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武侠仙侠 > 大史仙朝 > 第二十三章 抄录一套至少需要四万四千贯

第二十三章 抄录一套至少需要四万四千贯

    朱元璋放下手中朱笔抬头看天,不知不觉中竟然已经晌午,心中不由有些担心起来。

    两人合力批阅奏折。每当朱元璋批完一本后,就会递给武则天。女人的心思会更加细腻一点,总能在朱元璋注意不到的地方查缺补漏。按照往常,武则天梳完头会比他晚半个时辰抵达御书房。可是现在即将用午膳,都不曾见到。

    “皇后如今身在何处?”朱元璋一边起身,一边向身旁的太监问道。

    “回陛下,皇后陛下仍在坤宁宫。”太监恭敬且谨慎地回答道。

    “在做什么?”

    这一次,太监才贴心的补充细节道:“看书,是四殿下撰写的那些书。”

    朱元璋这才放下心来,同时心中好笑。如果皇后真出事情,他这个皇帝肯定会第一时间接到通知。紧接着,他开始好奇起来:“去坤宁宫。”

    当朱元璋看到武则天时,正好看到他的武媚娘端着书,惊叹出声:“原来还可以这样!如此一来,就能更清晰的对比出每年朝廷各项财政收支变化。哪一年增长了,哪一年减少了;增长的快,还是增长的慢都一目了然。”

    听到这声感叹,朱元璋默不作声地来到武则天的身后,看向她手上书中的画面。

    那是一张很奇怪的图,由许井田一样的格子组成。在这些格子中,有一道蜿蜒曲折的线。这一道线每通过一条竖线,就会改变一次方向。

    每一条竖线的最下方,都会有几个没见过的字,只有最后一个字朱元璋认得,那是一个“年”字。每一条横线的最左边,也有几个没见过的数字和一个他认识的字,那是一个“贯”字。

    朱元璋不解,为何这小小的一个图,竟然让他的贤内助惊叹出声,忍不住开口问道:“这个图里面有什么玄妙吗?”

    武则天一愣,循着声音的方向看去,正是她的丈夫朱元璋,顿时俏脸一红。三十五岁的年纪,对于一名保养得当的女性来说,正是人生中最妩媚的时候。无意间流露出来的风情,竟是让朱元璋看得有些痴了。

    还是武则天率先不好意思地开口说道:“我好像看得太入神,忘记去御书房了。”

    “老四的书有那么神奇,又是让你忘记时间,又是出声惊叹?”朱元璋毕竟是一国之君,即便对武则天再怎么不设防,常年征战培养出来的心性,也令他很快回过神来,疑惑的问道。

    “允儿的书……”武则天回想自己看到过的种种概念,感慨道,“不得不承认,确实很有东西。我一开始还以为,他这所谓的数学,就是算术圆方之类的,是我可以简单教给他的东西。可随着我的深入了解,所谓数学,不只是我们认为的算术。”

    武则天指向手中书籍中的那个图形说道:“就好比这个被叫做折线统计图的东西。如果用这个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大史的理念税收,亦或者征粮、军费支出,能够对于整个数据都一目了然。还有这个叫做扇形统计图的东西,如果用来统计国家的各项支出,能够清晰地看出每一项所占比重。”

    “即便不说这些新奇的东西,单单就说算术这一部分。允儿写的这些东西,就说我看到的这一部分,并不比九章算术等算经十书要深奥。相反,这部分内容非常浅显。

    祖冲之曾经编写的《九章算术注》,是对《九章算术》的注解。而允儿所写的书,比《九章算术注》还要简单易懂。以前的书,是那种给你说了内容后,大部分需要学生自己领悟。可允儿的书,他是直接把晦涩难懂的东西咀嚼的稀碎,一口一口喂给你。

    以前一年都不一定能够领悟的东西,只要读允儿的书,最多一个月就能熟练运用。这上面有很多的例子和问题,帮助学生领悟。

    《九章算术注》为了节省用字,字数能少就少。允儿的书,通篇白话文,只要认字就能理解。

    从这方面看,允儿不仅早慧,而且还很有当老师的天赋。”

    主要是不在乎花钱。

    最后这句话,武则天没说。

    朱元璋没想到,自己的皇后对于四子的评价这么高,忍不住对武则天手中的书籍好奇起来:“是吗,让咱看看,能得到你这么高评价的书,都写了什么。”

    此时,侍立在一旁的太监,趁着朱元璋坐到武则天身旁的片刻功夫,悄声说道:“陛下,该用膳了。”

    “哦,对。”朱元璋这才一拍脑门,重新起身说道,“先去吃饭,咱们一边吃完饭一边看。”

    “好。”武则天一想也是。她已经耽误一上午,下午哪有时间再看书,只能趁着午饭和丈夫探讨。

    本来还以为,伴随着大臣们办事效率提高,他们能够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可谁知情况恰恰相反。

    原本大臣们三天才能转达做成的事情,现在一天就能做完。这也就导致,他们批阅的奏折数量,多了三倍。两人起早贪黑,这一份份奏折还在不断地积压。

    虽然明明奏折的变多,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但是两人一想到大臣们的办事效率提高了三倍,又忍不住高兴。随之,一个模糊的概念,在这些天多次出现在他们的脑海。

    吃饭的时间并不多,很快,朱元璋吃净碗中的最后一粒米,放下碗筷。同时,朱元璋也大致明白了这么一大摞的书籍中的几个重点。

    “如此看来,允儿的这书,用处很大。”朱元璋总结道,“其一是更快的计算速度。其二是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其三是更方便直观的统计方法。”

    “我只看到初中的知识。”武则天纠正,随后问道,“那这书,到底是印还是不印?”

    “……”这个问题把朱元璋问住了。

    纸张昂贵,雕版同样如此。

    “如果用雕版印刷,为的是大批量的印刷。一百本以内,动用雕版太过浪费。可要是一百本以上,那花费不亚于开拓一条新的大运河。不只是钱财,还有大量雕刻雕版的工匠。时间上同样需要很久。”

    “……”朱元璋听到武则天这么,瞬间头大起来。

    “要是仅仅复印十几套书,就得找大量认字的侍女太监抄录。我听帮忙撰写的侍女说,这套书她们十个人,加上老四花了三个月,每天三个时辰才写完。这中间没有一次修改,撰写途中根本没有停下过。这基本上就等于抄写的速度了。我计算过,十个人,九天能抄录一套。最多十七个人同时抄录。等到第二套抄录出来,就能找更多的人抄录。

    这个方法复印的数量很少,用到的人力也多。如此一来,只能朝廷中使用,无法大规模传播。”

    “只能这个法子啊。”朱元璋叹息,“就算这样,花的钱应该也不少吧?”

    “是的,小学部分这一套书,仅仅是纸钱,就得一千贯。初中一本书的厚度要比小学一本书厚三倍,应该需要差不多三千贯。高中的一本书,比初中的一本书要厚六倍,总共十一本。光纸钱就要四万贯,加上小学和初中,一套书下来,差不多要四万四千贯。抄录十套,就要国库一年税收的一成。

    当然,实际花费肯定更多,影响也不少。首先,短期内抄录那么多,需要的纸张肯定无法供给。到时候纸张的价格必然上升,也会冒出许多造纸工坊。倾斜那么多钱去抄录,朝中大臣们肯定不会愿意。更何况今年用钱的地方特别多。

    这么多纸张,可能你没有个具体概念。就允儿撰写的这一套,咱们宫中的纸张已经被他用光了。这是足够今年和明年用度的纸张。”

    朱杭能够动用这么多资源撰写,得益于明月楼和贡献出来的白糖食盐配方。

    “……”朱元璋听到这里,头更大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