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隋唐府兵 > 第四章:武德充沛的赵家

第四章:武德充沛的赵家

    第一套拳法演练完毕,全部人改为马步下蹲状态。与正常马步又略有不同,双膝微微内扣身体略向前倾。

    模仿的是骑在马上,双腿夹紧马腹,双脚紧踩马凳的发力状态。出拳时,下半身保持不动,通过扭转腰部的力量发力。模仿练习骑在马上挥动兵器,攻击敌人的状态。

    整套拳法训练的是,如何在马背上借力,发出最强大的攻击。而且要求快速准确,同时保持自身稳定,不被敌人打落马下。

    拳法只是拳法,别指望用拳法杀敌,杀敌还得靠兵器。就像后世的什么太极拳,打不过散打,那是正常的。因为人家太极拳本来就是用来养生,和提升身体素质的拳法,而不是杀敌的拳法。

    赵家这一套步战拳法,一套马战拳法,同样只是做训练之用。用来提升人对身体的掌控能力,在对敌时快速反应,爆发出最强大的攻击力。

    练完这两套拳法,大部分人额头已经微微见汗,呼吸略显急促。妇女们大都散去,各自归家。只有少数几个依旧留在队列里,赵母也在其中。

    接下来就是演练,步战兵器和阵法的配合。步兵大概分为几种,第一种是一手持圆盾,一手持横刀,上半身穿皮甲。主要由,身材相对瘦小的士兵担任。其最大的优点便是灵活,当然,缺点也很明显,缺点就是防御力不足,而且攻击力也不够。这一类士兵,一般被称之为刀盾跳荡兵。

    第二种:一手持方形步战盾牌,一手持长枪,全身披甲,是为枪盾兵。这一类士兵,一般在步兵列阵时,会被放到第一排。其攻击力和防御力,都极为强大,唯一的缺点就是,移动速度较为缓慢。

    枪盾兵一般由,身材高大体型健硕的士兵担任。当然,枪盾兵也不是只能,傻傻的站着防御。其破阵能力,也在步兵中排行最高。三国时期,高顺的陷阵营,就是这个配置。

    第三类:为弓箭兵,一般配备弓一张,弓弦数根,箭16枝,双手横刀一柄,全身披皮甲。

    当然,弓箭兵和弩箭兵,是同一类的。不过,弩箭兵配备的是两人一组,腰张弩一具,弩箭数十根,数量不定。同样身着皮甲,配有横刀。作战时一人负责上弦,另一人负责射击,交替轮换。

    因为军中使用的弩,一般都是重型弩,需要一个人全身的力量才能拉开。上弦时需要士兵坐在地上,双脚蹬住弩臂,双手握住机括,整个人向后倒下,全身发力,直至身体完全平躺在地上,才算完成一次上弦。

    弩箭因为其本身没有尾翼,或者说尾翼较小。射出后稳定性较差,只能进行短距离平射。如果进行抛射的话,完全就是在浪费力气和弩箭。当然,弩最大的优点便是其攻击力强大,破甲能力也极其强悍。

    以腰张弩为例,在50步内(约75米),没有任何铠甲能挡得住他的攻击。绝对是冷兵器时代,披甲士兵的噩梦。军中就流传着一句话,50步内,弩箭之下,众生平等。不管你穿着多厚的铠甲,你个人实力多么强悍。在50步内被弩箭射中,轻则重伤,丧失战斗力,重则死亡。

    当然弓弩兵一般,被保护在军阵中央,其近战能力稍显薄弱。但并不是没有近战能力,人家腰间的横刀也不是吃素的。而且能选上弓弩兵的,一般都是身形高大,臂力强劲之辈。没有强大的臂力,连弓都拉不开,更别说多次连续开弓。

    如果在近战时,你把弓弩兵当菜鸡,那你肯定会吃大亏的!

    第四类:也是最特殊的一类,为重步兵。一般选取身材高大,体型健硕,力量强劲,而且体力持久的士兵担任。

    这一类兵种一般身披重甲。使用的也是重兵器。如:战斧重锤陌刀,这一类的重兵器。陌刀兵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重步兵在战场上,一般在其他兵种的配合下,几乎可以做到横推无敌。战略战术也极其简单,那就是前进,碾碎眼前的一切。

    以上这几类便是陆战中,最常见的步兵类型。当然水战赵越暂时也不了解,赵家在北方最主要的作战方式,也是陆地平原作战。所以赵家出身的士兵们,也都大多数只精通,骑战和步战。

    骑兵也主要分为两类,轻骑兵和重骑兵。

    轻骑兵一般的主要作用是,查看敌情斥候,游击骚扰敌人。在敌方军阵被打乱时,对敌方进行快速有效杀伤。或者是敌方溃败逃逸时,衔尾追击,分散包围,不给敌方重新聚集起来的机会。

    就像北方草原上突厥匈奴,他们的骑兵,大部分都是轻骑兵。当步兵对上轻骑兵的时候,往往只能列阵固守。然后被无时无刻,无所不在的骚扰,折磨到军阵溃散。最后被敌方分割包围,一口口吞下。

    轻骑兵的战略战术,就像是草原上的狼群,非洲大草原上的鬣狗。极其恶心人,偏偏你一不小心就会被吃掉。

    这也是中原政权,普通步兵,对战草原骑兵屡屡失败,打的极其憋屈的原因。为了应对轻骑兵,华夏的先辈们,经过一辈辈人的总结,重甲骑兵便应运而生了。

    重甲骑兵:人马皆披重甲,骑士手持一杆马槊,配强弓一张,箭两壶共32枝。重甲骑兵需要极强的身体天赋,经过十几年的训练,才能成为一名重甲骑兵。而重甲骑兵那一身装备,也是豪华到了极致。

    就单单战马,都是万里挑一的好马。战马必须有极强的负重能力,在负重的同时,还要保持快速奔跑的能力。对战马的智慧,也有极高的要求。

    战马和骑士之间,必须得有极其默契的配合度。战马需要经过训练,能够识别规避各种陷阱,对倒在地上的敌人进行踩踏攻击。

    还有人和马身上披着重甲,要求也极为苛刻。铠甲本身如果过重,战马就无法负载。铠甲如果过轻,防御力又不足,达不到冲锋破阵的要求。在生产力严重不足的古代,这一套铠甲,就是十几个顶尖工匠半年,甚至是一年的劳动成果。

    最贵的,是骑士手中那杆马槊。马槊的槊头,由大马士革钢锻造而成。(这个时代叫波斯千炼钢)由波斯商人们,跨越雪山荒漠草原,经丝绸之路,不远万里贩运而来。这些商人们心也够黑,交易的价格是,同等重量十倍的铜钱。一个槊头就价值,几十上百贯钱。

    槊头还不是最贵的,最贵的是那根槊杆。槊杆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

    首先要选一根足够长,足够直,大小粗细合适的拓木杆。破开为,细细的篾条细丝,去掉树芯。单单这一步,就极为考验匠人的手艺。再用鱼膘胶粘合,成为原本的形状。

    然后刷上一层生漆,再裹上一层葛布,再刷一层生漆,再裹一层葛布。如此反复数次,再用特殊液体浸泡,经历三年才能制成。而且成品率不足三成。

    其中的制作材料,都极其难得珍贵,还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极其低下的成品率。让马槊的价格居高不下。

    费那么大代价,造一个槊杆跟值得吗?当然是值得的,马槊的性能极其优越,刚柔并济。刚可抵御刀劈斧砍,柔能够弯成一个圆形而不被折断。

    都说剑为兵中君子,刀称百兵之霸,枪为百兵之祖,那么马槊就是兵器中的帝王。

    就古代和现代生产力对比,换算成价值。古代一个重甲骑兵的装备战马,加上培养一个骑兵所耗费的资源。其价值,几乎与现代一架战机和,培养一个飞行员,的价值相当。

    赵家的男丁们绝大多数都是,从小开始训练的重甲骑兵。骑兵身上那一套装备太过昂贵,目前整个赵家也就凑出50余套而已。马槊倒是有100多杆,可以做到每一个成年骑士,人手一杆。

    这得益于赵家本身就掌握着,制甲制槊的工艺,以及在武器装备上不计成本的投入。实际上,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府兵家族的财富,铠甲兵器战马就占了七成以上。士兵上战场,就相当于带着大半身家去做买卖。打胜了战利品加上军功赏赐,足够赚的盆满钵满。但如果打了败仗,那就会亏的血本无归,甚至连性命都丢掉。一场败仗,就能让,无数府兵家庭一蹶不振。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