:“我从小跟随父皇四处奔波,深知老百姓的疾苦,我这次起兵,并不是贪恋权位。我这个侄儿朱允炆,一出生就在深宫里,只知道宠信太监,误国误民。为了百姓,我只好背上谋反的罪名。”

    李妃听着,心底一颤。

    大师欣慰地点点头,说道:“当地百姓称赞大王爱民如子,是万民之福。实不相瞒,我夜观星象,看出大王才是天下之主。希望你坐上龙椅之后,不要忘记今天所说的话。”

    朱棣郑重说道:“我向天起誓,若不能善待百姓,就不得好死!”说罢,他端起茶杯要饮下……

    这时,站在旁边的李妃一个趔趄,失手打翻了朱棣的茶杯。朱棣连忙关切地扶起她,原来李妃站立过久,身体疲倦,于是二人打道回府。

    经过苦战,朱棣最终攻克京城,建文帝也在皇宫大火中失踪,朱棣的手下只找到一具焦尸。经宫中太监辨认,尸体体型与建文帝相近,嘴里缺少两颗牙齿的特征也吻合,可以断定就是他的尸体。

    大火扑灭之后,朱棣在上书房发现了一道密旨,上面写着“三士护主”。原来,朱元璋对朱棣早有戒心,预先留下三着暗棋。朱棣想起内奸并未完全出现,深感恐惧,派出大量密探查找,却始终一无所获。

    转眼又是一年,李妃病了。朱棣亲自给她喂药。李妃气息微弱,她叫侍女退下,单独留朱棣在屋里,艰难地从怀中抽出一封书信,递给他。

    朱棣一看,脸色大变:“是你!”

    李妃正是三着暗棋之一。她的父亲与朱元璋是结拜兄弟,因此朱元璋选了她来对付朱棣。李妃的任务是设法阻止朱棣谋反,如果不成,就不择手段将其杀死。那对白鸽由李妃秘密喂养,有谁敢去搜查她?刻豆、吞鸽全是李妃的妙计。

    领队和名厨被杀后,李妃制造鸽仙传言,就是想让朱棣心中烦躁,趁机劝他去清风观,在茶中下毒。只是生死关头,她却改变了主意。

    李妃与朱棣恩爱多年,早已日久生情;又听到朱棣那番肺腑之言,心中受到触动;最后大师的一番话,更让她下定决心,顺应民心天意,不杀朱棣。于是,她碰翻了已被下毒的茶杯。

    朱棣问道:“那天我亲眼看到你用银簪试茶,并未变色,如何下毒?”

    李妃把发簪取下,缓缓说道:“先皇所设三士,一是犬队领队,二是我,其三却并非何人,正是这支发簪。”原来,这发簪里有特殊的机关:前端有个小孔,里面藏着剧毒鹤顶红,外面则用蜡膜封住。遇到热茶时,发簪膨胀,小孔张开,毒粉就混进了茶水里。发簪虽然是纯银的,却被蜡膜覆盖,遇毒也不会变色。

    朱棣又道:“你不杀我,岂不有负先皇所托?”

    李妃摇摇头:“我虽未杀你,却保护了朱允炆。城破之时,我挑选了一名体貌与他相似的侍卫,还特意敲掉了那人两颗牙,让他替朱允炆而死。真正的朱允炆早被放走了,我也算对得起先皇所托了。先皇要我杀你,无非是疼惜孙儿,哪里想过天下百姓?我却想给天下百姓一个有道明君。试问,一人的权位与全天下人的幸福,哪个轻,哪个重?答……答应我,永远……做个好皇帝……”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