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瑆火 > 第27章:茶文化(下)

第27章:茶文化(下)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裳凊国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在古代裳凊国,茶就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到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后,裳凊国茶文化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它深入裳凊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多个领域,成为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过,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它只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茶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当中,裳凊国茶文化从无到有,从萌生到发展,几经演变,这段历程,本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财富,值得我们去了解。

    裳凊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裳凊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最早利用茶的,便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传说中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不惜以身犯险,亲身验证各种草木的药性,“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经》)上古传说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是透过这些传说和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上古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重视茶的药理作用。

    当然,这时候的茶更多的是用于药用价值,还不是一种日常饮用的饮料。日常生活中时常饮茶的习惯,应该来源于巴蜀人。

    在古代,巴蜀地区多“烟瘴”,容易让人郁积瘴气,患上热毒。巴蜀人后来发现,茶有清热解毒、除瘴气的功效,所以他们常常喝茶,久服成习,以至于将茶当作一种日常饮料。《竺国游记》当中就曾记载:“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秦人入蜀以后,茶逐渐被带向全国,人们对于茶那可谓是越来越重视了,“茶”(cha)音正式诞生。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饮茶是茶文化诞生的基础,没有日常饮茶的实践活动,茶文化也不可能诞生。

    不过,关于裳凊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一直没有定论,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古籍记载,裳凊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茶,西汉已有饮茶之事的记载,东汉华佗《食经》就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记

    可以看出,连名医华佗也已经注意到茶的“意思”,人们不再拘泥于茶的药理作用,有一部分人平时也喜欢饮茶。这正是裳凊国茶文化的萌芽。

    魏晋以后,随着文人饮茶日益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不断问世,茶不再仅是一种饮料,它开始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载体,起着一定的精神和社会作用。

    在晋朝,茶被赋予了重要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当时门阀世族已经形成,他们把持朝政,富可敌国,争相炫富,不论是官员还是士子,都以浮夸斗富为荣。针对这种情况,陆纳、桓温等有识之士提出“养廉”、“朴素”的价值倡导,并以茶代酒,表明自己的心志。

    南齐武皇帝不喜奢侈浪费,他留下遗诏,自己的葬礼一切从简,不准铺张浪费,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就可以了。武皇帝还说,“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不论是陆纳、桓温等人以茶倡导“养廉”、“节俭”,还是南齐武皇帝以“茶”作为祭品,都说明茶不再仅是一种清热解毒、提神解渴的饮料,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它都已经进入了精神和文化领域,寄托着人们的思想。

    随着佛教兴起,道教兴盛,饮茶又与宗教活动联系起来。

    道家认为,茶可以帮助修炼“内丹”,升清降浊,达到长生不老;在佛家看来,茶可以帮助禅定入静。姑且不论茶是否真的有这些功效,佛道两家客观上确实促进了茶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到隋朝时,饮茶不再只是上层社会的事情,由于茶的成本并不算高,下层百姓也可以饮茶,社会中形成全民饮茶的习惯。同时,这时的饮茶也不仅是局限于茶的药理作用,这也就代表着到这时,裳凊国茶文化已经正式确立。

    当然,隋朝时全民饮茶,大多数人还是奔着茶对于身体的益处去的。直到780年,陆羽著《茶经》,裳凊国茶道文化终于发扬光大。

    《茶经》中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它还探讨了饮茶艺术,并将儒、道、佛三教的文化精神内涵融入饮茶当中。

    在陆羽的《茶经》问世以后,茶书大量问世,比如《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文人们崇尚饮茶,大量关于茶的文学作品也纷纷诞生,仅古诗词一项,总数就在2000首以上。我们熟悉的杜甫、白居易、范仲淹等人都是品茶行家,他们客观上也带动了裳凊国茶文化的发展。

    此后,裳凊国茶文化经历了宋代的“宫廷化”、“文人化”,元代的“简约化”,到明清时,茶文化已经十分繁荣。直到现在,茶对于裳凊人来说依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文化对于全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论是Y国茶文化、泡菜国茶文化,还是小日子的茶道,都起源于裳凊国。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不仅是茶的从无到有,也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精神文化的发展,它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结晶,这才是中华茶文化最珍贵的地方。

    朱绿茶制作时不经发酵,干茶、汤色、叶底均为绿色的茶为绿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茶类。由于不发酵,鲜叶的颜色少有改变,保持了天然的绿色。

    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的过程。杀青是利用高温钝化氧化酶,防止茶叶氧化,保持绿色特征;揉捻有一定的做型作用,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使细胞破碎,满足多次冲泡要求。而干燥,除了利于茶叶存储,还有提香的作用。

    朱红茶属于全发酵的茶,茶性温和。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是通过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破坏细胞结构,使茶叶中的多酚类和氧化酶类得以接触氧化,即发酵,变成红色的化合物,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乌石茶是属半发酵的茶。在制作时采用摇青这一特殊工艺,使其适当发酵,叶片稍有红变。因而它既有朱绿茶的鲜浓,又有朱茶的甜醇。仔细观察的话,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青茶即乌石茶,属于半发酵的茶,茶性平和;铁观音。大红袍,其实也是乌石茶。

    朱白茶属于轻度发酵的茶,茶性偏凉;是我国的特产,以裳凊国南部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为主。它在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是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的保留下来。

    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茶,就不一一介绍过多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