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小剧场演出?

    孙团长对江北拿出来的【万疆】非常满意。

    第一时间上报领导批示!

    晚上,举办小型宴会,欢迎江北加入全总文工团。

    除了部分领导出席,还邀请了几位在京的演职人员。

    晚宴规模不大。

    江北见到了好几位熟面孔。

    比如,靠老谋子电影《活着》拿到戛纳影帝的葛大爷。

    妈妈专业户演员萨日娜。

    80年代影坛“小花”张晓敏,女歌手苏红,洛桑的师傅博林.....

    这已经是全总文工团能拿得出手的所有大牌演员了。

    说实话,真不算强。

    最令江北意外的是,两位老艺术家的列席。

    文字辈相声表演艺术家,高英陪和搭档范振玉。

    两位老先生79年就加入了全总,是团里有名的老小孩。

    老哥俩丝毫没有架子,诙谐幽默,给饭局带来不少欢声笑语。

    两位老艺术家很爱提携晚辈,对江北这位新鲜血液表示真心欢迎。

    江北受宠若惊,连连向老前辈敬酒。

    不知是喝好了,还是有感而发。

    两位艺术家突然谈起“传承”问题。

    高老感慨道:“小江是团里看着长大的孩子,加入咱团也算传承有序。”

    范老日常捧哏:“可惜是搞音乐的,要是说相声的就好了。”

    高老叹息一声:“相声是越来越没落了,年轻人谁听相声啊?”

    孙团长以为老哥俩是对上报的相声节目被拿下生气,连忙劝解:

    “高老师,范老师,您二位从业这么多年来,下基层,走厂矿,给成千上万的工人演出,是真正属于人民的表演艺术家。”

    “怎么当着孩子发起了牢骚?”

    高英陪摇摇手:“孙团误会了,我俩没别的意思,看见小江不由自主的想到相声传承。”

    “老几位也知道,这些年相声一直在走下坡路。”

    “我是心里急啊。”

    范振玉点点头:“大量相声演员改行,不是做演员就是做主持人,还有去演小品的,我俩是真担心断了传承。”

    孙团沉默了。

    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

    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娱乐需求也随之增加。

    各种新鲜娱乐方式不断出现,卡拉OK、歌舞厅、台球厅、录像厅、电动游戏厅都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窝在家里看电视,逐渐被年轻人抛弃。

    说实话,相声已经与年轻人的生活脱节了。

    只有在逢年过节时,年轻人才会和家人围在一起看电视。

    而相声最大的舞台是春晚。

    可惜,效果越来越差。

    另一方面是相声演员的作品出现了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不好笑了。

    1990-1993年春晚是相声最后的辉煌。

    每一年都有5-7个相声,但到1994年锐减至2个,此后一直维持着2-3个节目。

    比起数量减少,更令人痛心的是质量下降。

    去年春晚,冯巩牛群的相声虽然也叫好,但质量跟前几年的《点子公司》差远了。

    与此同时,以赵本山、宋丹丹、郭达、蔡明、巩汉林、赵丽蓉为代表的小品演员开始在春晚舞台大放异彩。

    无论是笑点,还是背后想表达的内涵,都比干巴巴的相声要丰富的多。

    理所当然的取代了相声地位,成为春晚舞台上最受欢迎的节目。

    这些原因,老孙知道。

    两位老艺术家当然也懂。

    但对于如何破局,一筹莫展。

    江北想了想,突然开口:“两位老先生,我觉得吧,虽然相声现在有些衰落,但还是有广大受众群体的,也许...只是舞台表现形式选错了。”

    “奥?怎么说?”

    两位老先生扭头望向江北。

    江北斟酌一番道:“说起来,我第一次听相声还是小时候参加咱团里的晚会。”

    “记得那时候,两位老爷子三言两语就把所有人逗笑了。”

    “现场观众掌声轰鸣。”

    “但现在,听相声只能通过电视或广播。”

    “总感觉差了点气氛,两位老爷子有没有想过让相声回归小剧场?”

    范振玉,高英陪相视一眼,都表现出吃惊。

    “小江,你认识天津的于宝林先生吗?”

    江北摇摇头。

    “哎,你个想法啊,于宝林先生几年前也提出来过,甚至还直接跟几个茶馆合作,开始小剧场演出。”

    高老师再次叹了口气:“怎么说呢,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不挣钱啊!”

    范老师捧哏:“一天下来块八毛的,入不敷出,根本养不活自己。”

    江北沉默了。

    相声演员也要养家的。

    小剧场演出,需要培养观众。

    没有固定的观众,肯定无法养活自己。

    但话又说回来了,连自己都养不活,怎么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培养观众?

    再者,观众的胃口都很刁。

    如果没有层出不穷的新段子,根本不可能把观众留下。

    再看如今相声从业者的环境,养活自己都难,哪有时间精力去创新?

    得!

    死循环!

    江北皱眉道:“想养活自己,还是要靠作品。”

    “说句玩笑话,您有天大的能耐,您再是相声泰斗,您就会一段儿半,观众也不爱看。”

    “人啊,都有个腻的时候。”

    “现在不是八十年代。”

    范振玉若有所思。

    高英陪沉默不语。

    江北的观点算是戳到了他们痛处。

    要说相声什么时候最火?

    当然是八十年代。

    那个时候,没啥娱乐方式,就一个,全民听相声,甚至全民说相声。

    相声演员在当时是一个非常让人羡慕的身份。

    马季、姜昆、杨振华等人带队到全国各地的商演,都是万人空巷,一票难求。

    有一位叫石小杰的先生,他是高元均的徒弟。

    光他自己在八九十年代就搞了五百多场笑星商演。

    跟歌星搞演唱会似的,票卖到飞起。

    据说,他是相声行业第一个百万富翁,这可是八九十年代的百万富翁。

    可了不得!

    而相声之所以在八十年代这么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视机的普及。

    短小精悍、紧贴时代、针砭时弊的电视相声,通过电视传播到千家万户,直接带动了全国相声热潮。

    包括郭德刚、于谦都是那时候开始学相声的。

    但成也英雄败也英雄。

    现在的电视相声,演的都是个啥啊?

    终归还是作品不行了!

    短小精悍、紧贴时代、针砭时弊的段子越来越少。

    有些人还搞起了“相声的教育意义”?

    你一逗乐的艺术形式,变成说教?

    年轻人愿意听才怪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