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我花两年玩遍新疆 > 帕米尔高原:海拔4000米的西域,住着中国的白种人

帕米尔高原:海拔4000米的西域,住着中国的白种人

    继续XJ的旅行游记。

    今天要说的这个地方,位于我国的西部边境,在数千年的时间里,这里居住过羌人、塞人、粟特人、突厥人,以及正在居住着塔吉克人和柯尔克孜人。

    1300多年前,有一个叫陈祎的河南人从长安出发,不远万里去天竺游学,曾路过此地。在他后来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为此地取了一个带点梦幻色彩的名字:“波谜罗川”。

    这位得道高僧的法名叫做玄奘,书中所记录的这一“川”,就是帕米尔(Pamir)。

    那时的帕米尔高原“地咸卤,多砾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遂致空荒,绝无人止”,直至今天,这里仍是一片地广人稀之地。

    我们生活在内地的人去帕米尔高原旅行和观光,要在KS市区办理专门的边境通行证,才可以入内。

    【帕米尔高原之路】

    一条314国道从XJ维吾尔自治区的省会WLMQ向西延伸而出,全程1948千米,在即将到达终点红其拉甫的最后这一段288公里的路上,可以看到不一样的XJ高原风光。

    这里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平均海拔约4000米,其中,红其拉甫国门位于海拔5000m的高原上。

    这里是塔里木盆地西缘,沿途大部分的自然风光都暂时还没有被开发和破坏——之所以说是“暂时”,因为,随着全民旅游热度的增加,这条路上的收费景区越来越多了。

    比如,出KS不远,可见一片奇特的红色山体,延绵数百米。第一次去帕米尔高原的时候,近不得身,我们只是隔着车窗远远地看了几眼、简单拍了拍照,而——

    在我第三次到KS、第九次自驾帕米尔高原的时候,这里已经修好了通道、竖起了大门,被开发成了景区;

    比如,三藏法师书中记录的葱岭中央的“大龙池”——圣湖卡拉库里,在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湖边尚有疏疏碎草、点点野花,有塔吉克族的大叔牵着他们的骆驼,就住在的岸边的白色毡房里。而在我第三次去的时候——

    卡拉库勒湖已经被不知道什么旅游集团承包开发,工程队开着吊车、压过那些碎草和野花,开始在湖面上修筑水泥栈道了……

    今年本打算再来一次XJ自驾游,种种原因没能到达KS,又是几百天过去了,不知如今的圣湖,还留有几多当初的模样。

    这条路上颇是有几个风景绝美的景点。

    有慕士塔格冰川公园,有塔合曼湿地,有绿如宝石的白沙湖,沿途还可见海拔7649米的征服之难度不亚于珠穆朗玛峰的公格尔山之峰……

    唐僧当年住过的房子还在,那是一座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泥屋,骆驼奶混合着泥土建成,距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

    这里有一座蒲犁国王城,汉朝时,它是西域36国之一,遗址已经破败,只留下头顶湛蓝的天空、脚下的金草滩,依稀辨得出曾有人生活过的痕迹。

    立于乱石与断壁间望去,四下茫茫都是山。山谷积雪,春夏合冻……

    我每次到XJKS,都会反复走在这条路上。雪山和骆驼仿佛近在咫尺,从夏天,一直到秋天,慢慢地看着那些草,那些树从青变绿,从绿变黄。

    【塔吉克族】

    这是一片特别的土地,生活着一个特别的民族,叫塔吉克族。

    他们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是中国的白种人。

    塔吉克族的人口很少,一共只有5万多人。

    他们有着和维吾尔族相似的生活习惯,以及不那么相似的衣着打扮和面庞。

    在我的感受中,他们的轮廓更加小巧立体,鼻梁高耸,身形挺拔。出生不久的小孩子,在他们待在那里不动的时候,简直和童年时的橡胶仿真娃娃玩具一模一样。

    这个民族能歌善舞,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他们热情好客,是单纯善良的一个群体。

    去塔吉克族人家做客,家里的年轻人告诉我说:

    我们塔吉克族很简单,喜怒哀乐全都写在脸上,如果我们把你当朋友的话,我们慷慨又大方,但是如果我们不喜欢你的话,表面文章都不会做一下的。

    他们会拿出自制的酸奶、零食来招待客人。那个酸奶真的很够味儿,茶汤也很鲜香。

    在我们离开的时候,他们会集体走出门去,目送我们的车离开,驻足很久……

    【塔县】

    塔吉克族在帕米尔高原上的的家乡,叫做TSKEGTJK自治县,虽隶属KS市,风情却是不尽相同。人们在聊天中会把它简称为“塔什库尔干”,或干脆称呼“塔县”。

    塔什库尔干是全国唯一的塔吉克族集中聚居的边境自治县,只有3万多常住人口,所以2.5万平方公里的县城总面积就使得人均占地面积特别特别地大。

    当我们的车开在塔什库尔干的路上,很多时候数公里内就只看得到零零星星的一两户人家的毡房散落在河岸边或山脚下。

    塔什库尔干位于帕米尔高原东麓,在过去的岁月中,人们终日的生活围绕着畜牧和农耕,长期过着半定居的游牧生活。

    古代丝绸之路在这里经过,东西文化在这里交融,干燥的空气、稀薄的氧气,全年只有冬天和夏天,太阳落山晚,昼夜温差大……特殊而典型的高原干旱荒漠气候给了这里的生物们不一样的体质,和独特的饮食结构。

    在很多村子里,塔吉克族老乡家的一日三餐就只有周而复始的奶茶、馕、自制的酸奶和只放一点点肉星的杂面汤,饮食以高热量的碳水化合物居多,逢年过节才舍得吃大块的肉。

    此外,如果将来你去帕米尔高原旅行,去塔吉克族朋友家做客,要记得把碗里的东西全部吃光,不要剩下,这是对主人最基本的尊重。

    塔县所处的位置属于高寒山区,人迹罕至。恶劣的生态环境为人类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高原上的特殊植物打开了一扇“窗”。

    在帕米尔高原上自驾游时,我们发现了很多的黑枸杞、红枸杞和沙棘,它们在荒漠草场上大片大片地野蛮生长,还有的甚至就土生土长在老乡家的院子里。

    在塔县的很多乡村,枸杞就像塔吉克族人家闲暇时的小零食,摘了直接丢进嘴里。在我们去塔吉克族老乡家做客的时候,枸杞是管饱的,临走还会摘一袋子给我们装上。

    【边境自驾游】

    314国道又叫“乌红线”,在这条自驾游的路上,我们遇到了很多难忘的人和事。

    记得那一次在白沙湖,我们刚一停车,就呼啦啦围上来一群卖石头的塔吉克族小孩儿,一个个举着小手,争先恐后地应对我们的讨价还价。在“砍”掉5分之一的数目后,我花40块钱买了一小小的块可以刻牌章的白石,保留至今,也不知道它到底值不值钱;

    在“红山”脚下,也散落着很多石头,我捡到了一块心形的,后来去KS的村子里家访的时候,把它送给了一个维吾尔族小女孩;

    开车去红其拉甫国门的路上,看到前面有骑着摩托车的老两口由远及近,车尾插着鲜艳的国旗,迎风飘扬。正当我感慨于他们的“摩旅精神”时,司机告诉我们说,他们不是游客,而是“边防护边员”——这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在塔县,有的家庭从老到少全家都是护边员;

    还有公格尔山脚下别具一格的“百货商店”;

    还有国道边的温泉;

    还有雨后攀上山巅的彩虹;

    还有在塔县漫无目的开车“溜达”时偶遇的至今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一片惊艳的湖水;

    还有很多很多……我会在之后的游记里分区域、段落细细分享,记得关注我,记得来看。

    314国道的终点叫做红其拉甫,这里紧邻另一个国家,巴基斯坦。

    在这条路上,经常看到挂有邻国车牌的货车,看样子,他们的驾驶习惯与我们大致相同。与停在路边的司机打招呼,他们会礼貌地微笑回应。

    另外,在塔什库尔干的县城里时不时地可以见到一些在我国经商的巴基斯坦人。他们有的售卖巴基斯坦的“特产”,有的在中国开餐馆和玉器店。

    在到达塔县的第二天,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在一位巴基斯坦大哥开的餐馆中聚了一餐。巴基斯坦的食物味道有点类似于XJ的拉条子、手抓饭,依稀记得有点咸。倒是餐馆的老板给我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和我们交流甚欢。

    这是一个中等身材、面庞黝黑的巴基斯坦汉子,全程笑眯眯地为我们服务,他说他喜欢中国,也喜欢XJ,但是几乎不会讲中文,于是我们全程用英语“尬聊”。

    通过和巴基斯坦的兄弟聊天我才知道,巴基斯坦盛产宝石,其中克什米尔被誉为蓝宝石中的极品。我也买了几块红色的小石头留作纪念,算是我对帕米尔高原的一份念想。

    每年,都会有巴基斯坦人穿梭于我们的红旗拉甫国门间,到中国做生意。

    站在国门口,非常感慨,简单的一道铁门,隔着栅栏甚至都可以和对面的外国人握到手,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在我们的红其拉甫国门旁边,有一个红其拉甫哨所,那里驻扎着一群不一样的哨兵。

    海拔5000米的帕米尔高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干旱少雨,四季是紊乱的,热水是烧不开的,哨兵们全年穿着厚厚的防寒衣,喝着80度的温水,在这一片被外界称为“死亡之谷”的地方,一站就是一个青春。

    对于这些远离家乡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吃一碗久违的火锅,以及老家的妈妈亲手做的热饭。他们任劳任怨、保卫边疆,在这里祝愿军人们安好,愿太平盛世一如既往。

    【游记预告】

    关于帕米尔高原,在接下来将会出10篇左右的游记,涵盖自驾游路上的多个景点、塔县的风光以及塔吉克族的人文风俗。将来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是“XJ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自驾全攻略”。记得关注我,记得来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